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宇強
當下文言教學有個普遍的現(xiàn)象:對文言的解讀就是到義項為止,只是讓學生知道,然后記住。
例如“爨”是“燒火做飯”的意思;例如“夙怨”是“早年的積怨”;例如,逆,有幾個義項,如“迎接”“揣測”“預先”“迎戰(zhàn)”“忤逆”等;再分別舉出幾個例句,然后反復練,反復提,直到記住。這只是讓學生知道,不是使學生理解。
除了個別記憶力極強的學生,大部分學生難以記住,更談不上理解了,所以換個語言環(huán)境,換個句子,學生就不會。因為沒有真正理解,所以不會舉一反三,而我們不可能窮盡所有的可能性,只能講重點義項,然后不斷完善而已。這就造成了很多學生恐懼文言文的心理,因為義項太多,太難記;變化也多,好不容易記住了,一變語境又不會了。
這種情況與近代書法的衰落很像,書法藝術的衰落最主要的原因是科舉文化的衰落。民國時期還有慣性在,還有些書法大家,民國以后,沒有整個社會使用環(huán)境的支撐,無論個人多么努力,都難以突破,這也是為什么當代傳統(tǒng)書法大家難以出現(xiàn)的原因。
文言教學也面臨同樣的困境:我們難以營造文言的使用環(huán)境。盡管我們講授了很多知識,但學生始終難以理解,因為他們始終與文化環(huán)境存在隔膜。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有兩個:一是像舉辦英語口語角的辦法一樣,給學生營造文言的使用環(huán)境,我們用文言說話、寫作,但這明顯不現(xiàn)實;二是打通古代、現(xiàn)代之間的隔膜,讓學生不僅僅知道,而且理解。我認為第二種辦法更有效。
我們可以從甲骨文、金文講起,梳理源流,講清楚為什么這個漢字是這個意思,講清楚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假借義等各個義項之間的關系。交代歷史文化背景,讓學生明白義項的來龍去脈,從而真正地理解字義。
例如“爨”,本義是“燒火做飯”。這個字筆畫多,很難記,我們看它的小篆字形就清楚了:上半部分是雙手執(zhí)灶具,下半部分是雙手堆柴于灶門間大火之上。
例如“夙怨”為什么是“早年的積怨”呢?“夙”,《說文解字》上解釋為“早敬也”。所謂“早敬”就是太陽還沒出來就做事,反映了兢兢業(yè)業(yè)的心態(tài);“夙”古字正象月未落人已經(jīng)開始操作之形,所謂“起五更,爬半夜”是也?!百怼庇直硎就?、從前、向來等意思,如《宋史·蘇轍傳》:“呂大防、劉摯患之,欲稍引用,以平夙怨?!笨梢姡百碓埂币馑际恰霸缒甑姆e怨”。
再如,2013年高考語文試卷新課標Ⅰ卷文言文閱讀:
馬文升,字負圖,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進士,授御史。歷按山西、湖廣,風裁甚著。成化初,召為南京大理卿,滿四之亂,錄功進左副都御史,振鞏昌、臨洮饑民,撫安流移,績甚著。是時敗寇黑水口,又敗之湯羊嶺,勒石紀之而還?!ü?jié)選自《明史·馬文升傳》)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登景泰二年進士登:升職。
B.錄功進左副都御史 錄:記載。
C.振鞏昌、臨洮饑民 振:救濟。
D.勒石紀之而還 勒:銘刻。
這道題選A,一般的講法,是這樣的:“登”的正確意思是“考中”,“登第”與“登科”“登龍門”中的“登”意義與用法一樣。
這樣講并不錯,可沒有講到要點。商務印書館2007年5月第一版《古代漢語詞典》上解釋“登”的本義是“升,上”,例句是“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引申義是進用,提升。上面并沒有提到“考中”的義項,反倒是近似于“升職”。
那么,到底為什么選A呢?
我們先來解釋“登”。從“登”字的甲骨文形狀上看,基本義是“上車”,引申為上升,因此,從低處上到高處,上到頂部,都可以叫“登”,如“登壇”“登岸”“登樓”“登舟”“登軾”“登堂”“登峰造極”……莊稼成熟就要登上場院進行晾曬脫粒等活動,所以“登”又能引申為“成熟”,如《孟子·滕文公上》“五谷不登”。
可見,“登”可以引申為登上殿堂考試的意思,簡化為參加科舉考試考中。
最重要的是,很多人在認識上都存在著一個誤區(qū),認為進士就是官職。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考試(殿試)者,稱為進士。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也就是說,進士只是一種高級文憑,類似今天的博士,和公務員是兩碼事。
明代科舉制度規(guī)定,貢士經(jīng)殿試后,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且分為三甲: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我查閱了明代景泰年間進士榜,第一甲賜進士及第共3名,立即安排進入翰林院。狀元馬上授翰林院修撰(從六品),探花和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正七品),進士中只有這三個人,才能一考完就有正式官職。第二甲賜進士出身共75名,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共123名。這些人要參加朝考(公務員考試),合格被授予庶吉士,培訓三年。再合格者,最好的幾個人才被授予翰林院編修(正七品),余者到各衙門實習,經(jīng)過或長或短的實習期,才有可能被授予個小官,再慢慢往上爬??梢姡鞔?,從考中進士到正式當官之間還有一段相當漫長的過渡期。
馬文升考中的是第三甲進士,三甲進士地位很低,當年曾國藩盡管封侯拜相也仍因一個同進士出身而耿耿于懷。馬文升盡管后來高官得做,但當時他只是三甲的第107名進士,而明代御史是正七品,馬文升最快也需要五年才能坐上。所以明史的這段文字應該這樣寫:馬文升登景泰二年三甲進士第,107名,若干年后,授御史。自然,升職的意思就錯了。當年馬文升只是有個功名而已,連官都算不上,何談升職?
這樣一講,學生自然就明白為什么“登”在這里不能譯成“升職”,下次也不會錯,一勞永逸。
有人對D項“勒石紀之而還”中“勒”表示“銘刻”有疑義,有人認為“勒”有“雕刻”的義項,所以D項對。這么說固然沒錯,但學生還是不理解為什么“勒”就表示“雕刻”呢?
我們來解釋一下,“勒”原指帶嚼子的馬籠頭,與刻畫無關。馬籠頭是用來制服馬的,所以后來帶強制性的行為也用“勒”,如“勒令”。上古時期各種器物的制造由工匠負責,統(tǒng)治者為防止工匠們偷工減料及發(fā)現(xiàn)廢品能追查責任而勒令工匠在所制造的器物上記上名字,這就是《禮記·月令》上說的“物勒工名,以考其誠”?!袄铡币簿瓦@樣和刻鏤發(fā)生了關系?!袄铡痹诤蟠?,多用于在石頭上刻文,如《隋書·史萬歲傳》“于是勒石,頌美隋德”,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勒之金石,播之聲詩”。這樣解釋,是不是就更清楚了呢?
綜上所述,我認為:文言文教學不能滿足于讓學生知道,更應該梳理源流,闡釋背景,建立真實的語境,才能真正讓學生理解文言,進而傳承我們的傳統(tǒng)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