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言典故?古代詩文等文言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及短語。追根溯源,典都來自舊有的典籍。用典,就是用典故說事,以較少的詞語或短語引舉特指某一古事,或者用古語以表達更多的今意。
一.明用與暗用
所謂明用,是指不但照錄原文,而且還指明出處,用典故效果明顯,讓人一看就知道所說的意思。例如:
(1)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政?”(《論語·為政》)
(2)子張曰:“《書》云:‘高宗諒陰,三年不言。何謂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吾薨,百官總已以聽于冢宰三年?!保ā墩撜Z·憲問》)
上面兩句用典故出自《尚書》,例:(1)以“孝”“施于有政”回答了有人的提問;(2)句以當時的狀況回答了子張的“高宗諒陰,三年不言”的疑問,用典十分明顯。有的用典引用原文略加變化,有的典故的出處卻不具體指出。例如:
(3)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泵癫蛔愣芍握撸怨偶敖?,未之嘗聞。(賈誼《論積貯疏》)
(4)肅拊蒙背曰:“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保ㄅ崴芍督韨鳌罚?/p>
例(3)管子指管仲,名夷吾,春秋時政治家。齊國的國相,輔佐桓公成霸業(yè)?!皞}廩實而知禮節(jié)”,這句話出自《管子·牧民》。例(4)“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出自《三國志·吳志·呂蒙志》。有些文章用典的明顯程度要差一些,只是間接表示有出處;有些用典的明顯程度更差,我們只能憑口氣推測是有出處;有的有“正如古人所說”的意味,所以還是把它們歸入明用典故之列。例如:
(5)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6)如優(yōu)孟搖頭而歌。(黃宗羲《柳敬亭傳》)
(7)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漁家傲》)
(8)綠野堂開占物華,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白居易《春和令公綠野堂種花》)
以上四句,例(5)語出《孔子家語》,又見《荀子·王制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崩?)的“如”表示以前出現(xiàn)過,這以前是指《史記·滑稽列傳》。例(7)典出《莊子·逍遙游》,也從《莊子》“鵬徙南冥”演化而來。例(8)用典出自于《資治通鑒·唐紀二十三》:“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币牡摹肮敝肝浜螅次鋭t天)的宰相狄仁杰。狄仁杰任人唯賢,以致朝廷里的文武大臣大多是他推薦的,故“通鑒”始見此典。
漢魏以后,明用文言典籍的情況并不多。雖然明用的好處明顯,一般容易理解,也不需要花時間和精力去找出處。但是,從數(shù)量方面看,暗用文言典故的情況更多一些。這是因為,暗用典故可隨意組織,像是隨手拈來就可以融入自己的文章,顯得十分自然。就寫作者個人方面看,表現(xiàn)自己熟悉古典知識,駕馭語言文字的技巧高,有炫耀自己才學的動機,嚴格說這是舊時文人的壞習氣,影響很壞。因為文言明用典故太多,作品難讀,這是暗用多于明用的重要原因之一。暗用典故的情況有以下幾種:一是有些雖然不表示用典,可是照錄原文;二是有的有所減,有的有所增,有的改動一部分,變化更大;三是拆散原文,隨意組織。例如:
(9)以文為詩,自昌黎(韓愈)始;至東坡(蘇軾)益大放厥辭,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清代趙翼《甌北詩話·蘇東坡詩》)
(10)君不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杜甫《貧交行》)
(1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韓愈《師說》)
(12)圣人之為教,立中道以示于后,曰仁,曰義,曰禮,曰智,曰信,謂之五常,言可以常行之也。(柳宗元《時令論下》)
(13)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茲捧袂,喜托龍門。(王勃《滕王閣序》)
(14)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樓閣玲瓏五云起,其中綽約多仙子。(白居易《長恨歌》)
例(9)語出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凌煙功臣少顏色,將軍筆下開生面”,稍有改動。例(10)出自《史記·管晏列傳》,管仲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崩?1)出自《論語·季氏》作“生生而知之者”這里有所增。例(12)“三綱”始見于班固《白虎通·三綱六紀》。班固云:“三綱者,何謂也?君臣、父子、夫婦也?!薄拔宄!背踔肝宸N倫常道德?!稌ぬ┦南隆贰敖窀咄跏?,狎辱五常?!边@里引用改動比較大。例(13)出自《論語·季氏》:“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例(14)出自《史記·封禪書》:“自威(齊威王)、宣(齊宣王)、燕昭使入海求蓬萊、方丈、瀛州。此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藥在焉?!边@里就是依據(jù)原文的意思,隨意組織,化入自己的文字而為之。
