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烈灝
《中小學德育大綱》明確提出:“語文教學貫徹文道統(tǒng)一的原則,將語言文字的訓練,句段篇章的學習與思想品德教育統(tǒng)一于教學過程之中,利用課文內容中豐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充分發(fā)揮感染、陶冶作用,使學生受到教育?!憋@然,語文學科應該成為滲透和實施德育的主要陣地,是教書育人的基本渠道。若能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充分發(fā)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自覺地、有機地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則必定能取得預期的德育效果。下面呈現(xiàn)的是筆者在語文學科中滲透德育,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生命教育的頗為精彩的一筆。
一、挖掘教材,捕捉點滴靈光,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的意義,領悟生命之權利與責任。
語文教學的德育滲透,必須依據(jù)教材的內容進行,德育的內容應是教材中所應有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豐富的涉及生命教育的資源,有的是整組課文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有的是滲透在一般課文中,有的則散落在各個語文園地中。一般對于以生命教育主題的課文組,大家都會重點講授;而滲透在一般課文中和散落在各個語文園地中的一些的教育資源則容易被忽視。其實,教材是一個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及精神體系。課文的選取和園地內容的安排都有明確的目的性,課文與課文、課文與園地的內容是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的關系。只要我們能深挖文本資源,就能捕捉到點點滴滴閃爍著生命光芒的教育素材,用好素材,引導學生認識生命,領悟生命。
例如,教學《觸摸春天》時,在指導學生陪同作者親歷了盲童安靜觸摸春天的全程之后,教師抓住“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為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繽紛世界。”一句揭示了主題,并巧妙地進行拓展,引導學生認識生命,領悟生命的權利。
師:課文中指誰有生活的權利,創(chuàng)造了一個屬于自己的繽紛世界呢?
生:課文中指安靜有生活的權利,安靜創(chuàng)造了一個屬于自己的繽紛世界。
師:這里的誰僅僅是指安靜嗎?
生:不。
師:那是——
生1:每一個人。生2:我們中國的13億多人。生3:世界上的每一個人。
師:誰僅僅是指人嗎?
生:不僅指人。
師:那還可以是——
生1:蝴蝶。生2:是小鳥。生3:小草。生4:是指一切生命。
師:不錯,是指所有人,所有生命。世上的每一個生物都有生活的權力,都可以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世界。善良的你將如何對待生命呢?
生1:珍惜生命。生2:熱愛我們的生命。生3:過好我們的生活。生4:善待身邊的生命。
課堂上生命的靈光閃現(xiàn),教師善于發(fā)現(xiàn)文本中的有效資源,緊扣生命主題,從點滴入手,有效延伸,把生命的內涵引向縱深,提升了學生對生命權利的認識,整個教學過程自然而流暢,潤物無聲,在交流中有機滲透了思想教育。
二、創(chuàng)造生成機會,情境中體味生命意義,學會尊重和珍惜生命。
