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婷
【摘要】文化差異滲透著中西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的文化背景賦予不同語言中的比喻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由此帶來語言溝通的不便給各文化融合造成困難,由于英漢民族文化上的差異,在日常交流和文學創(chuàng)作中極易造成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因此在學習英語比喻的過程中,比喻的文化差異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本文通過舉例從詞匯多方面分析比較英漢比喻的文化差異,進而總結(jié)英漢互譯的方法。
【關(guān)鍵詞】中西文化 比喻 英語翻譯 影響解決方法
一、 中西文化比喻產(chǎn)生差距的原因
英漢比喻辭格是應(yīng)用最廣泛的辭格,因其歷史悠久而融入了鮮明的文化與思維內(nèi)涵。英漢對于喻體(vehicle)的使用往往不止在一個句子或是一句詩里,而喻體的英漢差異直接體現(xiàn)出思維方式的此種不同。首先,在喻體使用中,中國作品喜歡用自然現(xiàn)象、動物、植物和物品這些“目之所見”之物作為喻體,而英語則少的多。這說明中國人的傳統(tǒng)比喻思維比起西方,較多地“凝滯于物”,缺乏“瀟灑出塵”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其次,中國作品喜歡用一些成雙成對的動物、植物、物品及自然現(xiàn)象來比喻兩兩相依的愛情,西方則微乎其微。這就說明中國比喻更喜歡追求喻體和本體表面上的相似。 再次,中國作品相對缺少把相隔最遠的東西出人意料的結(jié)合在一起的特征,對于虛構(gòu)事物作為喻體的比喻,中國比喻思維也略低于西方。
二、 比喻和習慣表達對翻譯的影響
比喻及習慣表達,都是具有濃郁民族文化色彩的語言成份,也是翻譯過程中導致理解障礙的原因之一。(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只有深入研究對比,理解兩種語言在比喻和習慣表達上差異,才能擺脫理解障礙造成的困境,真正達到譯文“入木三分”。由于文化差異,不同的民族對同一世界的認識,可以有不同的透視角度,因而就會產(chǎn)生喻體不同,比喻相似的現(xiàn)象,即比喻的差異。此外,兩種語言在習慣表達上也有差異,例句: If you ever think he is lazy,think again.
直譯為:“如果你認為他懶的話,再想一想吧”。由于忽略了在特定環(huán)境下英語習慣表達的特點,沒有將原文的真正意思譯出來。正確譯法是:如果你認為他懶的話,那你就錯了。
英語中有許多的現(xiàn)成的成語比喻,出自圣經(jīng)的有:“as old as Methuselah”(瑪士撒拉一的老);“as wise as Solomon”(像所羅門一樣的聰明)等等,在漢語中也有生動的比喻,例如火中取栗“pull chestnuts out of fire”;肉中刺、眼中釘“a thorn in the flesh”等等。這些比喻涉及歷史典故、宗教信仰、文化習俗、天文地理、動物和植物等各個方面,可以說是社會文化的縮影。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反映社會的一面鏡子,而比喻則是其中富有獨特的民族文化色彩的代表,不同的文化社會就使其語言中的比喻有很大的差異。
三、 英漢比喻的翻譯方法
在英漢翻譯時,譯者應(yīng)熟練掌握原語“source language”和目的語“target language”。一方面在做翻譯時,譯者必須掌握英語語法及大量的英語詞匯,但有些時候,即使他對西方文學很有自信地認為能領(lǐng)會其意境,然而在翻譯中,還是會有許多的困難及觀念上的錯位,也只有在掌握原語的基礎(chǔ)上,才能更好的了解西方文學的精髓之所在;另一方面,西方文學翻譯成中文的時,譯者往往對自己的中文過于自信,對譯文沒有再三的推敲,而僅僅是憑主觀上的臆斷進行翻譯,其翻譯出來的文章沒有做到很好的遵循漢語的語法規(guī)則,是不理想的作品。只有很好的結(jié)合原語和目的語才能更好的翻譯,而中西文化差異就是影響這種結(jié)合的重要因素,在此通過英漢比喻的翻譯來指導原語和目的語結(jié)合方法。英漢比喻的翻譯應(yīng)以比喻內(nèi)容為基礎(chǔ),發(fā)揮比喻美的真正所在,同時致力于形式表現(xiàn),盡可能用“形神兼?zhèn)洹钡姆g來傳神達意。在實在不可能“形似”時,要“神似”的條件下,竭力用其他方法和手段表現(xiàn)出原比喻的意之真諦,美之內(nèi)涵。
四、 解決比喻帶來的文化差異的方法
保留原喻體,以直譯為主。這種方法盡可能保留比喻形象,可最大限度地再現(xiàn)原語風貌,還可以此豐富本民族的語言,體現(xiàn)一下異國情調(diào)的美感。例如:I see Russian soldiers standing on the threshold of their native land, guarding the fields which their fathers have tilled from time immemorial.(Winston S. Churchill , Speech on Hitlers Invasion of the U.S.S.R.) 我看到俄國士兵站立于國門,守衛(wèi)著他們祖先自古以來耕種的土地。此句中作者threshold (門檻)比作frontier(邊境)。這里我們保留原喻體,用直譯法處理這個比喻。如果原比喻的差異既不能保留,又沒有合適的替換,那就只能放棄比喻,這樣,原有的語言形式上的美學價值就會喪失,原有的感染力就會削弱,這時就要想方設(shè)法發(fā)揮譯入語的優(yōu)勢,借助其他手段來彌補損失的美感,以獲得審美效果上的功能對等,如:The ship plows the sea.(船在乘風破浪地前進)。原文中plow 比喻的是船像犁鏵翻土似的翻起浪花在海上前進,描寫它沉穩(wěn)有力,現(xiàn)在用“乘風破浪”代替,四字成語簡潔有力,讀者同樣可以感受到一種動態(tài)的氣勢。
結(jié)語:語言和文化息息相關(guān)。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就是說不能脫離社會流傳下來的。決定我們生活的面貌的風俗和信仰的總體。由于語言和文化的相關(guān)性,比喻作為語言中的一種修辭手法,在翻譯的時候,就要充分理解其內(nèi)在的文化因素。通過英漢比喻對比,將有助于我們正確理解英漢比喻性用語,恰當?shù)陌盐掌鹕顚哟蚊褡逄匦?,從而增強語言的感染力。
參考文獻:
[1]孫麗元.從喻體看英漢比喻的文化差異[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
[2]顧嘉祖.語言與文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3]陳蕾,陳培蕾.英漢顏“顏色詞”的文化內(nèi)涵比較[J].中州大學報,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