王鳳英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福建 泉州 362000)
媒體意象下涉臺博物館文化認同的塑造
王鳳英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福建 泉州 362000)
涉臺博物館如何通過新聞事件塑造文化認同,如何通過傳播學與歷史學不同符號敘述傳遞文化認同,在這兩者組合與轉換中,涉臺博物館如何媒體意象成功塑造兩岸文化認同?本文試著以媒體對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報道為例,來探討涉臺博物館如何運用新聞事件來塑造兩岸文化認同。
涉臺博物館;文化認同;傳播學
涉臺博物館如何通過新聞事件塑造文化認同,如何通過傳播學與歷史學不同符號敘述傳遞文化認同,在這兩者組合與轉換中,涉臺博物館如何媒體意象成功塑造兩岸文化認同?本文試著以媒體對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報道為例,來探討涉臺博物館如何運用新聞事件來塑造兩岸文化認同。
麥克·盧漢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從廣義上說,博物館本身也是一種媒介,通過文物或建筑傳遞著其所要表達信息與展示的內涵。同時媒體所傳播過程與觀眾需求緊密相關,隨著新博物館學的發(fā)展,博物館通過文物所傳遞信息也是要滿足觀眾需求,而不是精英主義展現(xiàn)。在傳播學與歷史學上,作為歷史博物館與媒體有著交叉,Hyden White提出的“歷史敘事觀”,指出新聞記者與歷史學者同樣具有“敘事者”身份且其所撰新聞亦當與歷史敘事有同樣功能,即需針對一系列同時間發(fā)生之原始事件(occurrences,或稱“事故”)進行篩選,隨后透過符號語言等論述途徑再現(xiàn)社會真實(相)。①作為博物館,其也是通過文物文獻展示,再現(xiàn)了歷史真實。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也是一樣,作為國家級歷史專題博物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集收藏、研究、展示、交流和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全國性對臺文化交流與合作基地,是對臺工作窗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②其所有活動皆是圍繞著兩岸文化認同,這些活動必須通過各種符號來傳遞,詮釋文化認同,通過符號逐漸延伸其意義譜系,即兩岸文化認同與交流平臺構造體系。因此,雖然傳播學與歷史學通過不同符號敘述傳遞文化,在這兩者組合與轉換中,媒體指涉意義其實也是在塑造兩岸文化認同。媒體報道指涉意義也是構建歷史博物館存在目的,即構建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存在意義。歷史學者Jean Leduc提出“過去到底是什么?”,認為過去?會“再次”發(fā)生,所有的一切都是后人的敘(論)述,可見對歷史性事件的再現(xiàn)應與從哪個時間點截斷、切入有關鍵作用。③那么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切入點是什么呢?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是歷史類的博物館,其通過五緣的闡述文化認同,即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認為“整座博物館的主題突出,特色鮮明,內容豐富,定位和政策的把握都非常準確,展示的角度也十分豐富,很好地體現(xiàn)了政治性、思想性、真實性、科學性、趣味性和參與性。特別是綜合主題館,通過閩臺“五緣”關系,分七個部分全方位地展示了福建與臺灣深厚的淵源,凸顯了臺灣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雹芷浠娟惲小堕}臺緣》,從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社會學、民俗學等多學科角度,通過七個部分、二十一個單元、八十七個組合,以殷實的實物、文獻、圖片等資料,用舉證的方式和對比的方法,從地理、民族、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科學、真實、直觀、生動的闡述了臺灣自古是中國的領土,祖國大陸人民與臺灣同胞一脈相承、手足情深的歷史事實。⑤歷史博物館存在目的是“歷史博物館尋訪,有如更換一種文化思考方式,讓我們從三度空間文物中去考察歷史事件的原委,以便和書本的記載互相印證、互相補充、互相校正。歷史之所以有用,正是因為它可以有如一扇窗戶,開拓我們的視野,使過去和我們當前生活產(chǎn)生有機的聯(lián)系,并激起我們深入的思考和積極的行動。”⑥因此,媒體在報道時,通過其標題等各種符號闡述其內在文化形態(tài)。如福建日報《閩臺情緣血脈相連寫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開館之際》,并引了臺灣詩詞代表團:“閩臺一家親,在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建設閩臺緣博物館,可以將閩臺兩岸有關的文物集中在一起展示,通過實物,讓子孫后代知道臺灣自古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⑦這種媒體通過參觀意義闡釋,來體現(xiàn)文化認同。