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定鐵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要鼓勵和幫助學生在探究之中嘗試采用不同的方法,探索適合于自己的獲取新知和能力的途徑”。初中語文探究性學習是為實現(xiàn)學生語文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生的語文學習不再是單純地一味地接受,為學生構建開放的語文學習環(huán)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語文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應該如何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呢?
一、把握教材內容,精心設計探究計劃
開展探究性學習要求教師做到:一要鉆研、熟悉教材,把握新課程的設計理念和新教材的內容體系。二要根據(jù)教材局部章節(jié)的知識點選定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的項目、形式。教師精心設計好探究計劃是有效指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必要前提。哪些內容讓學生探究,開展哪些探究活動,教師事先要心中有數(shù),而不能盲目或隨意而為。
二、加強老師指導,保護學生探究興趣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探究性學習提倡讓學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要加強指導,在探究性學習中教師應時刻注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給予學生自主活動和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內容時,應盡量讓學生的成功多于失敗。
而且,教師的指導不能“越俎代庖”。教材中增加了許多探究活動,有的提供了許多供學生分析和思考的范例或素材,對于這些探究活動,教師要引導學生親歷探究過程,為學生的自主活動提供機會和空間,不要越俎代庖,代為探究,更不要以“講授探究”代替“親歷探究”。
另外,教師的指導要適時、有效。在實際教學中,有時因教師介入過早,以致使學生喪失了本可以自主發(fā)現(xiàn)的機會,有時因教師介入過晚,以致讓學生過久地處于無助狀態(tài),這樣容易挫傷學生探究的積極性。
三、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
認知需要是學生學習中最穩(wěn)定和最重要的動力。在學習一個新的知識點時,教師要創(chuàng)設認知需要情境,把學生的思維帶入新的學習背景中,讓他們感覺學習是解決新問題的需要。產(chǎn)生一種積極發(fā)現(xiàn)問題、積極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學生敢想、敢問、敢說,從而誘發(fā)探究的意識,激活探究的思維。
1.調動學生體驗創(chuàng)設情境
在語文課本中,常常有一些感人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常常有不同于常人的壯舉,可以讓學生利用本身固有的思維方式與故事中人物的事跡進行比較,探究矛盾根源。
2.激發(fā)學生想象創(chuàng)設情境
教師提供可選擇的幾種答案,使學生感到不知道該選擇哪一種答案才對,從而激活學生的探究性思維。中學語文課文中有一些以物作為題目,但實質上是寫人的文章。對于這類課文的教學,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讀課文題目,再出示被選答案,使學生的認知產(chǎn)生了沖突,教師便引導學生探究,到課文中找答案,并要求找到根據(jù)。
四、采用啟發(fā)式教學,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啟發(fā)式教學主要是教學過程中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的任務在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強調學生要有主動的、積極的、能動的學習狀態(tài),強調對知識的理解、運用、創(chuàng)造。中學語文教師要通過一定的方式去引導學生就某個問題展開積極的思考,讓學生自主地進行分析、判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1.重視學生的知識儲備,為探究學習打下基礎
語文是一門表現(xiàn)人的思想情感的一門學科,缺乏足夠的知識儲備是無法維護正常思維的。重視學生思考基礎的積累是為了學生能夠具備持久的閱讀前景,熟練運用多種啟發(fā)方式,則能讓學生始終保持思維新鮮感,促使學生探究性思維的形成,而選擇恰當?shù)臅r機進行啟發(fā),可以獲得更好的思維效果。
2.運用多種啟發(fā)方式,吸引學生進行探究
中學語文教師在導入新課時,或介紹寫作背景,或表情朗讀,或巧妙設疑,激發(fā)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這時,一句雋永精警的名言,一則簡短而寓意深刻的寓言,一首流傳千古的古詩,甚至一片隨風而落的秋葉……,都能成為中學語文教師手中的道具。
3.把握恰當?shù)膯l(fā)時機,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時機問題不僅在于教師對幾個問題先后順序的安排,更在于對學生思考問題深度的把握。有些中學語文教師提出問題后急于要求學生回答,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的時間。
五、巧妙點撥指導,教給學生探究方法
1.扣住興趣點體會
課文是作者對客觀事物認識的產(chǎn)物和思想軌跡,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抓住自己感興趣的地方,或借用文中角色,或引入相關角色,或充當某些角色,去換位思考。
2.抓住非常處質疑
初中語文教材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不同尋常其實合理的地方,引導學生圍繞非常處大膽質疑,是尋找探究切入點的方法之一。
3.捕捉留白處想象
課文是例子,更是藝術品,有許多“留白”之處。引導學生捕捉這些啟人深思、促人挖掘的空白點,盡情發(fā)揮想象,是尋找探究之路的最好切入點。
4.抓住含蓄處探究
課文語言具有含蓄性,對課文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不唯書、不唯師,抓住文中的含蓄處、交代不明處去探究,去探索,直陳己見。
總之,語文探究性學習追求活,追求美,其最終目標還是實。語文探究性學習只有建立在教學生學的基礎上,學生學會了探究,才算真正地找到了根,落到了實處。教學中,無論是什么方式的探究學習,都必須以學生扎扎實實的獨立學習為基礎,探究學習不是以尖子生為主,中下學生做聽眾的學習方式,而是每個學生積極參與,人人既是老師,又是學生,在探究中人人有所收獲,這才是真正的有效探究。
(作者單位 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九龍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