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拓展政治參與渠道、提升政治參與水平、完善政治參與制度、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已成為推進當代中國政治發(fā)展進程的重要理論和實踐課題。當代中國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基本經驗可主要概括為六個方面: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不斷夯實物質基礎、健全和完善法律制度、推進基層民主自治、營造現代政治文化和遵循漸進有序原則。
關鍵詞: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基本經驗;黨的領導;基層民主;漸進有序
中圖分類號:D6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4)-05-0026-05
基金項目: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社會轉型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研究”(GD11XZZ02)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伍俊斌(1978-),男,湖南新化人,中共廣東省委黨校科社教研部(廣東行政學院政治學教研部)主任、教授、哲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政治哲學與政治學理論、政治發(fā)展與政治變革、中國政治和社會組織研究。
當代中國公民政治參與和利益表達訴求急劇增加,但國家層面的有效制度供給相對滯后于公民的實踐需求。許多后發(fā)現代化國家走向政治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充分表明,社會轉型期公民政治參與和利益表達訴求急劇增長與國家有效制度供給相對不足的張力,有可能引發(fā)無序政治參與和非理性政治參與激增,而無序政治參與和非理性政治參與的泛濫必然會阻礙社會經濟發(fā)展、危害社會和諧穩(wěn)定,甚至導致政治動蕩。拓展公民政治參與渠道、提升政治參與水平、完善政治參與制度、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已成為推進當代中國政治發(fā)展進程的重要理論和實踐課題。在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實踐中,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的當代中國,做出了諸多可貴的探索,積累了可資借鑒的歷史經驗,主要有: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不斷夯實物質基礎、健全和完善法律制度、推進基層民主自治、營造現代政治文化和遵循漸進有序原則。
一、堅持黨的領導
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才能確保公民政治參與穩(wěn)定有序發(fā)展。近30多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推進,社會階層結構和社會利益格局發(fā)生了深刻變化,當代中國社會已進入一個矛盾多發(fā)期和矛盾凸顯期,社會政治不穩(wěn)定因素急劇增加。計劃經濟時代,個體對物質利益的追求長期被平均主義分配方式所抑制,個人利益被強行納入了集體利益的軌道,人們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和物質利益矛盾以隱性的方式存在。市場經濟時代,個體對物質利益的追求逐步合理化和合法化,伴隨著利益主體多元化、利益格局多樣化,利益關系復雜化和利益沖突加劇化的趨向越來越明顯,已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重要時代課題。
公民政治參與會影響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進而影響物質利益的分配,可能導致不同利益主體和利益群體間的矛盾和沖突。“政治參與不可避免地引起社會沖突的產生與調和諸問題。只要政府利益受到限制,一個集團為自己獲得某種利益而進行的活動就可能損害其他人的利益?!盵1]社會轉型期,公民政治參與和利益表達訴求急劇增長,而有效的制度供給相對不足,尤其要關注公民在政治參與過程中有可能發(fā)生的一些非理性、非制度、過激的甚至非法行為,其滋生蔓延必然會影響社會政治秩序,危及社會政治穩(wěn)定?!俺鞘谢?、識字率、教育和接觸傳播媒介的水平的提高,都在提高人們的愿望和期待,而如果這些愿望和期待不能得以滿足,就會刺激個人和集團投身于政治。在缺少強有力和靈活的政治制度的情況下,這種參與的增加便意味著動亂和暴力?!盵2]44當代中國擴大公民政治參與必須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才能確保公民政治參與在穩(wěn)定中發(fā)展、在有序中發(fā)展,才能有效拓展公民政治參與的制度化渠道,才能維護社會政治秩序穩(wěn)定,才能在社會政治實踐中不斷培育和提升公民素質。當代中國脫離了黨的領導,擴大公民政治參與就無法實現。
