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寧
【摘 要】以在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留學的中國志愿者為例,分析中國英語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并對中國外語教學及提高英語教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出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能力 英語教師 紐卡斯爾大學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4C-0132-03
所謂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指學生對母國及目標語言國家的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的一個融合點。它是一種動態(tài)的、發(fā)展中的過程,而不是一種結(jié)果。Fantini把跨文化交際能力看做一把雙刃劍,強調(diào)了對目標語言國家以及母國文化之前的強烈對比。他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種自我反省,自我審視的過程??缥幕浑H能力有四大組成部分:跨文化態(tài)度、跨文化知識、跨文化技能和跨文化意識。其中,跨文化態(tài)度是指足夠的開放,換位思考,可以用其他的角度、觀念、信仰來看待人或事,而不是固執(zhí)堅持自我的態(tài)度和信仰的能力??缥幕R指對本國及交談者國家的社會群體的文化產(chǎn)物、行為的知識,還有它們社會和個人相互交流的整體發(fā)展過程的認識。跨文化技能是指對翻譯和敘述的技能的精通。而跨文化意識被認為是四者中最重要的一個,它經(jīng)常定義為“與其他人相關的自我意識”。外語教學需要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而要做到這一點,提高英語教師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首當其沖的。目前,國內(nèi)對外語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研究還很少見。本文試以在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留學的中國英語教師為例,研究英語教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研究對象
在深度采訪環(huán)節(jié)中,五名在紐大留學的中國英語教師參與了訪談。在問卷調(diào)查環(huán)節(jié)中,有46名中國留學生參加了問卷調(diào)查,所有自愿者都是在中國學校里學習的英語。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深度訪問(in-depth interview)。和結(jié)構式采訪(structured interview)相比,深度采訪(in-depth interview)更加注重被采訪人的觀念或看法。而且這樣得出的信息數(shù)據(jù)更加的豐富,詳細,靈活(Bryman, 2008). 為了研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本文中問卷調(diào)查作為輔助研究方法。
三、研究步驟
研究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采訪五位教師,內(nèi)容是關于他們在中國的英語教學經(jīng)驗以及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認識。第二階段是通過問卷調(diào)查的形式,由郵件發(fā)出由16個問題組成的問卷調(diào)查給自愿者們,從學生的角度反映中國英語教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以及中國的教育現(xiàn)狀。
四、研究結(jié)果分析
(一)訪談數(shù)據(jù)分析
在本文中,我們采用分析歸納法來研究定性數(shù)據(jù)。訪談幾個關鍵的問題如下:(1)“跨文化交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定義是什么?(2)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語言重要還是教文化重要?(3)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是否因為缺乏跨文化交際能力而遇到過困難?(4)你認為自己是合格的英語教師嗎?(5)跨文化交際能力在中國英語教學中是否重要?
在回答問題(1)時,盡管有的受訪者有一些基本的理解,卻很難給出一個很清晰的定義。另一些受訪者對“跨文化交際能力”這個專有名詞表示迷惑,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在回答問題(2)時,兩位受訪者認為教語言比較重要,還有兩位認為教文化比較重要,最后一位認為兩者在英語教學中同樣重要。在回答問題(3)時,受訪者都給出了肯定的答案。受訪者A抱怨因為缺乏對英語文化背景的了解,教美國諺語對他來說很有難度。受訪者B,C,D,E,也分享了自己因為缺乏跨文化交際能力而遇到的困難。在回答問題(4)時,大部分的參與者都認為他們屬于不夠合格的英語教師。受訪者B說他在語法方面的知識比文化多。受訪者C認為盡管比起國內(nèi)的教師來說他有一定的優(yōu)勢,但是在英國1年的學習經(jīng)歷并沒有提高他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當回答問題(5)時,其中三位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在中國英語教學中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他們也暗示了中國的應試教育體系下,很少有教師關注自己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另外兩位,受訪者A認為,因為中國的國情以及英語教學現(xiàn)狀,英語教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中國并沒有那么重要。受訪者C認為評價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否重要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另外,大部分被訪問者承認中國很多英語教師跨文化交際意識很弱。盡快有些教師意識到了它的重要性,但是在應試教育體系下,教師自己無暇顧及。
(二)問卷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分析
首先,表1表明了志愿者在小學、中學、大學以及工作后與外國人交流的機會。數(shù)據(jù)表明,隨著參與者年齡的增加,機會也增加。在46名參與者中,只有一名在小學時期有機會和外國人交談,而有8個在高中時有機會。這個數(shù)字在大學時期增加到20。將近一半的參與者在工作后有機會和外國人交談。
表1 學生與外國人交流的機會
表2表明志愿者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看法。有13人認為他們很滿意中國英語老師現(xiàn)有的教學方法,39人承認了在工作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另外,在46名受訪者當中,有41名認為中國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學會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另外,問卷中還有一些問題是關于中國的英語教學的看法,包括學校內(nèi)的教學質(zhì)量以及校外英語培訓機構的教學質(zhì)量。大部分受訪者認為學校的英語教育是以“考試為中心”及以“考證為中心”。有16人表明,學校的英語課堂非??菰?。而且有近一半的受訪者表示校外的培訓機構也是以“考試為中心”和“以考證為中心”。幸運的是,一半人認為校外的培訓機構課堂很有趣??偠灾?,調(diào)查的數(shù)據(jù)表明,在這些志愿者心中,中國的英語教學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
五、討論
(一)中西方大環(huán)境的影響
