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力亞.霍加
摘要:哈薩克族伊斯蘭教的本土化指外來的伊斯蘭教與當?shù)毓_克社會中的原始宗教薩滿教、景教、佛教等眾多曾近組成哈薩克共同體的原始部落、氏族信仰過的原始宗教融合的產物,而卻哈薩克族伊斯蘭教與長期定居的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的伊斯蘭教具有較大的不同,哈薩克族的伊斯蘭教具有游牧經濟生活方式的特點。本文通過實地調查的資料探討哈薩克族伊斯蘭教的這種特點。
關鍵詞:民間信仰伊斯蘭教本土化
【中圖分類號】G420
一、 哈薩克族民間信仰
哈薩克族和其他突厥語民族一樣, 除薩滿教以外, 在歷史上先后信奉過景教、摩尼教、佛教和伊斯蘭教。“哈薩克族的民間信仰包括信仰系統(tǒng)、儀式和象征等三大體系?!雹龠@種民間信仰目前在哈薩克社會中的各種宗教儀式、喪葬習俗里都可見到。目前哈薩克族部分地區(qū)的宗教信仰屬于穿著伊斯蘭教的外衣,內心卻都是屬于原始宗教薩滿教的內容。
二、 伊斯蘭教傳入哈薩克社會
伊斯蘭教于公元9世紀傳入哈薩克草原, 到13世紀, 哈薩克人已全部伊斯蘭化。但與定居的農業(yè)民族相比, 游移不定的居住方式導致了哈薩克族的伊斯蘭教的獨特形式與特點, 即伊斯蘭教在哈薩克族中較多地與其傳統(tǒng)的薩滿文化相融合。這種融合是在互惠互利, 或者說是彼此利用的前提下產生的, 亦即伊斯蘭教為了能夠順利傳播, 吸收了薩滿教的某些成份, 而薩滿教為了得以延續(xù)也披上了伊斯蘭教的外衣。結果是, 在哈薩克草原上出現(xiàn)了薩滿與毛拉雙重身份、雙重角色的人物。
三、 本土化的伊斯蘭教
哈薩克族的伊斯蘭教在保留原有文化的同時也吸收了外來文化,從而呈現(xiàn)出一種文化的融合性;由于受到民族經濟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哈薩克族伊斯蘭教體現(xiàn)了鮮明的民族特色。而這與其民族生活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社會文化和經濟生活方式是密切相關的。
我們于2013年7月至9月,阿勒泰地區(qū)青河縣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哈薩克阿依特斯研究實地調查并拍攝阿肯生活的紀錄片,期間我們參加了一位維吾爾人的葬禮(Nazir),因為我們拍攝的一位阿肯去參加了這次葬禮。我們通過死者家屬的同意后,拍攝了這場葬禮,一般伊斯蘭教規(guī)定葬禮不能照相和攝像。我們感覺到來參加葬禮的所有人以不尋常的眼神看著我們的一舉一動。以下的個案中我們可以明顯發(fā)現(xiàn)伊斯蘭教本土化的元素。
“阿肯J在外面洗完手后進了門,隨即我們也跟了進去,進入大堂的人們首先向坐在大門對面的一排人握手慰問。
阿肯J慰問后去往老人桌上座,大堂內大概有16張桌子,我們到達時客人們大部分都來了,不一會兒就大堂滿了,這里的目光都在聚集在我們身上,那一雙雙眼睛里帶著他們從哪里來,是誰,為什么拍攝等等疑問。參加祭祠的婦女都戴著頭巾,男士們都戴著帽子。誦讀古蘭經的是幾天前我們拜訪的haba老人,老人今年88歲,他依舊堅持封齋。(頭上戴著棕色的帽子,帶著黑棕色的眼鏡,身著灰黑色的衣服)。他誦讀完后把話筒遞給了身旁的長胡子老人,頭戴著白色的小圓帽,這位老人繼續(xù)誦讀古蘭經,他誦讀完后旁邊的55-60歲左右的人接著讀,之后40歲左右的頭上戴著adidas牌子帽子的人讀誦,最后35歲左右,高鼻子的黑皮膚的男子繼續(xù)讀誦,讀完后大堂里的全部人雙手捧于胸前小聲說經文,后來又為老人說了祈禱祠之后,大家一起用雙手抹臉allaw hakpar 意思是至高無上的真主。
