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玲
中學歷史教學方法興趣一、走進歷史,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讓學生學好歷史,首先要讓學生先喜歡歷史,喜歡歷史老師?!坝H其師,信其道”,能做到這一點,也就成功了一大半。用精辟的開講,點燃學習興趣。新課的導入是老師把學生引入大門的鑰匙,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比缰v《鴉片戰(zhàn)爭》這一課時,可先問學生:“國際禁毒日是哪一天?同學們是否知道吸食毒品的危害?”這樣的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老師又因勢利導,及時引入本課的主題,“你們知道中國歷史上有一場以鴉片命名的戰(zhàn)爭,即‘鴉片戰(zhàn)爭嗎?
二、巧妙設計課堂,讓學生感受歷史
講歷史事件,要求教師渲染氣氛,要講得有聲有色,把枯燥的文字變成生動具體的場面,將歷史人物突出其個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如將“火燒圓明園”一節(jié)時可用這樣的文字敘述:“英法侵略者焚燒圓明園,大火燒了三天三夜,黑色的云團長達五十多公里,飄蕩在北京城上空……圓明園,這座中國歷史上最宏偉最精美的皇家園林,被野蠻的英法侵略者燒毀了。”這里,有對侵略者的控訴,有對精美的圓明園的嘆息。像這樣有聲有色的敘述,怎能不使學生受到感染,心靈受到震蕩?此外,教材中一些比較抽象或復雜的內容,因其年代久遠或地域空間概念強,學生感到陌生,教師也難以用言語講清,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很難突破這些難點。如在講述絲綢之路時,運用多媒體手段,可以從張騫通西域走的路途講起,分別演示絲綢之路所經過的國家,并配以畫外音的講解,變抽象為具體,變無聲為有聲,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共同作用以強化認識。
三、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發(fā)現(xiàn)歷史
初中生好奇心強,對歷史事件的結果,歷史人物的命運很關心,有時甚至替古人擔憂。教師應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征,在教學中教給學生學習歷史的方法和觀點,提出一些問題,介紹、提供一些小資料,引導他們初步地研究歷史問題,幫助他們在學習上獲得成功,體會到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樂趣。例如初二歷史《物質文明的進步》一課中,簡要介紹了中國電影的誕生與發(fā)展的情況,其中提到第一部無聲電影《定軍山》拍攝于1905年,那么《定軍山》的故事情節(jié)是怎樣的?于是學生課下紛紛查閱資料。學生探究后明白,原來《定軍山》是《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我對探究到結果的同學加以表揚鼓勵,同學們以后對歷史問題探究的熱情大大提高。
四、精心設計課堂結尾,讓學生理解歷史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好的結尾則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一堂成功的課,要有始有終,學生在掌握新知識后,為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延續(xù),思維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在每一節(jié)課結尾時,我們應設計出學生感興趣、耐思考的思維拓展題。總之,學生只要有了興趣才會更好地學習歷史,而興趣的背后是教師對學生積極性、主動性的激發(fā)。在教學中,只要教師把握住歷史學科的特點,充分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積極培養(yǎng)學生興趣,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那么,興趣之樹就會常青,歷史教學的春天就會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