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小米
我們先來設(shè)兩個前提。第一,你媽媽是為你好,只是方法不對;第二,她愛你,但忽視了你,完全不了解你。在你認可這兩個前提之后,我們聊聊天。
中國孩子,聽得最多的是:“要聽媽媽的話?!边B周杰倫都唱:“聽媽媽的話,別讓她受傷……”你喜歡這歌嗎?
我曾寫過一篇文章,標題叫《聽話的男孩》,是根據(jù)真實的事情寫的,簡述一下:
男孩6歲,弄堂里有很多鄰居男孩在踢足球,他想去,媽媽說:別去,當(dāng)心衣服弄臟腿摔斷!他就不去了。
男孩16歲,鄰家女孩邀他看電影,媽媽說:別去,那姑娘說話身體扭啊扭的,看著不順眼。他就不去了。
他66歲的時候,扼死了他的母親。在法庭上,他長跪不起:“媽媽,我對不起你……”鄰居們聯(lián)名寫信,證明他是個孝子,因為他們幾乎都聽見那個母親說過:我兒子很聽話。
法官要兒子交代殺人動機,但那些動機說出來是那么雞毛蒜皮,人們怎么也想不通這樣的家庭瑣事竟然會導(dǎo)致命案。是的,他一生所有的重大事情,都聽從母親的話了,就是這一次沒有聽話,殺人動機,莫非要從6歲時說起嗎?
這是個極端的事例。母親到死也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會死在兒子手里。她對兒子的態(tài)度,與你媽媽是一樣的。第一,她所有的出發(fā)點,是為兒子好,只是方法不對。第二,她愛兒子,但忽視了兒子的意愿、情感、情緒,完全不了解兒子。
而那個一直很聽話的兒子,要不是成了殺人犯,人們不會知道,他心里一直是如此憋屈。
性格不同,時代也不同,恭喜你不會走到那一步,因為你這個“由她教養(yǎng)大的擁有與她一脈相承的壞脾氣的女兒已經(jīng)青出于藍,勝過她了”,你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開始了小獅子與老獅子的論爭。
你長大了,是到了可以論爭的時候了。
我對你的建議是:一,培育內(nèi)心的善意。無論母親怎么對你,“硬邦邦的鐵石心腸”,“狐疑審視的目光”,你可以、而且應(yīng)該——始終心存善意地對待她。讀你的信,我也看出你的些許憐憫之心。“已經(jīng)蒼老已經(jīng)不再年輕的媽媽就像一個漸漸老掉的獅王……”你還年輕,而她已經(jīng)老了。你有承受能力,而她缺乏。相比之下,母女之間,你已經(jīng)從幼時的被動局面轉(zhuǎn)為主動,理性地化解矛盾,你有更多的責(zé)任,也有更大的能力。
二,讀你的信,讓我擔(dān)憂的一點是,你為了順應(yīng)局勢,從小就學(xué)會了陽奉陰違,演戲,從表情到行為。16歲,多么純真的年齡,你卻自夸:“從小到大我撒過的謊比我同齡的男孩子要多出2的N次方。”這實在不是什么好事。說謊多了,是會成習(xí)慣的啊。
至于你和母親爭論的題目,“該不該上網(wǎng)”,你“斬釘截鐵地說人不能不上網(wǎng)不能不去接受外界的信息不能井底觀天固步自封”。 你媽媽則說“你上網(wǎng)行但你不要給我半夜一兩點還在那玩電腦并且把音樂放得震天響讓我聽了都想哼哼幾句”,哈哈,母女還真是旗鼓相當(dāng)口才相當(dāng)了得。
我承認你說的完全對,但事實上完全被你偷換了概念,你媽媽并不反對你上網(wǎng),只是說你“沒有自控能力”,而且半夜把音樂放得震天響,屬于公德心的問題。
你贏了嗎?我沒覺得。母女之戰(zhàn),沒有贏家。媽媽和女兒,應(yīng)該是最好的朋友、閨蜜,這是我自己的感受。
唯有善意的真誠的溝通,才可以讓你們享受和諧的母女親情。爭吵?從來不是什么太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