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才能確保公民政治參與長期健康發(fā)展。擴大公民政治參與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進程,必須立足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從客觀實際出發(fā),不能過快過急、也不能過慢過緩。當前擴大公民政治參與還面臨諸多現實困難,如經濟不發(fā)達,文化教育相對落后,政治經濟發(fā)展嚴重不平衡,人們的思想觀念、理想信念、道德意識、知識能力差異較大,封建殘余影響仍然很深,這決定了我國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從國際總體發(fā)展形勢看,世界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國際化、社會多元化、資源共享化趨勢日益加劇,世界科技進步更是日新月異,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的西化、分化圖謀并沒有放棄,這加深了我國擴大公民參與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當代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經受國際國內社會政治風云變幻的嚴峻考驗,妥善處理好擴大公民政治參與中一系列重大問題,實現其長期健康發(fā)展。[3]20
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才能有效抵制無政府主義等錯誤思潮。無政府主義的核心特征是反對一切統(tǒng)治、反對一切政權、反對一切權威,主張無命令、無服從、無裁決的絕對自由和絕對民主。無政府主義是把民主與集中、民主和紀律、民主與專政、民主與權威片面地、人為地割裂開來,極端地對立起來,用民主來否定集中、紀律、專政、權威,否定黨的領導。[4]無政府主義思潮的泛濫必然會誘發(fā)非理性政治參與的激增,最終導致政治動蕩和社會失序。十年“文化大革命”時期的“踢開黨委鬧革命”就是一種無政府主義的公民政治參與,導致整個中國社會付出慘重代價。只有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提升黨執(zhí)政的合法性和權威,才能有效抵制無政府主義式的政治參與,才能將公民政治參與納入制度化的軌道,使公民有序理性廣泛地參與社會政治生活。
二、夯實物質基礎
當前中國社會整體結構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fā)展的嚴重不平衡。我們必須統(tǒng)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fā)展,為發(fā)展民主政治、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fā)展是擴大公民政治參與的物質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公民政治參與作為上層建筑的內容,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并由其所決定的,公民政治參與水平與經濟發(fā)展程度和社會發(fā)展水平密切相關。通常情況下,社會經濟發(fā)展程度和公民政治參與水平呈正相關,“權利決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fā)展”。[5]公民政治參與離開了社會經濟基礎的支撐,就會偏離正常軌道,誤入歧途,最終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在這方面,我們有著深刻的經驗教訓。建國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我們并沒有很好地貫徹唯物史觀關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基本精神,堅持以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為中心,在此基礎上逐步推動上層建筑的變革,而是錯誤地堅持以階級斗爭為綱,試圖以政治運動、政治斗爭為根本動力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fā)展。結果適得其反,導致經濟社會發(fā)展長期停滯甚至倒退,民眾物質生活水平長期低下,而政治運動、政治斗爭不斷,公民政治參與無序化、非理性化,國家陷入政治動蕩和社會失序的困境。改革開放后,我們撥亂反正,實現了工作重心的轉移,在經濟領域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fā)展和進步,在此基礎上推動政治發(fā)展、擴大公民政治參與。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內在地催生公民的自由、平等、民主理念,逐步破除官本位、個人崇拜、獨斷專行、家長制等封建專制主義對人們的束縛,有助于培育公民的主體意識、競爭意識、法律意識、權利意識和責任意識等,這是擴大公民政治參與必備的主體條件。經濟社會的發(fā)展還為普及基礎教育、提升公民科學文化素質、提高公民參政議政能力和培育公民現代民主意識提供了可靠的物質基礎、創(chuàng)造了堅實的物質條件。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堅持把發(fā)展作為黨執(zhí)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既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驗,也是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基本經驗。只有解決好了經濟社會發(fā)展問題,夯實了物質基礎,才能使中國公民政治參與有序健康發(fā)展,步入良性發(fā)展之路。因此,擴大公民政治參與不可無視社會現實和基本國情,急躁冒進、急于求成,公民政治參與發(fā)展速度、廣度和深度要與當前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相適應,而且政治參與還應著眼于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發(fā)展進步。
