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黎花
(仙游縣市政管理中心 園林處,福建 仙游 351200)
我國城市在早期開發(fā)建設過程中,對于園林綠化的重視程度以及資金和技術投入不足,造成綠地率、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道路綠化普及率、道路綠地達標率等一系列指標數(shù)值普遍偏低。而且縣城財政緊縮,中心城區(qū)占地小、范圍窄,建設重點多集中于房建、道路、橋梁等項目,在綠化建設方面的投入微乎其微[1](P3),導致早期縣城綠化缺乏統(tǒng)一規(guī)劃,綠化效果較差,水平較低,尤其在交通路網規(guī)劃與道路建設過程中,未留足綠化用地或侵占綠化用地的現(xiàn)象尤為突出,最終留下了一批亟需提升改造的道路綠化工程。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逐漸提高,縣城作為縣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市道路網是城市景觀的窗口,代表著一個城市的形象[2](P3),窗口形象的道路綠化提升改造成為每個縣城發(fā)展建設的重中之重。
仙游縣地處福建東部沿海,木蘭溪中、上游,縣城處于該縣中南部,屬閩東南低山丘陵地區(qū),建成區(qū)面積14.42平方公里,城區(qū)常住人口14.04萬人,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暖熱濕潤,冬季短暫為主要特征。仙游縣中心城區(qū)木蘭溪穿城而過,將中心城區(qū)天然地分隔為鯉南和鯉北兩個新老城區(qū)。城區(qū)對外交通主要依靠公路,中心城區(qū)路網縱橫交錯,城區(qū)自然環(huán)境呈現(xiàn)出山水秀麗之特色??h城經濟高速發(fā)展有力的推動了城區(qū)道路系統(tǒng)的建設與發(fā)展,本文在分析仙游縣城中心城區(qū)道路綠化現(xiàn)狀的基礎上,對其主要問題和潛在的發(fā)展優(yōu)勢作了評判,并據此提出了提升改造的新思路。
鯉北老城區(qū)是縣城發(fā)展的雛形,范圍較小,道路網絡星羅密布,路面狹窄,街道擁擠,道路斷面形式多為一板兩帶式,兩側建筑幾乎貼近道路而建,行道樹種類單一,主要是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 Sieb.)、高山榕(Ficus altissima Bl.)等,種植方式簡單,種植點由于太過靠近沿街店鋪經常被群眾截枝甚至破壞至死,例如八二五大街,一些樹木因為擋住了一些店鋪的廣告牌,被商家截干。部分道路,例如解放路,中間綠化帶受到路燈、通信、網絡等電桿、電纜電線等的影響,不能種植大喬木,灌木在與市政設施爭奪寸土寸金的生長空間過程中,由于后期養(yǎng)護管理投入不足,植物景觀表現(xiàn)不夠理想。
鯉南新城區(qū)路網規(guī)劃相對完善,綠化情況相比老城區(qū)有較大改觀,新建道路均留有綠化帶,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1.綠化帶偏窄,綠化率較低
道路多為三板四帶式或兩板三帶式,為了滿足交通量大的需求,車行道寬度較大,綠化帶寬度較小,綠地率較低,基本達不到《城市道路綠化規(guī)劃與設計規(guī)范》的標準要求。這是縣城普遍存在的問題。
2.種植規(guī)劃不合理
現(xiàn)有道路綠化帶中,中分帶灌木高度普遍偏低,未能充分實現(xiàn)阻擋對面車輛眩光的功能,例如八二五南街。側分帶普遍缺乏大喬木,交通隔離、滯塵減噪的作用不明顯,例如三郊路、解放南路。許多道路由于早期建設在規(guī)劃時未能預見到城市飛快的發(fā)展速度,人行道預留空間不足,甚至幾乎沒有人行道,導致行道樹缺失或因影響沿街商鋪而受到人為破壞,行道樹綠化帶的遮蔭效果不明顯,例如三郊路。某些新建道路雖然留有路側綠化帶,但沒有很好地進行綠化設計和建設,目前荒草叢生,甚至已經被兩側開發(fā)項目侵占用地,例如南一環(huán)路。
3.綠化施工質量差
縣城綠化建設起步晚,對綠化設計重視程度不夠,綠化施工企業(yè)數(shù)量少,技術力量薄弱,因而早期的綠化建設形式簡單粗糙,在缺乏專業(yè)的園林綠化監(jiān)理工程師的情況下,苗木質量普遍偏低,種植方法不夠科學,嚴重影響了植物的成活率和景觀效果。
4.道路綠化改造設計水平較低
在當前園林景觀設計行業(yè)尚未十分規(guī)范和完善的背景下,園林設計準入門檻低,設計師水平參差不齊,責任心不強,接手難度較高的已建道路綠化提升設計任務時,未對場地進行充分調查研究,沒有完整全面地提煉出場地精神并結合縣城文化底蘊和城市肌理,設計停留在簡單粗糙的堆砌和疊加層面,形成越改造越混亂的尷尬局面。
