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說:“模擬者,古人用功之法。讀得韓文熟,便做韓文的文法;讀得蘇文熟,便做蘇文的文法?!泵缹W大師朱光潛也在其《談作文》一文中寫道:“許多第一流作者起初都經過模仿的階段。莎士比亞起初模仿英國舊戲劇作者。布朗寧起初模仿雪萊。陀思妥也夫斯基和許多俄國小說家都模仿雨果。”古今中外那么多的成功先例告訴我們模仿是寫好作文的第一步。
一.言之有物,實現內容上的創(chuàng)新
我們學生寫作文總是在迫不得以時,才咬著筆桿,冥思苦想,最后無奈時間所逼才能草草完成上交。寫出來的文章往往空洞無物,記敘文似流水帳,議論文不知所云,讓人味同嚼蠟。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無非有這么兩個:一是因為受年齡的限制,生活經歷少,積累不夠豐富;二是因受知識基礎、閱讀量的限制,文章內容干癟,缺乏知識性和趣味性。所以在鼓勵學生多讀、多看、多背的前提下,要指導學生模仿書本課文和作文范文的題材及主題,讓學生有東西可寫。
蘇教版必修一“月是故鄉(xiāng)明”專題中,老舍的《想北平》,韓少功的《我心歸去》,柯靈的《鄉(xiāng)土情結》,曹文軒的《前方》,從具體的故鄉(xiāng)到抽象的精神家園,作家都進行了闡釋,使學生對“故鄉(xiāng)”的理解由膚淺到深刻。在講授時,我也適時地對這個話題進行了補充引伸,歸納整理,為學生以后寫作與“故鄉(xiāng)”有關的作文打開了思路,作了充分的準備,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會具有厚重的文化氣息,內容才會深刻。在作文評講時,我也會提供一些范文,讓學生明確該寫什么,并對類似話題進行比較。只有這樣,才能在模仿中求創(chuàng)新。
二.新穎別致,實現結構上的多樣化
作文結構是作文的核心特征,是思維表現的過程,是作文中不可變革或都說變革最小的部分。模仿課文或范文的結構來安排自己文章的篇章結構,是相當有效的方法。高中課本中有許多經典作品,謀篇布局合理,篇章結構優(yōu)美。《最后的常春藤葉》的明暗雙線結構和“歐·亨利式”結尾,《六國論》先總后分的謀篇布局,《拿來主義》先破后立的論證結構等,這些典范之作,值得學生好好學習和借鑒。曾經有一位學生就運用先破后立的方法成就了一篇高分作文,遇到這種情況就該好好表揚,強化學生這種模仿意識。要讓好的謀篇布局,為我所用。寫記敘文時避免單一的時間順序,多用倒序,插序,補敘,甚至是雙線結構。寫議論文時避免單一的并列式結構,多用遞進式,總分式,對照式等。
另外,精彩的標題、開頭和結尾也都是學生寫作時著重模仿的地方?!按蠹抑模谖闹ヂ?,不唯能發(fā)異光,而且長留余味”。許多高分作文,它們的開頭和結尾,都有雕琢鳳頭、打造豹尾的意識。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意識,讓學生選擇喜歡的樣式模仿,努力實現結構上的創(chuàng)新。
三.生動形象,實現語言上的豐富性
文字是構成文章的最基本單位,文字的合理選擇、創(chuàng)新運用體現一個人的寫作功底。作家秦牧說過:“文學作品的文字除了要求清晰流暢之外,還要求優(yōu)美。文字如果不能給人以美感,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就會大大降低。”語言上的模仿,就是學生通過對語言范例的熟讀、理解、領悟,從而寫出與范例有相同或相近結構形式、表現手法、修辭方式的語言。在我們的課文中,有很多精彩的字、詞、句、段值得我們模仿學習。在講授課文的時候,引導學生品味這些字詞句,領悟它們的妙處,必要時還需背誦,然后進行一些仿寫訓練,效果可能會不錯。
《荷塘月色》的語言清新自然而優(yōu)美,特別是第四段對荷葉荷花的描寫,就運用了大量的疊詞、比喻、擬人,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荷葉荷花的神韻和靈動美。俗話說:“人要衣裝,佛要金裝”,語言也要靠各種修辭去裝飾。失去這些,語言就顯得平板枯燥、蒼白無力,即使算得上通順,也沒有任何吸引人的地方。所以要引導學生模仿文章大家遣詞造句的方法,學會恰當地使用形容詞、疊詞,學習運用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使文章語言鮮活、形象生動、文采飛揚,并在課后及時進行片斷練習。
但是,模仿不是抄襲,也不是把別人的文章,東摘一段,西摘一段,湊成一篇文章?!澳7率钦漳撤N現成的樣子學著做”。作文的模仿是對某一篇文章的或主題、或結構、或語言等進行模仿。模仿更不是創(chuàng)造,因為任何一篇優(yōu)秀的作品都是作者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結晶。所以模仿只能作為初學者提高寫作能力的階梯,千萬不能把模仿別人的優(yōu)秀作文當作提高寫作能力的法寶。
著名畫家齊白石有句名言:“學我者生,似我者死。”意思是說:“學我者”能學學其神,在模仿的基礎上有新的創(chuàng)造,將會出于藍而勝于藍;“似我者”只是一味地模仿,依葫蘆畫葫蘆,這樣將會終生無所成就。
吳海燕,教師,現居江蘇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