尤其是占中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囿于社會經濟條件和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限制,其實踐政治參與和表達利益訴求的渠道嚴重不足、水平相對低下。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qū)尚未完成小農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農村社會經濟發(fā)展相對落后,少部分農民還沒有脫貧,這在相當程度上制約著農村地區(qū)民主政治的健康有序發(fā)展。當農民處于貧窮狀態(tài)時,他們既沒有時間和條件,也沒有精力和意愿去參與政治。貧窮落后不利于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農村經濟不發(fā)達的客觀現實成為農民政治參與的最大現實障礙。這就需要進一步解放和發(fā)展農村生產力,大力發(fā)展農村經濟,完成農業(yè)產業(yè)現代化改造,加快農村城市化進程,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創(chuàng)造出路和機會,切實減輕農民負擔,提高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提高農民的發(fā)展機會和發(fā)展水平,使農民逐漸擁有與其他社會階層同等的社會經濟地位,為農民政治參與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6]當前需要著力發(fā)展壯大農村經濟,培育和造就大批富裕的農民群體,這不僅對中國社會經濟具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也會讓中國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獲益匪淺。當前迫切要求打破城鄉(xiāng)二元體制,改變城鄉(xiāng)二元結構,促進城鄉(xiāng)協調發(fā)展,破除農民政治參與的體制性障礙。
三、健全法律制度
社會轉型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亟待加強法律制度建設,全面提升政治參與制度化水平。提升政治參與制度化水平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保障,沒有遵循一定程序和規(guī)則的公民政治參與,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八^制度,是指穩(wěn)定的、受到尊重的和不斷重現的行為模式,制度化是組織與程序獲得價值和穩(wěn)定性的過程?!盵2]23法律制度是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基本保障,公民政治參與如果缺乏法律規(guī)則,缺乏制度規(guī)范,就極有可能會引發(fā)無序政治參與激增,導致社會政治領域的混亂。
社會轉型期,制度供給不足嚴重影響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可能導致政治失序后果。其一,在政治參與的主體層面,制度供給不足阻礙公民自主性的發(fā)揮,不利于提高公民的組織化程度和政治成熟程度,削弱政治秩序生成的能動性因素。政治秩序的建構和運行,有賴于政治主體的參與和推動。公民作為政治參與的主體,不僅是建構政治秩序的內在結構要素,而且是建構政治秩序的能動要素。政治參與主體的這種能動性主要表現在對特定政治秩序的理性建構上,而此種理性建構的自覺又建立在公民較高的組織化程度和政治成熟程度的基礎之上。只有公民的組織化程度和政治成熟程度發(fā)展到了一定階段,才能為有序政治參與過程提供保障。其二,在政治體系的權威層面,制度供給不足限制政治體系的適應性和發(fā)揮整合功能,弱化政治秩序生成的法理基礎。政治秩序都是在政治權威的主導下構建和運行的,這是專制社會和民主社會政治系統(tǒng)的通行法則。在現代民主社會,政治秩序的建構不但離不開一定的政治權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治權威獲得民眾自覺擁護和自發(fā)支持的程度。具有高度合法性的政治權威才能把政治秩序引向良途。政治權威獲得民眾擁護和支持的程度,既依賴于公民素質,又以政治體系的綜合治理能力為支撐。在現代民主社會,政治權威的維護日益依托于其政治體系所提供的公共政治產品,尤其是有效的政治制度供給。其三,在政治體系的規(guī)則層面,制度供給不足容易引發(fā)公民制度外政治參與行為和非理性政治參與行為,擾亂社會政治生活的有序性和穩(wěn)定性。政治法律規(guī)則是政治秩序生成的內核,任何政治系統(tǒng)的政治秩序都是在政治法律規(guī)則的制約、規(guī)范、引導、穩(wěn)定與協調功能的有效發(fā)揮中實現的。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法律制度機制是政治規(guī)則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F代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正是通過一整套健全完善的制度規(guī)則以及嚴格有效的執(zhí)行來實現的。在擴大公民政治參與的過程中,政治制度化程度是影響政治秩序的關鍵因素。政治實踐充分表明,既定政治系統(tǒng)的政治制度化程度越高,公民政治參與帶來的政治秩序的穩(wěn)定程度就越高。因為在政治制度化程度高的國家,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渠道比較完善和暢通,公民政治參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公民的政治參與行為也相對比較自主和理性,制度化的政治參與基本可以滿足社會不同階層和利益群體的要求,從而有利于社會矛盾的解決,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和社會發(fā)展。[7]