每個城市由于所處地理位置不同,氣候條件各異,城市文化內涵差異,因而展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園林綠化景觀。仙游縣位于閩東南,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環(huán)境適宜多數(shù)南方園林植物生長。仙游縣又是“中國古典工藝家具之都”,依托周邊大都市和交通樞紐,古典工藝家具這一特色產業(yè)成為全縣支柱產業(yè),全縣已形成原料供應、產品生產與加工、展覽銷售一條龍的產業(yè)鏈。古典工藝家具的原材料主要是紅木木材,而在園林綠化樹種中,也有許多植物屬于紅木樹種,例如小葉紫檀(Pterocarpus santalinus)屬于紫檀木類,印度紫檀(Pterocarpus indicus Willd)屬于花梨木類,降香黃檀(Dalbergia odorifera T. Chen,別名海南黃花梨)屬于香枝木類,鐵刀木(Cassia siamea Lam)屬于雞翅木類,還有楝科植物桃花心木(Swietenia mahagoni (L.) Jacq),雖然不屬于紅木樹種,也是世界名貴木材之一,在仙游廣泛作為行道樹、庭園樹、園景樹種植,長勢優(yōu)良。這些紅木類的園林植物均能較好地適應仙游氣候與環(huán)境,與仙游縣的紅木文化精神內涵十分匹配,值得大力推廣,使它們成為仙游縣城最有特色的綠化樹種。
隨著“低碳城市”、“森林城市”等概念的興起,仙游縣領導班子逐漸意識到城市園林綠化尤其是道路綠化對縣城發(fā)展的重要性,全縣上下積極努力創(chuàng)建“省級園林縣城”和“國家園林縣城”,集中優(yōu)勢力量進行園林建設,對新建道路統(tǒng)一按照高標準、嚴要求、生態(tài)化的指導思想進行綠化設計和施工,對已建道路綠化現(xiàn)狀查缺查漏,優(yōu)化提升。隨著縣城人口的增加,環(huán)境污染日益加劇,廣大人民群眾也逐漸感受到提高環(huán)境質量是擺在人們面前的一項艱巨任務,大氣污染嚴重的道路更是需要大量種植樹木花草來減輕污染、美化環(huán)境。[3](P295)
老城區(qū)建筑密度高,綠化帶寬度窄,拆遷成本高,短期內較難改變現(xiàn)狀,為了防止群眾再度破壞行道樹,園林市政管理部門應定期對行道樹枝條進行修剪,去除側枝和底部枝條,使其營養(yǎng)供給集中在植物頂端促使其向上生長。或者將部分樹冠為傘形開展的速生行道樹更換為卵形或塔形樹冠的樹種,例如亞里垂榕(Ficus binnendijkii ‘Alil’)。同時可在行道樹之間增設活動花箱,種植花灌木,既可增加綠化層次,又能分隔車行道與人行道,成為一道美麗的綠色護欄。
本世紀初全國大中城市在道路綠化建設大潮中盲目攀比,爭相效仿,將公園設計的理念以及管理的手段、建設的標準搬到城市道路中來,然而對道路綠化而言,種植空間的有限性,城市環(huán)境的惡劣性,管理養(yǎng)護的粗放性則要求道路綠化景觀應做到去公園化,并且選擇耐貧瘠、抗污染、需水少、耐修剪、抗風、耐鹽堿的植物種類以減少后期養(yǎng)護管理的人力物力投入。例如前些年很流行的時令花卉,從去公園化的角度看,今后將可能退出道路綠化的舞臺。而根據多年養(yǎng)護經驗,紅龍草(Altemanthera Ficoidea cv."Ruliginosa")、雪茄花(Cuphea ignea(syn.C.platycentra))對水分的需求量較大,依據去公園化的指導原則,這些植物在應用時都應仔細斟酌。
居于道路綠化景觀三大主要功能——交通安全功能、環(huán)境生態(tài)功能、景觀形象功能之首位的交通安全功能是其核心功能,綠化景觀是為了更好地組織交通流線,滿足車輛行駛的安全要求,不應讓綠化景觀成為“馬路殺手”,然而近年來因道路綠化設置不當常導致機動車駕駛人疏忽大意和判斷錯誤而造成交通事故[4](P24),這主要體現(xiàn)在道路缺口處應留足車輛轉彎的觀察距離,保證視線通透,在三角安全視距范圍內不應種植高度60-80cm的灌木,但可以種植分枝點高于3m、枝條整齊向上生長的喬木,例如盆架木(Alstonia scholaris (L.)R.Browm)、小葉欖仁(Terminalia mantaly),或者樹體高大筆直而樹冠較小的棕櫚科植物,如假檳榔(Archontophoenix alexandrae (F. Muell.) H. Wendl. et Drude)、魚尾葵(Caryota ochlandra Hance)等。像三郊路有些路段的交叉口就種植了垂榕柱(Ficus benjamina),由于樹體矮小而又樹冠較大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應移除。而行道樹在提升改造時也應注意選擇卵形或倒卵形樹冠、分枝點較高的樹種,以免枝條影響行人安全。