“學科教學的德育滲透,必須富有情感性,必須講究氛圍,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動以真情”。在語文教學中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體味生命的意義,學會尊重生命,學會創(chuàng)造生命的價值,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有效途徑。例如,教學《她是我的朋友》時,師:故事的起因什么?生:由于敵機的轟炸,一個小姑娘受傷了,流了很多血,生命危在旦夕。師:讀出描寫小姑娘傷勢嚴重的句子來。生齊讀:附近醫(yī)院的醫(yī)生和護士接到消息,帶著救護用品迅速趕到了,經過查看,他們確認這個小姑娘傷得最重,如果不立刻搶救,就會因為休克和流血過多而死去。師: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傷勢嚴重?生:如果不立刻搶救,就會因為休克和流血過多而死去。師:面對一個即將逝去的生命,大家想說些什么嗎?生:她很可憐……她不應該死去……得想個辦法救救她……師:那么,有什么辦法可以搶救這個小女孩呢?大家討論討論。生:必須先輸血。師追問:你從哪里知道,為什么?生1:我從“如果……就……”這組關聯(lián)詞語知道,因為不搶救,她就會因流血過多而死去,所以想搶救她必先輸血。生2:我從下文“迫在眉睫”一詞知道的,因為它形容了輸血是一刻也不能等了。生3:對于搶救小姑娘來說最重要的是需要有人給她輸血。師:此時此刻“血”對于小姑娘來說就是……(要求學生作補充)生4:就是生命。生5:是希望。生6:誰給她輸血就是給她第二次生命。師:那么大家說該不該救她,假如當時你就在他的身邊你愿不愿意給她輸血呢?愿意的請站起來。幾乎全班同學都站起來了。師激動地說:尊重他人的生命,就是為我們的生命創(chuàng)造價值,延續(xù)他人的生命,就等于鑄就了自己的輝煌。在這個過程中極力煽情,喚起學生的同情心,主動感悟情景,體會人物的處境,移情入境,情感自然內化,尊重生命,關愛生命。
三、品讀勵志名言,激勵學生進行心靈對話,在自我激勵中實現(xiàn)超越。
語文學科的德育滲透要引導學生回歸生活體驗,將德育與生活相結合,與成長相結合,在生活中學德育,在成長中學德育。生活每一天都在變化,經歷的變化必將引起思想的變化,成長路上我們會經歷無數(shù)次的失敗和跌倒,面對不同變故,我們自然產生興奮、快樂、激動、傷心、憂愁、挫折等心理體驗。及時傾聽心靈發(fā)出的聲音,積極調整,使自己的心境和諧,心態(tài)平和,是快樂幸福的關鍵。尤其是當學生面對挫折時,更應該及時對其心理加以調整,利用名言加以激勵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例如,筆者所帶班中有一學生因父母離婚,只好和爺爺奶奶一起住,由于失去了父母的關愛,性格變得暴躁,生活也沒有規(guī)律,學習成績下降,雖然做了多次思想工作,但是效果不佳。此時,恰逢上到五年級下冊最后一組日積月累——名言。教師先讓同學們齊聲朗讀這一組名言,當讀到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心焦,也不要煩惱,陰郁的日子里要心平氣和,相信吧,那快樂的日子就會來到”,老師發(fā)現(xiàn)他的眼睛亮亮的,似乎發(fā)現(xiàn)了什么新東西,讀得也特別起勁?!罢埗嘧x幾遍,體會這些名言所要表達的意思”,老師說。此時他一遍遍地讀著這四句名言,后來干脆就讀普希金的那一句,讀得很響亮,甚至嘴角露出微笑。自讀理解后,老師問:你們都說說你們的理解。同學們都說開了,可是他默不吭聲。同學們交流過后,師再問:如果讓大家選擇其中的一句名言作為自己的座右銘,那么你會選擇哪一句?他立即就舉手了,自信地說:老師,同學們,我選擇的是普希金的這句名言,因為它讓我懂得了面對挫折、面對不幸,我們不能悲傷,也不用悲傷,因為逆境總會過去,美好的日子總會到來。每當我讀到它時,就會心情舒暢,充滿激情。我會把它作為我的座右銘。話音剛落,班里就響起了一陣熱烈的掌聲。這位同學,在朗讀感悟之中,獲取了精神的力量,或許普希金的這一句話會改變他的一生,會調和他心靈的矛盾,和諧他的生命。正是文化有著這樣的力量,課堂才能不時地煥發(fā)出生命的光芒。
總之,語文學科中蘊含豐富的德育資源,承載“文道合一”的重任,只要大家能夠根據(jù)語文學科實際,充分挖掘文本資源,采用恰當?shù)慕虒W策略,激發(fā)學生豐富的情感,融入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成長體驗,在體驗中感悟,那么必將讓生命的光芒閃爍于語文課堂,讓德育有機地滲透于語文學科,讓語文課堂真正成為實施德育的主陣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