選舉制度是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法律制度體系的基礎環(huán)節(jié)和核心內容?,F代民主政治不論是直接民主還是間接民主都離不開選舉,選舉制度是現代民主制度的重要體現和必要基礎,沒有選舉就沒有現代民主政治。公民普遍真實有效地參與選舉不僅有助于促進民主政治的實現,而且也是公民影響政府構成、政治決策、政治運作、政治結果,表達愿望要求、保障基本權利、化解社會矛盾、調整利益格局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完善選舉制度有利于增強公民的政治參與意識。選舉主要是選舉者做出抉擇的政治活動,公民參與選舉就是參與政治,選舉的過程就是公民參與政治和表達訴求的過程。公民通過參加選舉活動,增強了政治主體意識和政治參與意識,增強了政治權利意識和政治責任意識,從而全面提升了公民的政治素質。從政治學的視角分析,公民政治參與實際上是公民行使以普選權為核心的公民基本權利的過程。現代社會,公民權利與公民義務具有統(tǒng)一性,公民政治參與過程既是實現公民權利的過程,同時也是體現公民責任的過程。完善的選舉制度和普遍的選舉實踐可以使公民切實體會到自身的政治作用,并理性地對待和參與選舉實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完善選舉制度、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上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在某些方面還與民眾的要求和政治發(fā)展的現狀不相適應。為了進一步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應當著重改革完善相關選舉制度,探索建立競選制度,擴大直接選舉、完善差額選舉、構建溝通機制。
四、推進基層民主
推進基層民主,保障人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追求和創(chuàng)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礎性工程,是社會主義民主最廣泛的實踐。推進基層民主是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起點,必須推進基層民主,使基層民主制度有效運轉起來,使其承載起應該承載的責任和使命。中國改革的發(fā)端、市場經濟的萌芽是從基層開始的,民主政治的發(fā)展也是從基層開始的。權力過分集中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是逐步在民眾的改革實踐中被突破的。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要求實現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把經營自主權真正下放給企業(yè)和民眾本身。推進基層民主、發(fā)展民主政治是適應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客觀要求,體現了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的有機統(tǒng)一。培養(yǎng)公民當家作主、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能力,提升公民的政治參與能力和素質要從基層做起。民主政治的發(fā)展程度與公民自身的素質和能力密切相關。讓人民真正當家做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目標,人民群眾依法行使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權利,要具備相應的素質和能力?;鶎用裰鲗嵺`中的公民政治參與是培育和提升這種素質和能力的重要舞臺和主要途徑。
當代中國推進基層民主的主要任務是健全基層自治組織和基層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開辦事制度,保證人民群眾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管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yè),對干部有效地實行民主監(jiān)督。在占中國絕大多數人口的農村地區(qū),主要是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是保證農民直接行使民主權利,充分發(fā)揮農民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確保農村長治久安的帶根本性的大事。我國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中心任務是實行村民自治,其中包括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jiān)督等內容。在城市,推進基層民主主要是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設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區(qū)。擴大社區(qū)居民自治是推進城市基層民主的突破口,要逐步明確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和職責的劃分,并在改革的進程中通過實踐對此加以定位,逐步形成“小政府、大社會”。[8]