讀誦古蘭經的桌子上放著捆著的桌布,桌布上面有一個碗,里面是空的,因為7月份是封齋月,毛拉們都封齋,他們解開桌布,從里面拿了食物后就走了。沒有封齋的人們的桌子上一大盤子牛肉和抓飯,吃完飯后再一次誦讀古蘭經,只有一個人讀誦,接著又做了巴塔,然后才散。
參加祭祠的婦女們進小房間跟房間里的婦女唱挽歌(kores aytu)。過了一會兒有兩位前面展開著拜墊的毛拉勸??蘼暎_始讀誦古蘭經,在每一次哀歌后讀誦古蘭經?!雹?/p>
我們在以上田野日志中明顯看到哈薩克伊斯蘭教具有哈薩克化的現(xiàn)象。一般定居民族維吾爾族信仰伊斯蘭教的程度比游牧民族深,因此,維吾爾族的葬禮更嚴格的按照伊斯蘭教的教規(guī)進行。比如,毛拉(宗教人士)必須頭上纏白色圍巾,穿宗教人士專門的服裝(一般都是白色長衣)。而且精通古蘭經經文以后不做祝福詞。而以上的哈薩克族葬禮中我們發(fā)現(xiàn),宗教人士只要頭上必須帶上帽子就行,不會帽子外面纏白布,也不會穿專門的宗教人士服裝。死者的直親婦女唱挽歌。據(jù)了解哈薩克族沒有信仰伊斯蘭教之前也有這種習俗,組成哈薩克族的原始部落、氏族有這樣的習俗。
我們在調查中了解到青河縣全縣有70個毛拉,31毛拉在縣清真寺,12清真寺在鄉(xiāng)村。也就是在毛拉的努力下,全縣的哈薩克人在婚禮時不斟酒。
哈薩克族信仰伊斯蘭教前婦女不戴頭巾,按照哈薩克族的習俗,小女孩,即將要結婚的女孩子,剛結婚的婦女,和已婚或有孩子的婦女的頭飾都不一樣,一般人們看婦女的頭飾來區(qū)分婦女的身份。哈薩克族婦女過中年后戴的是用白布做成的套頭巾克依乜卸克和席拉戊系,冒子又高又尖的原因可能是涼快,透氣,不容易被風刮走,由于是游牧民族攜帶方便等等。
伊斯蘭教是凡是婦女不管年齡都要戴頭巾。而青河縣根據(jù)筆者訪談跟調查發(fā)現(xiàn),大部分已婚婦都戴頭巾,有些鄉(xiāng)里凡是已婚必須戴頭巾。她們把頭巾作為區(qū)分未婚和已婚的主要標志。這些發(fā)現(xiàn)足夠證明哈薩克傳統(tǒng)民俗被伊斯蘭化的過程,所以哈薩克族的宗教是伊斯蘭教與草原文化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的結果。
總之,伊斯蘭教在哈薩克族社會中的傳播就是哈薩克化的過程,也就是說伊斯蘭教具有游牧文化的特色。伊斯蘭教到了哈薩克等游牧社會的時候,松散了它的要求,適應當?shù)厣鐣淖诮躺钍挂了固m教接受了原始宗教,而哈薩克族的原始宗教薩滿教為了生存下來,巧妙的利用了伊斯蘭教的外衣,通讀《古蘭經》經文的同時,舉行的所有儀式都是原始宗教的因素。
注釋:
① 木拉提·黑尼亞提,迪木拉提·奧邁爾.論哈薩克族民間信仰[J].新疆社會科學學報,2007(2):51.
② 該個案來自我們于2013年7月至9月在阿勒泰地區(qū)青河縣調查哈薩克阿肯并拍攝阿肯的生活期間參加一場葬禮時的田野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