道路景觀是縣城線性景觀的重要載體,是流動的風景線,進入和穿過縣城的主干道更代表著縣城的形象。早期縣城綠化樹種單一,配置方式單調,多以常綠的觀葉喬木為主,欠缺花期交錯、花色鮮艷、花量繁多的觀花喬木和灌木,以及色彩豐富的觀葉喬灌木,整體上花化彩化效果不理想。對其提升改造應在統(tǒng)一規(guī)劃的基礎上做到行道樹以常綠大喬木為主,分車帶以大花喬木為主,每一條路可選用一個科屬的不同種或者一個種的不同品種為骨干樹種,例如桑科榕屬的大葉榕(Ficus virens Ait. var. sublanceolata (Miq) Corner)、高山榕(Ficus altissima Bl)、小葉榕(Ficus microcarpa Linn),洋紫荊(Bauhinia purpurea L)的紅花、白花、粉花品種,美人樹(Ceiba speciosa),大花紫薇(Lagerstroemia speciosa (L.) Pers)等等。要打造一路一樹,一路一景的縣城道路綠化景觀特色(如圖1,圖2所示)。同時考慮不同植物的花期銜接,不同道路之間形成從春季到秋季連續(xù)的觀賞期。
圖1三郊路提升設計效果圖(紅花紫荊)
圖2解放南路提升設計效果圖(美人樹)
上世紀90年代末,城市道路綠化景觀曾經十分流行平面曲線圖案,意圖將生硬呆板的矩形綠化帶變得柔美豐富一些,這一風潮延伸到縣城的時間還要更晚一些,因此縣城里有些道路綠化帶還能看到“S”形種植的灌木地被平面圖案,例如興仙路、南一環(huán)路,但是在沒有完善的工業(yè)化生產的大規(guī)模苗圃的縣城,植物無法達到標準化,景觀工程控制精度低,加之施工企業(yè)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縣城養(yǎng)護管理經費欠缺,設計效果圖中優(yōu)美的線形最終就稀稀落落,零零碎碎。因此,從縣城的實際出發(fā),也為了形成簡潔、大氣的綠化風格,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震撼感,灌木地被宜采用規(guī)則式分色塊種植,但要注意不同植物前后高低的層次變化,多種色彩的組合搭配,借以營造大綠量、大色塊、大尺度、大景觀效果。例如西一環(huán)路的分車帶綠地設計采用不同色彩的彩葉灌木配植成富有韻律感的色帶(如圖3所示)。
圖3 西一環(huán)路設計鳥瞰圖
仙游縣作為紅木家具的生產基地,紅木樹種是仙游縣的一大植物特色,因此在縣城道路綠化規(guī)劃中溶入代表紅木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印度紫檀(Pterocarpus indicus Willd.)、降香黃檀(Dalbergia odorifera T. Chen)、鐵刀木(Cassia siamea Lam.)、桃花心木(Swietenia mahagoni (L.) Jacq.)等植物,一方面起到科普教育的作用,讓全民認識并保護這些樹種;另一方面體現(xiàn)出仙游的特色文化和特色產業(yè),能充分利用綠化平臺宣傳推介仙游縣。尤其是鐵刀木在仙游縣大量種植,表現(xiàn)優(yōu)良,基于它良好的觀賞特性以及較強的適應能力,可大量應用于道路綠化,并可以推薦成為
仙游縣樹,形成仙游縣最具特色的道路綠化景觀(如圖4所示)。
圖4 三郊路側分帶提升設計效果圖(鐵刀木)
我國園林綠化植物品種不夠豐富,新品種引進與馴化工作還需進一步加強,各城市的科研機構、建設單位、設計單位均擔負著推廣應用新品種的艱巨任務。仙游縣目前常用園林植物種類不多,開花、色葉、秋果植物比例更少,致使縣城綠化景觀相對單調,未來的縣城綠化建設應著力引進推廣適宜當?shù)胤N植的新品種,以豐富植物景觀多樣性,提高縣城園林景觀可識別性。
參考文獻:
[1]楊英法.大力推進城鄉(xiāng)接合部生態(tài)建設[J].中國園藝文摘,2008,(4):3~5.
[2]劉濱誼.城市道路景觀規(guī)劃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3]李一卓,王闊然.城市道路綠化設計與重要性[J].科技向導,2011,(11):295,213.
[4]田青. 城市道路綠化與交通安全關系研究[D]. 南京:南京林業(yè)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