在西方國家,文化和種族的多樣性決定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很多領域都很重要。例如商業(yè)、教育、公共服務等。特別是在一些移民國家,例如美國和澳大利亞。其次,在一些歐盟國家,政府會頒布一些政策來宣傳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另外,在西方一些國家,提高公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迫在眉睫,因為它和公民的個人利益直接相關。歐美等國家每年吸引了數(shù)百萬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因此提高這些留學生以及學校教職工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相對比來說,我國的現(xiàn)狀和國情和西方大為不同。一方面,盡管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中國每年都能吸引大量外國人來華學習、工作、生活,但是和龐大的中國人口比起來,外國人在華比例很小。絕大部分來華的外國人都聚集在一線大城市,只有很少的一些來到內(nèi)地欠發(fā)達的小城市。另一方面,我國政府不靠吸引外國留學生來提高政府的收入,因此,中國學校留學生的數(shù)量有限。對此有一種極端的觀點認為,在中國的大部分地區(qū),對于學生和教師來說,沒有必要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在作者看來,這個觀點是錯誤的。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需要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樣才能夠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潮流,才能滿足中國對未來人才的需求。
從本文研究數(shù)據(jù)來看,受訪者對跨文化交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只有一個大致的印象,并沒有一個清楚的定義。另外,從之前的背景調(diào)查我們得知,這五位受訪者都具有海外留學背景,他們在此方面應該比沒有出過國的教師要強。由此可推斷,中國英語教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整體相對較低。
(二)對中國外語教學的啟示
本文因研究的對象有局限性,僅以在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留學的中國外語教師為例,探索了英語教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結(jié)果顯示,這些受訪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有限,對跨文化認識不夠。而隨后的問卷調(diào)查結(jié)果也反映了受訪者對我國英語教學現(xiàn)狀的不滿,以及認識到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在此,作者也對中國外語教學給出自己的一些建議。
1.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文化不僅是目的,還是內(nèi)容。在語言教學中,教師不能忽視了文化的重要性。在傳統(tǒng)的“以考試為中心”和“以考證為中心”的現(xiàn)狀下,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也要合理分配“語法知識”和“文化”的比重。在文化中傳授語言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增強課堂趣味性。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能力有助于學生在未來更能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雖然在外語教學中,應該把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相結(jié)合已經(jīng)形成共識,但尚處于紙上談兵階段,如何操作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2.政府和學校應該重視外語教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這樣才能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zhì),從而培養(yǎng)出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具有跨文化能力的學生。教育部應加大中國外語教學的改革力度,制定相關的政策來支持培養(yǎng)外語教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相關部門也可以開設跨文化交際培訓課程,讓外語教師能夠接受比較系統(tǒng)的培養(yǎng)。另外,建議學校加大對教師繼續(xù)教育的財政支持,讓更多的外語教師有機會去國外進修。
3.教師個人應重視自身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在空閑時間多看英文電影、英文新聞,多聽英文歌曲,積極和外國友人交往,以促進自身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
六、結(jié)論
本文以英國紐卡斯爾留學的志愿者為例,研究了英語教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由于研究對象范圍小,數(shù)量有限,研究結(jié)果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反映中國大部分的英語教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但是訪談和問卷調(diào)查結(jié)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跨文化交際能力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以及外語教學中重語法輕文化,以傳統(tǒng)應試教育為主的現(xiàn)狀。作者希望本文能夠能給中國外語教育者一點小小的啟示,不要忽視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Phillips, J. K. (2003). National 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D. L.Lange & R. M. Paige (Eds.), Culture as the Core: Perspectives on 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pp. 161-171). Greenwich, CT: Information Age.
[2]Byram, M. (2003). Quoted in Menard-Warwick, J. (2008), The cultural and intercultural identities of transnational English teachers: Two cases studies from the Americas. TESOL Quarterly, 42.
[3]Kramsch, C. (2005). Post 9/11: Foreign languages between knowledge and power.Applied Linguistics, 26, 545-567.
(下轉(zhuǎn)第151頁)
(上接第133頁)
[4]Sercu, L. et al. (2005).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and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n International Investigat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5]Fantini, A. E. (1995, Revised 2000). A Central Concern: 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6]Bryman, A. (2008).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Nelson, G. L. (1998).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related courses taught in TESOL master' degree programm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22(1), 17-33.
[8]Gundara, J. & Jacobs, S. (2000). Intercultural Europe: Diversity and Social Polity. Aldershot; Brookfield, Vt.: Ashgate.
【基金項目】廣西區(qū)教育廳2013年度廣西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SK13LX250)
【作者簡介】陳 寧(1988-),女,安徽淮南人,碩士,廣西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際與英語教育。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