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育紅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薄罢Z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呢?筆者以為,要以課文為“例子”,把目光聚焦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上,把教學重心從課文的思想內容轉移到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發(fā)展上,從而實現(xiàn)由教課文向教語文的華麗轉身。
一、結合語境,揣摩語言內涵
文章是內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體。文章內在的意蘊、情趣等都存在于語言文字之中,以一定的語言形式表現(xiàn)出來。因此,詞句一旦離開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就會變成抽象的符號,毫無靈性、神韻可言。也正因為這一點,在閱讀教學中,我們不能就字論字、就句論句,而要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與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相結合,才能真正引導學生揣摩、品味、領悟語言的內涵。
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魚游到紙上》一文,文中有這樣一句話:“他老是一個人呆呆地站在金魚缸邊,靜靜地看著金魚在水里游動,而且從來不說一句話。”“呆呆”這個詞在字典里有三個意思:①傻,愚蠢;②不靈活,發(fā)愣;③停留,逗留。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總習慣用“呆呆”來形容某個人傻,但文中的“呆呆”就不是“傻”的意思,而是“發(fā)愣”的意思,就是看得入了神。當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明白了“呆呆”的意思后,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從‘呆呆一詞中,你體會到青年是怎樣看魚的?你想用什么詞語來形容這位青年?”此時,學生結合語境,深入思考,就能用上“專心致志、聚精會神、全神貫注、一絲不茍、屏息凝神”之類的詞語形容青年看魚的專注。當學生有了這些感悟之后,我又結合語境進一步引導學生:“這位青年專心地看金魚的什么呢?”學生的思維一下開闊了,感受也非常豐富:如有的學生說可能在看金魚的形狀,有的說可能在觀察金魚的顏色,還有的說可能在看金魚是怎么游來游去的?可以說,在這樣具體的語境中,學生不但理解了“呆呆”所蘊含的內涵,而且也真切、形象地感受到了青年的全神貫注,為全面把握觀魚青年的人物形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選擇品味點時要緊扣教學目標,結合具體的語境來進行,可以是文本中用詞的精彩之處,可以是句式上的精當之處,也可以是寫法上的獨到之處,還可以是別具一格的修辭等等。
二、品詞析句,領悟語言秘妙
著名雕塑大師羅丹曾說過:“美到處都有。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發(fā)現(xiàn)?!逼鋵?,我們的課文又何嘗不是這樣處處充滿“美”呢?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通過品詞析句,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的準確得體、生動流暢,還要讓學生感受到語言的音韻節(jié)奏美,感受到語言的組合搭配相宜、動靜結合、整齊勻稱等。
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文,文中有這樣一個句子:“只見人群中有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正在哭訴著什么,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揚揚地站在一旁。”在學生讀完之后,我讓學生說說從這句話中讀懂了什么?學生都能從中體會到當時婦女生活的貧困和洋人的可惡。但我不滿足于此,又接著追問:“你是從哪個詞語感受到婦女的生活貧困?”學生自然而然能抓住關鍵詞語“衣衫襤褸”來理解感悟。于是,我又讓學生說說“衣衫襤褸”是什么意思。學生都能從文字表面理解詞語的意思,但這只是淺層的理解,沒有真正走進文字背后去感悟語言的秘妙。因此,我接著引導學生:“有沒有見過‘衣衫襤褸的人?從‘衣衫襤褸這個詞中可以知道什么?你能用一個什么詞語來形容當時勞動人民的生活?”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在深入感悟文本之后,對當時婦女的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說出的詞語令人嘆為觀止:如水深火熱、饑寒交迫、衣不遮體、缺衣少食、風餐露宿……可以說,在這樣的品詞析句中,學生不但理解了“衣衫襤褸”所蘊含的深意,還從這句話中體會當時我國貧窮落后、遭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的社會現(xiàn)實,真正領悟了語言的秘妙。
我想,只要教師能細品課文,深入鉆研教材,那么人人都能點“詞”成金,引導學生在品詞析句的同時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無限美妙,在美妙的文字中自由徜徉。反之,不細品慢嚼,語文教學就索然無味,就成了味同嚼蠟的語文教學,閱讀能力和興趣的培養(yǎng)就無從談起,自然也不會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三、刪減比較,感受語言溫度
語言是有溫度的,而且是通過字或者詞表現(xiàn)出來的。那么,在教學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刪減句中的部分詞語,然后同原句加以比較,讓學生體會表達是否準確、精練、生動,效果有什么不同,從而感受語言所蘊含的溫度。
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一文,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母親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皺皺的毛票,用龜裂的手指數(shù)著?!痹诮虒W時,我故意把“掏”換成“拿”,把“皺皺”“龜裂”這些詞刪掉,換成這樣一句話:“母親的手伸進衣兜,拿出一卷毛票,用手指數(shù)著。”讓學生自由讀讀這兩個句子,比較一下有什么不同,從中體會到什么?學生在對比中,便會發(fā)現(xiàn)“掏”字寫出了母親把錢藏得很深,不容易拿出來;從“皺皺”這個詞中知道這些錢放在母親的兜里很久了,一直舍不得花掉;還從“龜裂”這個詞體會到母親的手在長年勞動中,因得不到保護而龜裂,從而感受到母親工作的勞累和艱辛。通過刪減詞語,在比較體味中,學生深深地體會到母親用那“龜裂”的手在工作時,那是一種鉆心的痛,更感受到母親的錢來之不易,這是母親的血汗錢。同時,也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語言的溫度,語言的精妙,認識到某些精彩文本在用語用詞上不可刪減的道理,從而產生對語言的敏感,逐漸培養(yǎng)準確精妙地運用語言的能力。
總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對語言的學習,既要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咀嚼揣摩,理解詞句的內涵,還要采用多種方式領悟語言運用之妙,體驗意境和情趣,從而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第三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