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杰
摘要:探究式教學是學生圍繞一定的問題、文本或材料,學生自主尋求或自主構建答案、意義、理解信息的過程。高中地理實施探究式課堂教學是當前教學改革的需要;是促進教師角色轉變的需要。其主要特征使以學生為主體;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習過程;師生多向互動。根據地理探究式課堂教學的特征,可以依據以下步驟操作,構建探究情境;提出問題或假設;分析問題;驗證假設;總結歸納正確結論。
關鍵詞:課程改革;高中地理;探究式課堂教學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要求:“改革課程過于重視知識傳播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改變教師以傳授灌輸知識為主和應試教學為目標的教學方式和學生單純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是高中地理教學的目標所在,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高中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以學生為本發(fā)展素質教育?!兜乩碚n程標準》將地理總目標有三個方面,分別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一、探究式課堂教學的內涵
所謂探究式課堂教學,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教材為基礎,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學生自由表達觀點、質疑探究問題,并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形式的解難釋疑活動,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形式。
探究式課堂教學特別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開發(fā)學生智力,并通過自我探究,掌握科學方法和學會學習,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教師作為探究式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其任務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他們自己去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促使他們自己去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與此同時,教師還要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造探究的環(huán)境,營造探究的氛圍,促進探究的開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評價探究的成效。同傳統(tǒng)的地理教學模式相比較,探究式課堂教學將教學的目標放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和體驗當中,提高學生對未知問題的處理能力,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二、高中地理實施探究式課堂教學的原因分析
高中地理實施探究式課堂教學,主要基于如下原因。
(一)實施探究式課堂教學是當前教學改革的需要
當前教學改革要打破傳統(tǒng)教學中束縛學生手腳的做法,遵循以人為本的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而言,探究式課堂教學就是要探究新的教學方法、教學途徑和教學策略,去獲得更高的教學效果。當今課堂教學改革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化弊為利,按照現代教學運行機制,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自主發(fā)展的需要,盡可能做到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主動”中發(fā)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索”中創(chuàng)新。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應該依據地理知識的特點、學生的心態(tài)以及客觀條件,來選擇相應的探究式教學方法,這樣不僅能夠使得學生很好的掌握基礎的地理事實、概念和理論,還能促進地理學習能力的提升。
(二)實施探究式課堂教學是促進教師角色轉變的需要
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在教師,教師不能一到課堂上就滔滔不絕地講,接二連三地問,連續(xù)不斷地發(fā)出指令。應該在探究實踐中學習別人、改變自己、認識學生、尊重學生。
三、高中地理探究式課堂教學的主要特征
(一)以學生為主體
探究式課堂教學中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學生可根據自己的需要、興趣,運用各種方法自覺、主動地獲取知識;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多側面地運用發(fā)散思維大膽猜測、體驗和想象,積極地動口、動腦、動手,通過各種途徑獲取知識。
(二)面向全體學生
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主角,學生是配角,學生的參與率較低。探究式課堂教學就是要提高學生的參與率,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程度不同的探究領域。
(三)注重學習過程
探究式課堂教學一改過去那種只重結果的教學模式,更加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教學中應支持學生采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去探究問題,允許有不同的結果出現,鼓勵學生另辟蹊徑,標新立異。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努力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為學生的探究學習提供條件。
(四)師生多向互動
現代教學論引入交往概念,探究式課堂教學表現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能夠互相討論和交流、互相傾聽和溝通、互相尊重和信任,平等競爭與合作,共享成功的苦與樂。
四、高中地理探究式課堂教學的操作
根據地理探究式課堂教學的特征,結合教學實踐,地理課程探究式教學可以依據以下步驟操作。
(一)構建探究情境
教師應充分利用學校的各項資源,利用多媒體或者其他更多的圖片、視頻,提供給學生足夠的探究情境、相關內容及其他材料,從而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的強烈欲望,并且主動去查詢信息、搜集材料、尋找答案。
(二)提出問題或假設
教師建立前期探究式教學情境,給學生提供各種材料,如統(tǒng)計數據、圖片、地圖、視頻、實物等,教師可以在這種情境中引導學生去發(fā)現問題,從而提出假設,這些問題可以是表面的,可以是深入的,可以是形象的,可以是抽象的,提出問題要有一定的針對性,能引起學生足夠的探究興趣。學生就可以根據這些問題或者假設繼續(xù)進行探究。比如,中東問題就是一個很好的探究式教學案例,根據教師提供的資料,設定的探究式情境,學生很容易就會在心中產生疑惑:為什么在這個地方會頻繁的出現戰(zhàn)爭和沖突的問題,這個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學生可以做多方面的假設。
(三)分析問題
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學很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分析問題的過程,和以往的分析問題不同,探究式教學中分析問題更注重學生的主動分析、討論以及合作。當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假設之后,教師就應該鼓勵學生自己搜尋資料,并在資料中找到問題的答案。
(四)驗證假設
在探究式過程中,學生通過分析得出相關問題的答案,然而,學生的答案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這時候,教師就必須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作用,用自己學過的地理知識和理論去驗證學生得到的各種可能的答案,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判斷和推理,由表及里,去偽存真,證明結論。
(五)總結歸納正確結論
總結可以讓學生自己進行,可以寫報告、筆記等書面形式完成,也可以讓學生在教室進行匯報,表達自己在探究式教學中的體會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