二.好處與弊端
文言文中常用典故,是因為這樣表達有好處,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1.引古論今,可以加重表達的分量。因為引用古事古語大多都是圣賢之事,圣賢之語;名人之事,名人之語,他們的事和話其正確性,勿庸置疑,說服力和感染力更強。例如:引用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勉勵人們動腦筋思考,認真讀書,恐怕比一般的用自己的話說說效果要好得多。2.引用古事古語,比用自己的話省力。例如:引用《禮記·學記》“玉不琢,不成器”,喻示人不經(jīng)過培養(yǎng)和鍛煉不能成材。引用《孟子·告子下》“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言謂憂患可激人奮發(fā)圖強,安逸快樂使人死亡,等等。如果不引用,那表達效果就會差很多。3.用典可以用簡潔的詞句表達較多的意思。例如:引用孔子《論語·衛(wèi)靈公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達為人處事要將心比心,體諒愛護他人?;蛘哒f自己不希望發(fā)生的事情,不要強加在別人的頭上去。有人甚至認為,《圣經(jīng)》中有一條黃金法則“希望別人如何對待自己,自己就應(yīng)該如何對待別人”。而我國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圣經(jīng)》的“黃金法則”更遠、更美,意義更深遠。在用典的諸多好處中,這以簡馭繁的好處分量最重,力量最大,歷來被更多的文人所采用。4.用典以喚起聯(lián)想和想象。例如:引用《莊子·天運》中“東施效顰”的典故,可以聯(lián)想到古事“東施”與“西施”的故事,“觀古今之異,猶猨狙之異乎周公也”,想象許多盲目模仿的事例,其諷刺意味尤為深刻。5.用典可以使語言表達委婉,平常不好說的話,可以用典來表示。例如:《資治通鑒》所記淝水之戰(zhàn),苻堅親率大軍向江南進發(fā),而謝安成天表現(xiàn)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離開府邸到處游逛,直至深夜才回家。駐守荊州的大將軍桓沖生怕京城有失,說:“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ㄎ覀兇蟾艜簧⒅^發(fā)、衣襟朝左邊開像落后的民族那樣了”?!白篑拧钡牡涔食鲇凇墩撜Z·憲問》,這話的言外之意是說我要當亡國奴了,“亡國”的話不好明說,用典就委婉多了。
用典也有弊病,一是古今之事,古今之語并不完全切合,引用后表達的意思反而似是而非。例如:王勃《滕王閣序》“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實際上他當時才二十幾歲,也沒有李廣將軍抗擊匈奴的戰(zhàn)功赫赫。二是有些暗用的典故,近乎由謎面猜謎底,會造成迷惑,讓人難于理解,有的望文生義,甚至作繭自縛。例如:陶淵明《歸去來辭》“情在駿奔,自免去職”。如果不知道它出自《詩經(jīng)·周頌·清廟》,就難于了解其確切含義,甚至會誤解。暗用典故,還有更甚者,有的人挖空心思用僻典;有的人可用今語卻偏偏用古語。例如:蘇軾的詠雪詩曾用“玉樓”“銀?!?,王安石知道是出自道書,大為贊嘆,但一般人卻不知道,讀不懂。
三.凝縮與影響
舊時的文人大都看到用典可喜的一面,不只是愿意用典,而且把其中的有些典故凝縮為詞語(包括成語),放在手邊反復地用,并相互轉(zhuǎn)發(fā),就像我們現(xiàn)在發(fā)短信一樣,不過不是用手機,而是口頭轉(zhuǎn)述和書信往來,其中以成語居多,用多了,也就約定俗成,其根基之深,勢力之大,影響至今。例如:冰心《櫻花和友誼》中有:“消息傳來,隔著一衣帶水的中日兩國人民都感到非常的高興。”成語“一衣帶水”源于《南史·陳紀下》“我為百姓父母,豈可限一衣帶水不拯之乎?”魯迅《書信集·致章廷謙》:“但即使做教員,也不過是五日京兆,坐在革命的搖籃之上,隨時可以滾出去的。”成語“五日京兆”比喻任職時間有限,或遇事不作長久打算,源于《漢書·張敬傳》。孫中山《三民主義的解釋》:“現(xiàn)在許多人講民生主義,但是離題太遠,墮入五里霧中,這也是國人不求甚解的過程?!背烧Z“五里霧中”,字面意思是五里范圍的濃霧,借以形容迷離恍惚的境界,典出《后漢書·張霸傳》。郭沫若《洪波曲》:“他便一口咬定:‘公仆煽動工棚。這自然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背烧Z“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表示想加害他人,即使對方?jīng)]有過錯,也可以羅織罪名作為理由,源于《左傳·僖公十年》。
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典故,凝縮成固定的短語。這種成語典故簡潔精辟,用途廣泛。呂叔湘先生說“成語之妙,在于運用”。因此,用典不僅在文言寫作中廣泛運用,而且延伸到現(xiàn)代文的寫作中,許多現(xiàn)代作家都喜歡在寫作中運用成語典故。
張文海,語文特級教師,現(xiàn)居湖北宜昌。責任編校:曉 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