大力推進黨內基層民主是當代中國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發(fā)展民主政治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積極探索推進黨內基層民主的有效渠道和多種實現形式,特別是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的公推直選,是改革開放以來推進黨內基層民主建設的一個重要創(chuàng)新點?;鶎狱h組織領導班子成員公推直選是在堅持黨的領導下有序展開的體現黨內民主原則和精神的選舉制度創(chuàng)新,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tǒng)的“由少數人在少數人中選人”的選人用人機制,實現了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有機結合、實現了黨管干部原則與群眾公認原則的有機結合。從而,切實保障了黨員的民主權利和自由,提升了黨自身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有利于從源頭上遏制腐敗,有利于實現領導干部對下負責與對上負責的有機結合,有利于從根本上改善黨群干群關系,提升黨在基層的執(zhí)政合法性水平,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激發(fā)黨員領導干部和廣大黨員參與基層建設特別是發(fā)展農村各項事業(yè)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實現基層經濟發(fā)展、政治有序和社會穩(wěn)定的良好局面。隨著黨內基層民主建設探索的不斷推進和深入發(fā)展,基層民主的有效渠道和實現形式將會不斷涌現出來,黨內基層民主必將成為發(fā)展黨內民主乃至帶動整個社會民主的突破口。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為推進黨內基層民主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準備了充裕的物質條件,社會政局總體上持續(xù)穩(wěn)定,民眾參與政治、實踐民主權利的呼聲和意愿越來越強烈,很多先行先試地區(qū)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又為發(fā)展黨內基層民主、推進制度創(chuàng)新提供了經驗和借鑒。這些都是當前推進黨內基層民主的有利條件和良好基礎。[9]
與此同時,要大力推進協商民主,使之成為擴大政治參與、推進基層民主的重要途徑。近年來,以民主懇談為主要創(chuàng)新形式的“協商民主”出現在中國地方政府治理中,并呈現出不斷拓展壯大之勢。民主懇談就是基層政府和官員與民眾之間圍繞鄉(xiāng)村公共事務和民眾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展開自由、平等、公開、坦誠的對話和協商,基層政府在充分聽取民意、尊重民主懇談結果的基礎上做出科學決策。民主懇談對話協商的主題由最初多為民眾提出的與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問題,逐步轉變和上升為涉及到村、鎮(zhèn)、企事業(yè)單位或全市的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務問題。民主懇談主要以官民直接對話協商的形式擴大了普通民眾對社會公共事務的參與度、知情度和理解度,提高了普通民眾在基層公共事務決策上的發(fā)言權,同時也為基層民眾參與政治提供了平臺,有助于培養(yǎng)和鍛煉基層民眾的參政議政能力,提高基層民眾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提升基層政府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降低決策成本,經過民主懇談對話協商的基層政府決策更能夠得到民眾的普遍認可,同時民主懇談對話協商加強了基層政府官員與普通民眾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融洽和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
五、營造現代文化
在社會政治實踐中,通常情況下一定政治系統(tǒng)的政治參與程度與公民政治文化水平成正相關。阿爾蒙德曾明確指出,后發(fā)現代化國家在政治領域實現向現代民主國家轉型的過程中,最大的障礙不是源于民主制度、政治架構的選擇和轉型問題,而是如何根除影響甚至決定其社會成員政治行為方式的落后政治文化。[10]15蔓延幾千年的封建專制體制使中國形成了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基礎的經濟形態(tài)、以官僚體系為支撐的高度集權的政治專制體制和官本位體制、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道德至上和漠視法治的意識形態(tài)。雖然當代中國有步驟地進行了民主政治文化的啟蒙和現代政治文化建設,但在現實社會政治生活中與現代政治文化格格不入的權力本位、等級觀念、政治冷漠、依附心理、過激心理、臣民文化等落后政治文化依然大量存在并在某些社會成員中根深蒂固,這充分體現在各個時期的民眾政治參與活動中。當代中國要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就必須加強對全體公民包括政府官員的現代政治文化教育,逐步使公民普遍樹立起平等觀念、權利意識、法治意識、自主意識、寬容精神、政治理性和政治責任感等,消除政治冷漠,積極參與社會政治生活,關注和維護社會公共利益。
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必須培育以自主、平等、寬容、理性為核心的現代公民參與型政治文化。要塑造參與型政治文化,培育公民政治參與能力。參與型政治文化是支撐民主政體、培養(yǎng)合格“政治人”的理想土壤。[10]597在參與型政治文化中成長的公民對自身在國家社會政治生活中的權利、義務、身份、角色等有著充分的認知。他們理解公共政策對他們生活的影響,也懂得如何去影響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有主動的政治參與意識,對政治系統(tǒng)的改革和完善抱有信念,認可公民政治參與的價值和意義,且有較高的政治參與素質、較強的政治參與能力。有政治學家更是將公民政治參與視為實現平等權利和自我發(fā)展的基本途徑。民主政治的發(fā)展需要文化的土壤,“民主政治需要一個文化上的情境,民主模式在這個情境里能獲得一種超越任何對政治后果許諾的合法性基礎。”[11]
