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蓮香
【中圖分類號】G632
我們在教讀初中課本上古文的過程中,會遇到這樣一些關于“通假字”的問題,如分辨不清哪些字是通假字?哪些不是?通假字的讀音怎么確定?
例如:《隆中對》中的“欲信大義于天下”的“信”字,書下注釋為“信”通“伸”,但又沒注音??赡艹踝x者一時就會拿不準該字的讀音;又如《核舟記》中“八分有奇”的“有”,書下注釋為“有”通“又”;而《出師表》中“爾來二十有一年矣”中的“有”卻沒加注解,并且這兩句都分別不在同冊教材中,那我們該怎樣去分辨、去理解呢?
對于這些問題,筆者查閱了一些資料,并對初中六冊語文課本上的“通假字”進行分析、整理,不覺豁然開朗。
所謂“通假字”,其實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從廣義的角度講,包括古今字、異體字和通假字?!肮沤褡帧笔怯捎诠艥h語中多義詞的某個義項,在詞義系統(tǒng)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從原詞的引申義列中分化獨立而形成的新詞,或上古同音借用形成的同形詞在漢語發(fā)展中分化出來的新詞,在書面上,為這些新詞另造新字的現(xiàn)象。而記錄原來的多義詞或同形詞的字就是“古字”,記錄分化后形成的新詞的字就是“新字”。例如新版初中七年級上冊P43面注釋《論語十則》中“不亦說乎”的“說”時書下注解是這樣的:“說〔yue4〕”“悅”的古字,也就是說“說”是“悅”的古字,而“悅”是今字,而讀音就應該是今字的讀音了。
再說“異體字”。它是同作一個意思但不同寫法的字,說到此處我們會記起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所寫的“茴香豆”的“茴”,孔乙己所寫的“茴”字其余的四種寫法是:回、囘、囬等。其實這四種寫法是“茴”的四個異體字。
而以上所講的“古今字”與“異體字”,在初中課本注釋中常用“同”字解釋。如“誨女知之乎”,“是知也”書下注釋為“女”同“汝”,“知”同“智”,還有許多例子不一一枚舉。而到底哪些是古今字哪些是異體字,注釋中沒有注釋出來。對初中學生來說,也沒有必要說出,但作為教師來說,掌握與之有關的知識也不無重要。
最后說說“通假字”。當然此處的“通假字”是狹義的,它是我國古書的用字現(xiàn)象之一。通假就是借用,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種種原因,書寫者沒有使用本字而臨時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常用某字通某字表示與某字通用,一般來說用通的情況都是通假字。而在初中教材的古文中就大量存在:如“既而風定天清,一切烏有”中的“烏”通“無”;“樓至八層、裁如星點”中的“裁”通“才”等等。其中“烏”通“無”是用音近字,“裁”通“才”是用音同字,其讀音當然是本字的讀音了。
說到此,本文開頭的答案業(yè)就自然而然地解釋出來了?!靶拧蓖ā吧臁弊x音當然是“shen一”了,因為“信”古代就讀“shen一”(見《古漢語常用字典》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出版),“爾某二十又一矣”中的“有”與“八分有奇”是同類通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