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正榮 鄧懷琴 李新
【摘要】目的:探討鼻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討論。方法: 選取2012年-2013年來本院治療的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100例,隨機平均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結果:實驗組相對于沒有全方位護理的對照組來說,效果更好,病人恢復情況更好。結論:鼻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對于疾病的治療和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促進患者康復和縮短住院時間有一定積極意義。
【關鍵詞】鼻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2-0030-02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醫(yī)學水平的不斷提高。在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方法上也不僅限于傳統(tǒng)的鼻息肉切除術,傳統(tǒng)的方法雖然可行,但是傳統(tǒng)方法也有不足,例如,對于鼻竇本身的生理功能沒有考慮到,除此之外手術過程中出血也較多,影響了手術過程中的視野,往往切除的息肉不夠徹底。因此傳統(tǒng)的手術過后鼻竇炎和鼻息肉也常常容易復發(fā)。通常情況下,在進行完傳統(tǒng)手術之后,患者鼻息肉的復發(fā)率大約為70%至80%,慢性鼻竇炎的復發(fā)率為38%左右。而鼻內窺鏡手術治療鼻息肉慢性鼻竇炎也成為了解決傳統(tǒng)方法不足的可行方法之一。因此,鼻內窺鏡手術在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治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2013年來本院治療的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從中選取100例患者,大多數(shù)患者有以下癥狀,鼻塞、流膿鼻涕、頭昏、頭痛、嗅覺減退。它與變態(tài)反應體質、鼻竇引流受阻、人體抵抗力弱或病菌毒力強都有密切關系,多數(shù)病人無明顯的全身癥狀,一般有不同程度的頭昏、精神不振、易疲倦、記憶力下降等;輕重不等的鼻阻塞,多流膿涕和嗅覺減退;比較嚴重的患者有特別容易疲倦、食欲不好、精神不易集中、失眠等癥狀?;颊哌M行鼻腔檢查時常見中鼻甲呈肥大、水腫或息肉樣改變。鼻竇炎如不及時治療,均可擴展到鄰近組織或器官,如眶內、顱內等,或可沿管道發(fā)展,如借咽鼓管傳至中耳,或下行而影響呼吸道、消化道。全身癥狀有精神不振、易倦、頭昏、記憶力減退等。鼻息肉雙側多發(fā),單側較少。常見的癥狀為持續(xù)性鼻塞隨息肉體積長大而加重。鼻腔分泌物增多,時伴有噴嚏,分泌物可為漿液性、黏液性,如并發(fā)鼻竇感染,分泌物可為膿性。多有嗅覺障礙。鼻塞重者說話呈閉塞性鼻音,睡眠時打鼾。息肉蒂長者可感到鼻腔內有物隨呼吸移動。后鼻孔息肉可致呼氣時經鼻呼氣困難,若息肉阻塞咽鼓管口,可引起耳鳴和聽力減退。息肉阻塞鼻竇引流,可引起鼻竇炎,患者出現(xiàn)鼻背、額部及面頰部脹痛不適。將這100例患者隨機平均分為兩組,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從發(fā)病到就診的時間、疾病史、身體狀況方面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實驗組實行鼻內窺鏡治療,并加以護理,對照組則不采用此方法,對于鼻竇炎患者來說,如果并發(fā)鼻息肉,為了改善患者的手術條件,術前讓患者服用一些抗生素及激素類藥物,手術前兩周內飲食、藥物服用也有一定的禁忌,不能服用芬必得、巴米爾等阿司匹林類解熱鎮(zhèn)痛類藥物,另外銀杏、大蒜、人參、維生素E等也不要吃,這些都可以稀釋血液,容易造成術中以及術后出血。因此患者需要特別注意。手術前三周內還要禁煙,如果患者抽煙的話。術前一天剪鼻毛,剃胡須,局部麻醉可進食。如果手術使用的是全麻,術后應該禁水、禁食六個小時,防治嘔吐窒息。如果手術中采用的局部麻醉,或是全麻清醒六個小時后,建議患者食用半流質食物,以及半坐臥位。阻塞鼻腔的紗條拔除后就可以食用普通飲食,但是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要吃。術后1~2天將紗條拔除,在此之前很容易感到口干,患者應該少量多次的喝些溫開水。鼻內窺鏡手術后不能用力吐痰,咳嗽、打噴嚏也要盡量避免。填塞鼻腔的紗條不能自行拔除。手術時鼻內用1%地卡因加1‰腎上腺素棉片行鼻甲、中鼻道及鼻腔粘膜表面麻醉,必要時輔以基礎麻醉。以0°或30°內鏡插入鼻腔直視中鼻甲和中鼻道前部,見其膨隆部位,以穿刺針自膨隆處先行穿刺,如抽出為囊液或膿囊液,意味著此為囊腫的下壁。拔出穿刺針,可能有囊液涌出,以吸引管盡可能吸除后,自穿刺處將囊腫底壁打開,并以篩竇咬骨鉗盡量擴大,擴大至不會再閉鎖。隨后將內鏡伸入腔內,以中隔剝離器盡量將囊壁剝離,但是如果竇后壁有骨質缺損者,剝離時應注意防止硬腦膜破裂而造成腦脊液漏。
1.3判定方法
兩組患者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護理后,對患者是否流涕,是否頭痛,精神良好等方面調查統(tǒng)計。
