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嘆“做人兩難”
《莊子》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有一次,莊子與弟子行于山中,見到一棵枝葉茂盛的大樹,伐木者卻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鼻f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毕律胶髞淼揭慌笥鸭?,朋友很高興,讓仆人殺一只鵝款待之。仆人請示:“院中兩鵝,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殺哪個?”主人曰:“殺不能鳴者。”飯后,弟子問莊子:“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鵝,卻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將處夫材與不材之間。”
路旁的大樹,因為沒有用處,方得享盡天年,主人家的鵝,卻由于不會叫而被殺,那么我們到底該如何抉擇呢?莊子的回答是“做一個有用和沒用中間的人”。我不同意莊子的回答,如果活在世上“無所可用”,即便“享盡天年”,又有什么意思?
二嘆“自尋煩惱”
馮夢龍的《古今譚概》中講,太原有個叫郭林宗的人,因為自家的庭院里有一棵樹,便總疑神疑鬼。尤其是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覺得與這棵樹有關。終于有一天,郭林宗下決心要砍掉它。一個叫徐孺子的朋友聽說后勸阻他:“這么好的樹,為什么要砍掉呢?”郭林宗說:“建造住宅的規(guī)矩,就像正方的‘口字,‘口中有‘木,成了‘困字,這是不祥之兆。”徐孺子說:“照你這樣講,院中有‘人,成了‘囚字,‘困字不祥,‘囚字不是更不祥嗎?”郭林宗啞口無言,沒法辯駁。
總有一些人,喜歡自尋煩惱。去年去九寨溝旅游,在一座寺院里,同車的四十多人中有二十幾個去找“大師”請教,結果無一例外地被斷定在“升官”、“發(fā)財”或“婚姻”的道路上有“障礙”。最后只得花錢“消災”,平均每人花掉七八百元。上車以后,一個個叫苦不迭。
三嘆“眼見不實”
人常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但親眼所見的東西就真是“實”的嗎?不一定。《呂氏春秋》中載,孔子周游列國,七天粒米未進。后來,他的弟子顏回討了一點米回來,煮給他吃。 剛煮熟的時候,坐在不遠處的孔子看見顏回從鍋里抓起一把自己吃了??鬃雍懿桓吲d,假裝沒看見。過了一會兒,顏回端著飯來送給孔子吃。孔子站起來說:“今天我夢見了我死去的父親,飯要是干凈的話,我來祭奠他。 ”顏回說:“不行,剛才有煤灰掉進鍋里,我覺得扔掉可惜,就抓起來吃了,這飯不干凈?!笨鬃勇犜唬骸八耪吣恳?,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
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的眼睛,可是眼睛有時也不是完全可以信賴的;我們應該依靠自己的心靈,可是心靈有時也不足以完全依靠。由此可見,要完整準確地了解一個人和一件事,是多么難哪。
插圖 / 絕對半仙 / 呂志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