當前中國民主政治發(fā)展中的公民政治文化建設與參與型政治文化還存在較大的距離。必須加強參與型政治文化建設,推動中國公民政治參與的健康有序發(fā)展。一是大力發(fā)展教育文化事業(yè),全面提升公民的政治文化素質。公民是政治參與的主體,隨著公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識、權利與義務意識、主動參政議政意識以及政治判斷分析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利益表達能力等必將隨之相應地得到提高。二是加強公民政治知識和政治技能教育。一個成熟的現代公民必須具備必要的政治知識和政治技能,這是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重要前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步糾正了對公民的政治知識和政治技能教育偏重于階級斗爭和政治斗爭的狀況,但許多公民仍缺乏對現行的政治制度、法律規(guī)則、參與渠道、權利和義務等的理解,對如何通過體制內的渠道有效表達利益訴求、實踐政治參與、影響公共政策知之不多,而這些政治知識和政治技能是公民有效地參與政治所必須具備的。三是大力加強公民法治教育。根除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中人治的思維定勢,培育現代政治文化,實現中國政治文化的現代化,推進當代中國公民有序政治參與,仍然需要大力加強公民法治教育。公民只有知法懂法,才能自覺地約束和規(guī)范自身的行為,使之符合法律的規(guī)定,才能區(qū)分哪些問題可以通過法律渠道解決,哪些問題應當通過其他渠道解決。只有全社會真正普遍地樹立起憲法和法律的尊嚴和權威,才能使公民政治參與始終在合法的軌道上推進和發(fā)展。四是引導公民理性負責地參與政治活動、使用政治手段。人類政治活動是一個非市場的過程,政治活動的結果往往難以估計、難以預期,也無法簡單地套用經濟學領域的成本收益分析來計算得失。必須培育公民政治參與的理性精神和責任意識,理性的公民在參與政治活動、使用政治手段時非常謹慎,他們會充分利用社會契約理念來處理人際交往,同時也會以嚴肅、負責的態(tài)度對待政治參與。五是引導公民積極參與政治管理實踐活動。通過引導公民積極參與各級人大代表的選舉活動、黨組織的管理活動和選舉活動、各類領導接待日活動、領導信箱等,讓公民自己直接表達個體和群體的利益訴求,各類群體和階層的公民相互傾聽、理解和照顧對方的權益訴求,尋求整合不同利益訴求的有效方法,進而參與和制訂有關管理制度等。這既有利于公民對政治規(guī)范和法律規(guī)范的自覺遵守,養(yǎng)成良好的政治參與習慣,避免公民在政治參與中的失范和非理性傾向,也有利于公民政治主體意識的全面提高,摒棄政治依附意識和政治盲從意識,明確自己是國家的主人、社會的主人,踴躍參與國家和社會的政治生活,培育公民的社會責任感、合作精神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能力。要有意識地讓公民接觸、了解和參與當代中國推進基層民主進程中普遍進行的“海選”活動。經過10多年的實踐,這些基層機構的民主選舉活動已逐步成熟,而且比較規(guī)范,成為民眾政治參與的主要場所。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公民中具備條件者到這些基層機構掛職鍛煉,由民主參與過渡到權力參與,規(guī)定一定范圍內職務晉升的公務員必須有在基層機構掛職鍛煉的經驗,這不僅可以增強他們的民主意識,激發(fā)其政治參與熱情,而且還可以使他們更深入了解基層政情民情,熟悉政治參與程序,提高政治參與和公共管理能力。[7]
六、遵循漸進有序原則
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存在一個量的逐步累積、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需要經歷一個長期的歷史進程,要求我們立足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在黨的領導下積極穩(wěn)妥、漸進有序地推進。
當代中國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面臨許多具有長期性和緊迫性的深層矛盾。其一,當代中國面臨利益主體多元化、利益沖突加劇化、利益關系復雜化與改革任務復雜化、改革動力缺失并存的境況,迫切需要推進公共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增強公共決策的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因此當代中國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頗具緊迫性和艱巨性。其二,當代中國在整體上仍然是一個社會經濟比較落后的國家,公民的政治知識相對缺乏、公民的政治技能相對低下、公民的政治素質總體偏低。公民在政治方面綜合素質的提升需要長期的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這也決定了中國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是一個長期的漸進過程。中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也是對中國現狀的歷史性定位。此歷史定位是我們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作出決策的立足點。在當代中國社會經濟和思想政治文化條件制約下,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必須在黨的領導下,分步驟、漸進有序地推進。任何試圖超越現階段社會經濟現狀和思想政治文化條件,不顧現實和歷史條件制約,想在短時間內實現公民政治參與范圍和層級極大突破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切實際,且非常危險的。必須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充分認識推進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長期性、艱巨性和漸進性,才能切實有效地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進程。[3]59-60要按計劃分步驟為公民參與政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jiān)督提供條件,逐步拓展公民政治參與的廣度和深度。
