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愛珍
摘 要:21世紀,我國基礎教育高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旗幟,時代的發(fā)展迫切要求學生形成新的學習方式,以下對新課改中學習方式的變革,教師角色的轉換進行了詳細論述。
關鍵詞:學習方式;教師角色轉換;變革
一、學習方式變革
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基本行為和認知的取向,是學生學習時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學習方式是教學中的基本變量,是一個組合概念,大多數(shù)研究者都把學生的學習方式看作行為參與、情感參與或認知參與方式及社會化參與的有機結合,認為學生的學習方式是一個包含學習態(tài)度、學習意識、學習習慣品質的組合概念;學生的學習方式反映了學生在完成任務時的思維水平,學生思維水平與學習任務及教師的教學方法有關。
1.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一個顯著特征。新課改下,要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和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新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如果不結合學科自身特點,學生現(xiàn)有基礎知識、年齡、認知水平等實際情況,整節(jié)課都是學生交流資料、匯報學習情況,發(fā)言、朗讀時,教師也不指導示范,利用課堂上大部分的時間介紹搜集到的資料,學生對本節(jié)課內容、知識結構還沒有整體了解,就讓學生提出質疑,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那么,學生就只會表達自己的觀點,不管與本節(jié)課內容有無關系,是否能引起大家的共鳴。
2.更有人認為,學生搜集的材料越多越好,越新鮮越有價值,不管能否服務于本節(jié)課。學生只要肯動手,是否真正動腦、用心去思索往往被教師忽略,只看到了現(xiàn)象,沒抓住本質。形式是要為內容服務的。正確引導學生質疑,問一些與本節(jié)課內容有關的問題,對一時無法回答的問題,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好奇心,要善于創(chuàng)設有利于保護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學習環(huán)境,有意識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直接興趣。一旦學生對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學習活動對于學生來說,就成為一種愉快的享受,成為一種內在的需要。這樣,學生的學習活動就會由傳統(tǒng)學習方式下的“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
3.在課堂教學中,應運用不同的合作學習形式。可以小組討論,也可以找好朋友商量,這樣一來,學生學習時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討論時熱情高,合作學習的目的就能達到。教師還要選擇生活化教學,把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生活知識貫穿于教學的每一環(huán)節(jié)中,將學生從枯燥、抽象的教材知識中解脫出來,向學生提供感受自然、社會的機會,讓學生在可親可感的日常生活、與現(xiàn)實對話中學習,從而主動地獲取知識。教師也應和學生一塊參與到學習中來,學習并不是學生自己的事,教師也應和學生一起學習。在合作學習中,生活化教學是一個過程,一個貫穿了誠信友愛、平等對話的過程;一個將實際生活與教材理論有機結合的過程;合作學習正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精神的重要途徑。
二、教師的角色轉換
1.教師應成為學習的合作者。在探究性學習中倡導學生自主學習,首先要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學習過程、學習伙伴及學習問題,學生會遇到許多問題。有些問題教師根本無法做出準確的預測和判斷,這時教師應以一個合作者的身份,促成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去證明自己的想法,同學生一起合作,運用已學知識進行分析,把對書本知識的學習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其次要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自覺性,逐步掌握學習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學習需求,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保護每一個學生樂學、愿學、會學。教學活動是一種雙邊和多邊活動,既有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也有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而合作學習能增強課堂互動的有效性。
2.教師更應成為學習的組織者。教師要進行教學管理,組織教育教學活動,處理教學中的偶發(fā)事件等。教師的這一角色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所起的作用主要是:提出任務或提出問題,以啟發(fā)、吸引和鼓勵學生思考;.細心傾聽學生的見解;要求學生用口頭或書面方式去區(qū)分和鑒別學生的見解;決定何時、以何種方式把學生的見解用自己的語言正確地表述,以形成概念;決定何時提供信息,何時闡明問題,何時把問題模式化,何時給予啟發(fā),何時讓學生自己克服困難;決定在討論中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廣度;觀察個別學生在討論中的參與程度,決定何時、以何種方式鼓勵學生參與。
3.教師還要成為學習的引導者。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基本是以一個權威者的身份面對學生,是個說一不二的裁判。改變過去過分注重系統(tǒng)知識的傳授,學生自主性、能動性、質疑性、創(chuàng)造性得不到尊重和發(fā)展,探究精神、實踐能力得不到培養(yǎng)的狀況。隨著電子網絡時代的到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的這種權威受到了挑戰(zhàn)。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普遍感到:學生的信息來源之廣、信息量之大,是始料不及的。學生引用大量信息資料證明自己的觀點而發(fā)生爭議時,教師顯得力不從心,甚至束手無策,顯然,教師不再是一個信息傳遞者。對學生來說,教師是一個參謀、一個伙伴、一個引導者,引導他們掌握研究方法。因此,教師應成為學生利用課程資源的引導者,引導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與學校,利用校內外各種資源,在社會的大環(huán)境里學習與探索。
參考文獻:
[1]胡森.課堂內的合作.貴州教育出版社,1990.
[2]盛群力.小組互助合作學習革新述評(上).全球教育展望,1992.
(作者單位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qū)中川學校)
?誗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