2.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3.0對收集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分析,研究數(shù)據(jù)的可靠性,更具數(shù)據(jù)反映的情況理性評估個性化健康教育在鼻內窺鏡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中的作用。p<0.05為差異即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結果
在這100例例患者接受治療之后,普遍病情都有所好轉并且心情愉悅,說明此方式對于此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在實驗組和對照組中,在實驗組經過鼻內窺鏡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并精心的護理之后,相對于沒有的對照組來說,效果更好,病人恢復情況更好,預防和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促進患者康復和縮短住院時間。
4.討論
鼻腔和鼻竇是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好發(fā)部位,此病尤其與鼻腔的外側壁的解剖和病理的變異息息相關。隨著醫(yī)療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內窺鏡手術治療已經在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治療中占據(jù)了重要的作用。手術過程中也有很多值得注意的方面,鼻內窺鏡手術治療過程中首先應該保證不破壞不損傷原有解剖的結構,使得原有的基本的生理功能正常。其次,手術過程之前應該根據(jù)鼻腔鼻竇的變異病變范圍和病變的程度大小盡可能制定詳盡的手術方案。并了解清楚鼻腔鼻竇的解剖結構及其毗鄰再行手術。最后,手術過程中定不可盲目進行,不可在手術視野不清的環(huán)境中進行。術中盡量保留原有的完好的組織以避免生理功能的缺損。對于中鼻甲的處理特別要盡可能的保留,然而嚴重者且使用收縮劑仍然無效者,一定要切除外側壁和下緣的黏膜。以避免術后的并發(fā)癥。鼻內窺鏡手是在手術視野明亮清楚的條件下進行的,手術過程中不僅僅切除了鼻息肉而且清除了病灶中的炎癥部位,有效的降低了術后復發(fā)。內窺鏡下行術過程中篩竇內側壁和中鼻甲得以盡可能的保留,對于術后嗅覺恢復有很大的幫助。手術過程也應該考慮上領竇赫膜纖毛的生理運動規(guī)律,使得鼻竇腔內的分泌物更好的排出,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傳統(tǒng)術的不足。鼻腔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較傳統(tǒng)方法而言,完好組織在很大程度上得以保留,保證術后生理功能,并發(fā)癥也減少。另外應該注意術后觀察內窺鏡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一般轉歸時間月9到15周左右。手術后復查可以避免在恢復過程中形成的粘連,另外對于未處理的小息肉和炎性物質得以清除。另外手術復查可以對不同個體差異的患者針對用藥,加快患者康復。本院治療的100例患者中,治愈80例,好轉10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為91.1%,總的來說,內窺鏡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效果極佳,很有療效。綜上所述,通過利用鼻內窺鏡對慢性鼻竇炎鼻息肉進行手術治療100例臨床討論中可以得出,內窺鏡手術治療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的手術治療,降低了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在出院后在并發(fā)癥機率和病癥復發(fā)的可能,而在手術風險中則明顯低于傳統(tǒng)的方法,從而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利用內窺鏡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有著重要的意義,值得向社會推廣。
參考文獻:
[1] 顧之燕.鼻科學的現(xiàn)狀和21世紀的展望[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2001,(01):3.doi:10.3760/j.issn: 1673-0860. 2001.
01.002.
[2] 謝民強,李源,許庚.鼻息肉病[J].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冊),1999,(02):91-93.
[3] 李華斌,許庚.修正性內窺鏡鼻竇手術[J].國外醫(yī)學(耳鼻咽喉科學分冊)2001,(01):75-76.
[4] 王忠植.鼻竇內窺鏡手術[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1,(0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