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焱
“連連看”此類小游戲想必大家都玩過,不僅練眼力,還練速度。這個游戲的關鍵,就是找準相似物之間的聯(lián)系,就像從初中過渡到高中的歷史課程,往往學生老師都很頭疼。學生頭疼于學不懂,老師頭疼于無法教。初高中學生無論在思維方式上還是在學習方法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如何形成平穩(wěn)過渡,變“天塹”為“通途”,就需要做好初高中教學上的銜接,縮短學生的適應期,讓歷史學習就像玩“連連看”一樣變得有規(guī)律,有方法。
初高中歷史教材“連連看”線索脈絡一、初中歷史教學中的線索與脈絡
初中歷史教材是典型的編年史,按時間順序將歷史上有名的,有特殊歷史意義的,為大家熟知的一些事件敘述出來,初中生學習時也是以橫向思維即時間順序來學習。但高中教材是按照專題來進行編排的,必修課本中包括了政治史、經濟史和文化史,教材基本按照中外對照的縱向聯(lián)系來編寫的,學習起來需要很強的抽象思維能力。由于初中生的思維方式大多屬于經驗型思維,對知識的總結概括能力不強,在初中的教學過程中由教師引導學生摸清歷史脈絡就顯得十分重要了。例如在初一學生剛接觸歷史時,就可以讓學生了解中國歷史的幾個分期。學習中國古代史時,背誦中國朝代順序歌也是十分必要的。這些都是讓學生有一個整體的感知,整合學生腦海中零散的歷史事件。
初中歷史教材按單元學習,每一個單元有一個單元標題,標題下羅列出了本單元中重要的事件。對于單元標題的解讀,實際上也是對本單元知識脈絡的把握。如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隋唐時期為何會繁榮與開放,這樣的繁榮與開放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這些問題都可以以總述的方式向學生呈現(xiàn)。這種呈現(xiàn),實際上就是向高中教材靠攏。高中教材中必修2第一單元“中國古代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的總論述中是這樣闡述的“古代中國以農立國,農耕文明長期居于世界先進水平……農業(yè)的發(fā)展,促進了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發(fā)展。中國古代手工業(yè)享譽世界”。在初中教學過程中滲透了關于隋唐時期經濟繁榮、社會開放的時代特點,那么在高中學習時就不難通過隋唐這一個時期經濟的發(fā)展去把握整個古代中國經濟發(fā)展的歷程了。
線索與脈絡的梳理是學習歷史的入門鑰匙,防止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所以初中老師要做的就是將鑰匙交到學生手上,讓學生開啟學習歷史的大門,不僅見到樹木,而且能理清森林交錯縱橫的關系。
二、初中教學中對歷史名詞的解釋
無論是初中教材還是高中教材,都包含大量的歷史名詞,有的歷史名詞書上給出了具體的解釋,有的歷史名詞卻含糊不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難以理解名詞必須進行詳盡得解釋,以助于學生吸收知識。在初中教材八年級上第2單元中提到“近代化的探索”,“近代化”這個名詞到底是什么意思?書上并沒有給出具體的解釋。我們通常講“近代化”就是說經濟工業(yè)化,政治民主化,就是資本主義化的過程,當然這個過程還包括的思想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在學習這一章節(jié)的內容如果不解釋“近代化”的含義,學生就很難理解近代中國為何要向西方學習器物、制度、思想;為何中國的近代化歷程與西方國家恰恰相反。初中階段學生弄懂了中國近代化的特點是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到了高中才能夠理解“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和資本主義的曲折發(fā)展”,從而上升到辨證的觀點看待歷史問題“新事物代替舊事物必定要經過長期的曲折的發(fā)展過程”,中國的近代化也是如此。
類似的詞語還有很多,理解了中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才能夠把握“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學懂了“改革開放”,才能夠剖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建設”。蘇格拉底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所謂的“點燃火焰”,就是教會學生方法,初高中教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要想順利的找到初高中歷史學習過渡的良好辦法,就需要提前做好鋪墊,培養(yǎng)學習歷史的基本能力。
三、初中教學中進行專題講解
前面已經提到了高中教材是按照專題進行編排的,這樣編排的教材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這種解讀專題的能力在初三的教學中可以充分發(fā)揮出來。中考中大題往往以材料題的形式呈現(xiàn),材料題得考察方法又以專題為主。初中階段的專題訓練雖然不及高中深刻,但用縱向觀點看問題的方式卻有異曲同工之妙。學習世界史時,了解“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與法律文獻”,學生通過學習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建立和發(fā)展,對資本主義世界的產生有了整體感知。在高中學習“近代西方國家資本主義的確立和發(fā)展”時了解“美國的聯(lián)邦制”就能夠結合初中時學習的“民主共和制”,將二者更好地區(qū)別與聯(lián)系起來。
有些專題是交叉進行的。如中共黨史和國公關系,又如兩次世界大戰(zhàn)與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專題,容易讓學生混淆,難以辨別與把握,在專題講解時應該更為細致,而且要多多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專題好比是知識的黏合劑,能將零散的知識集中起來,而運用好這些黏合劑,才能讓高中的歷史學習變得輕松自如。
四、初中教學中對歷史基礎知識的把握和運用
歷史課程被學生視為最難記憶的科目,其實何止難記憶,如果只是單純的死記硬背肯定是無法學好歷史的。初高中歷史考試最大的不同在于一個是開卷考,一個是閉卷考。但不管怎樣的考試形式,如果沒有扎實的基礎知識,無論如何都無法在考試中得高分的。學生在記背歷史知識的時候往往存在誤區(qū),以為考前臨時抱抱佛腳就算是把握好了基礎知識。其實不然,知識在于積累,在于反復運用。
初中階段對歷史基本要素的把握比較多,如時間、地點、人物等,看似簡單的知識點,一旦出現(xiàn)得多了,學生就容易混淆。這樣看來,要掌握好這些知識既要在以事件為背景的前提下,又要反復記憶,多多運用。這樣的記憶才牢不可破。高中階段知識系統(tǒng)更為深刻,要記背的知識不再是簡單的時間、地點、人物了,更多地是在記憶的基礎上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要想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是前提。
五、初中教學中對教材的重新整合
所謂的重新整合教材,就是將教材進行二次加工。這項工作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極高,不僅要對初高中教材十分熟悉,而且要能夠用更新穎的想法,更易讓學生接受的方式進行教學。例如在學習“大河流域文明”這一課,可以將課程內容設計成一次文明古國的旅行,在旅行中了解這些文明古國往日的輝煌成就。這時可以融入一些高中選修六中的內容,了解我們現(xiàn)階段經常提及的“世界文化遺產”這個概念,讓學生不僅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有所觸動,對人類文明留下的偉大且豐富的遺產既欽佩也要形成保護意識。這種對教材的解讀是需要教師精心的鉆研探究,也是初高中教學銜接中不可缺少的一步。
教給學生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的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所在。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更應該將學習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在高中的學習中建立起自己特有的學習方法,對高中知識應對自如。把握好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是每個初中教師的重要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