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奇石》雜志2013年05期,報道在新疆戈壁灘上發(fā)現的雅丹石,其特色是在一個主體上多突出幾個圓“頭”,造型以壇、罐、佛為主。同年06期又看到專題介紹浙江麗水縉云縣的火山球石,文章中提到火山球石有一個或多個的火山球粘合,有葫蘆、彌勒佛、球類等。
筆者家族中就有收藏類似雅丹石的奇石,是與上述兩個石種十分相似的奇石系列收藏品。因臺灣此類型的奇石屬于新的石種,數量非常稀少。很快一年過去了,似乎也未見過對臺灣此類圓形奇石的相關報道。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故在下選幾件拍照,希望借貴刊登出,以示臺灣也有類似的奇石。
家藏的此類圓形奇石,全部屬于玄武巖黑石,石皮近似梨皮石,表面多數呈網狀紋,且網紋有粗有細,乍看和雅丹石的石紋很接近,其實差別很大。雅丹石的網紋較粗大,臺灣網紋梨皮奇石的紋細而有變化,多數奇石同顆石頭的不同面自然生成的網紋就有差異,紋路奇特,和一般沉積巖規(guī)則性的石紋明顯不同。少數的還有石英層共生,形成黑石鑲嵌白色石英紋,黑白相間反差,非常好看。也有少數的網紋石皮夾雜無紋石皮或鐵銹斑,且紋路多變。
臺灣網紋梨皮石中圓形的部分即類似新發(fā)現的雅丹石,在一個主體上多突出幾個圓“頭”,有二連球、三連球石、圓叉角異形獸的;也有類似火山球石中單一圓形的,如高爾夫球、棒球、圓罐;或多個圓形粘合的佛、米老鼠、葫蘆、鼻煙壺、化學元素式1+3、1+4、1+7、2+6等。網紋梨皮圓形奇石,以單一的圓形而言,大都幾近正圓,外形如小圓球,尺寸都不大,一般直徑在5~10公分,多個圓形粘合的,20~30公分就算是大的。在外觀上除了石皮有別于雅丹石,也與火山球石不同之外,臺灣梨皮圓形奇石的粘合所呈現的方式也非常特別,大多數是在大的圓球上,像人工刻意延伸出柄狀,再連接另一個圓球,如圓叉角異形獸、化學元素1+4、2+6等。
這種網紋梨皮奇石,可以說是近幾年來臺灣最新的石種,此類玄武巖奇石除圓形之外,還有方形、長方形、方柱形、麻花形、寶塔形……而絕大多數的奇石形態(tài)都很奇特,像麻花形、寶塔形其形之奇,令人非常懷疑是人工刻意雕刻制造。從覺得不可思議到嘖嘖稱奇、驚呼連連,最后是驚嘆不已,這就是看到臺灣網紋梨皮石正常的必經過程,就是看到鬼斧神工的奇石的必然反應。
網紋梨皮石產于臺南曾文溪上游,奇石的外層一如臺中縣雪山附近的雪山石,也是表面有一層沙土,要去除才能欣賞到奇美的石皮。與圓形粘合的部分外觀相近的,有高雄鳳鼻頭的沙結石,但并不真的相同,石皮紋路粗看近似梨皮石,但與臺灣任何的點狀紋梨皮石的石皮皆不相同,是臺灣橫空出世的最新石種。希望以后有機會將整個新石種整理出來,作系列的專題報道,供石友雅賞。
作者簡介
李朝玱,1952年生
一、《海上絲路遺物——中國陶壺 》,《藝術家》第197期(1991年10月)
二、受邀參加在臺北歷史博物館舉辦的明清民窯青花紋飾特展,展出明清民窯青花二百多件,并發(fā)表文章《從臺灣早期青花瓷談臺灣陶瓷史》(1996年6月出版)
三、著作:
1、《莊家莊民俗文物圖錄》,澎湖縣文化中心1996年6月出版
2、《莊家莊民俗館典藏圖錄》,臺灣文獻委員會2000年1月出版
四、曾任:
1、臺北縣立文化中心購藏咨詢委員、審查委員
2、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第一屆典藏審查委員
3、莊家莊民俗館顧問
五、現任:
臺北世紀美術館顧問
※ 注:原名黃李朝艙 ,2002年5月改為李朝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