類似文章還有《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和她的使命》、《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增進兩岸文化認同的新平臺》《感受“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五緣’‘六求’開創(chuàng)閩臺關系新階段》。論述者皆是圍繞著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內涵進行詮釋,畢竟“敘事論者深受詮釋學派影響轉而重視語言、符號、文化情境對‘故事’與‘論述’的影響,繼而開展并成為多元且內涵豐富之學術范疇,建立了專注于探究文本深層意涵之后現(xiàn)代研究傳統(tǒng),語匯漸豐之余且還加入了語言之隱喻作用。”⑧這些意象直接指涉兩岸在文化構建,以及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存在目的。通過一系列語言隱喻來展示兩岸文化認同。
更進一步說,博物館所有行動,也存在想象與隱喻,也通過媒體傳遞信息,構建文化認同。歷史博物館各種活動往往是聚焦觀眾注意,激發(fā)內在精神。如其舉辦活動《鄉(xiāng)情親情心連心———“心連心”藝術團赴泉演出側記》、《“心連心”到閩演繹“兩岸情緣”》、《雨中“心連心”演繹“閩臺緣”》、《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九大亮點展示閩臺情緣》這些活動背后,往往也是構建文化認同隱喻,而且整個文本也是比較向上高昂的特殊文體。E·L艾普斯坦恩指出:文體就是人類行為的方式,“從自然為我們的感官提供的東西中創(chuàng)造出意義,這一基本的人類行為就必然包含文體的方式。如果文體是人,那文體也是人最初建構并居住于其中的世界。”⑨這些媒體報道文本,通過書寫定性,指涉義的組合,展示文化認同與行動想象,從而構建文化認同。
同時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存在終極目的,也是為了更好促進兩岸交流。更重要是圍繞兩岸人們交流進行。使兩岸觀眾能夠吸引過來,并且長期地關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從量化到質變,真正體會學習兩岸文化本質。“讓我們談談博物館對人的關心。博物館的經(jīng)營是否成功,觀眾的數(shù)目并非唯一的判準。博物館教育的三個進階是:吸引觀眾前來(toattract)→持續(xù)留住觀眾(tohold)→促使學習發(fā)生(tolearn)。只是一昧爭取觀眾來館,而沒有把參觀質量放在心目中的博物館,是無法持續(xù)留住觀眾,更別奢望為提供觀眾有意義的學習經(jīng)驗了。這樣的博物館,其前途是頗堪疑慮的,博物館做為一個文物資產(chǎn)保存和社會教育機構,有其長遠的存在價值和文化指針的作用,如果短視近利,以媚俗嘩眾為能事,那是教育事業(yè)的悲哀。”⑩
總之,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作為一個歷史博物館,其本身也是一個媒介。通過文物展示歷史情境。而傳播學為“一意義建構與分享的行為”,這種涵括與橫跨各種意義情境的探索范疇,就指出了傳播必須重視其“跨情境、去情境”的特質。因此,如何從學門的核心關注出發(fā),系統(tǒng)性地開展出從“去情境、入情境、跨情境”到“情境轉化”的多元學門光譜,并從“知覺感官”的意義“原形”出發(fā),了解在各種情境下,意義所可能產(chǎn)生的“變形、完形”樣貌,都是形式學門應該努發(fā)展的知識內涵。?這種系統(tǒng)性開展活動,也是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將各種歷史情境轉化內在兩岸文化認同,從而促使博物館的發(fā)展,促使兩岸交流平臺建設。
注釋:
①③⑧臧國仁、蔡琰.新聞敘事之時空‘窗口’論述—以人新聞報導為例[J].新聞學研究,2010.10:205-246.
②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和她的使命.新華網(wǎng)福建頻道.http://www.fj. xinhuanet.com/zb/2006-05/26/content_7100843.htm.2006.05.26.
④陳智勇.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接受國家部委審定[N].泉州晚報.2006.5.22.
⑤博物館簡介.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官方網(wǎng)站.http://www.mtybwg.org.cn/a bout.asp
⑥張譽騰.歷史博物館是一扇窗戶-談228紀念館[N].聯(lián)合報.1999年5月15日(43版).
⑦阮錫桂,方承.閩臺情緣血脈相連―寫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開館之際[N].福建日報.2006年5月26日.
⑨E·L艾普斯坦恩.語言與文體(Language and Style)[M],by Methuen andCoLtd,1978:1.
⑩張譽騰.博物館事業(yè)的變與常[N].中國時報.2001年4月17日(15版)
?趙雅麗.認識的困境與結構:傳播學門之自我認同的病理學還原探索[J].新聞學研究.2005.7:119-161.
G260
A
1005-5312(2014)17-025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