民主政治建設本身是一項浩大而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其關鍵環(huán)節(jié)是對現存社會利益分配和利益格局的重新調整和改革完善,因此如何盡量減少改革的阻力,有效掌控改革的風險,保持社會政治穩(wěn)定,是關系到民主政治目標能否實現的重大戰(zhàn)略問題。從人類政治發(fā)展的經驗教訓來看,漸進有序是政治改革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這對當代中國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仍然有著重要的啟迪意義。當代中國擴大公民政治參與必須遵循漸進有序的原則,有領導、有步驟、有秩序地推進,必須適應當代中國的總體社會結構、經濟發(fā)展水平、市場發(fā)育程度和公民自身素質。從當代中國的國情出發(fā),擴大公民政治參與既不能脫離黨的領導,搞所謂的“大民主”、運動式民主,也不能裹足不前、瞻前顧后、因噎廢食;既要尊重現代民主政治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又要體現社會主義社會性質和中國特色;既要借鑒和吸收人類政治文明的成果和經驗,又不能簡單模仿和照搬照抄西方模式。當代中國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關鍵是要漸進有序擴展制度創(chuàng)新空間。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必須做到積極推進與循序漸進相結合,在堅持和完善現有公民政治參與方式和渠道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出新的參與方式和路徑,逐步擴大公民政治參與的廣度、深度和效度,這就迫切需要鼓勵公民政治參與制度創(chuàng)新。中國30多年改革開放成就顯著,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結合地域遼闊、地區(qū)差異大的特點,某一項制度在推廣前都經過若干年的局部試點和區(qū)域試點,不斷總結經驗、不斷改進完善,在此基礎上,再選擇合適的時機來使之擴大化和普遍化。就當代中國擴大公民有序參與的制度構建來說,制度創(chuàng)新的空間主要集中在對公民基本權利的保護與拓展的機制和程序方面。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如何建立完善配套制度和程序,在推進當代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進程中,將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制度構建通過制度創(chuàng)新的探索不斷完善,將是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具體方向。[12]
參考文獻:
[1][美]格林斯坦,波爾斯比.政治學手冊精選(下卷)[M].儲復耘,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299.
[2][美]塞繆爾·P·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華,劉為,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張亞勇.黨的領導與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博士論文,2008.
[4]郭丹,劉積高.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新發(fā)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271.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5.
[6]李敏.農民制度化政治參與的困境與制度創(chuàng)新——以路徑依賴理論為視角[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7]楊超.民主訴求與秩序構建:我國公民政治參與制度論要[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9,(3).
[8]劉海濤.不斷擴大基層民主[J].求是,2003,(19).
[9]李祿俊.黨內基層民主的現狀及其發(fā)展趨勢[J].科學社會主義,2010,(2).
[10][美]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西德尼·維巴.公民文化——五國的政治態(tài)度和民主[M].馬殿君,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11][美]勞倫斯·邁耶,約翰·伯內特,蘇珊·奧格登.比較政治學:變化世界中的國家和理論[M].羅飛,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46.
[12]褚松燕.政治參與的制度構建和能力建設[N].學習時報,2010-01-04.
【責任編輯:張亞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