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坤波
摘 要: 長期以來,我國中學英語教學一直沿襲使用語法翻譯法,導致部分教師認為,教英語無非是讓學生掌握英語語音、語法和詞匯知識,判定學生英語學習成績好壞的標準就是看其英語知識掌握的多少。部分學生語法學得挺好,在日常英語口語交際中卻常常出錯。在中學英語教學中,要注重英語交際式教學的運用。
關鍵詞: 中學英語 交際式教學 英語教學
英語是一種交際工具,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使用這種交際工具的能力。英語學習者的交際需要這一主題已逐漸為我國的英語教育者所熟悉和接受。在我國,中學英語教學中傳統(tǒng)的語法翻譯法教學過于注重學生語言知識的習得,忽視學生英語交際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而交際式教學法注重對學生語言應用能力和交際溝通能力的培養(yǎng),中學英語教師把握其原則并靈活運用于教學中,有助于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交際式教學概述
交際式語言教學法也叫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或意念法(Notional Approach)語言教學,最早由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的卡德林(C.Candlin)教授提出。該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采用真實、地道的語言材料,設計多種情景學習語言,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和交際能力。
交際式教學主張語言學習的終極目標不在于語言知識的獲得,而在于交際或者溝通能力的具備。也就是說,語言學習的目的在于使學習者依溝通的主題、對象、情境,適當地表達自己,理解對方,并使用策略,通過對話協(xié)商的過程傳達與接收意義。為了具備溝通能力,學習者除需具備語言知識能力外,還需具備言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社會文化能力(socio-cultural competence)及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換句話說,學習者要能運用詞匯、語言及文法的知識,對交談或文章作整體的詮釋及表達,同時能參照該段交談或文章所置的社會文化情境,包括角色關系、參與者之共識及溝通之目的,作適當的理解及表達,當溝通遇到障礙時,能運用策略來達到目的。
交際式語言教學是目的性教學,強調英語教學的目的性,主張根據學生學習外語的目的和用途,制定專門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它要求教師在教學大綱的指導下,根據學生的背景、進步情況和教學過程中發(fā)現的具體問題,選擇適當的教材和教法,開展恰當的教學活動,并在教學過程中隨時調整方法,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二、根據教材,把握課堂教學的靈活性
新教材是新大綱規(guī)定的交際教學的具體體現,它改變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觀念,從語言的實際意義出發(fā),安排語言教學活動和教學形式,以達到語言交際的目的。新教材不再單純以語法項目為主要脈絡組織和安排教學內容,而是根據交際目的的需要,既考慮語言的功能、意念和話題,又考慮語音、詞匯和語法結構等因素,并使它們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因此,教師應該吃透教材,深刻理解體會教材不同語言材料的內在聯(lián)系,培養(yǎng)駕馭教材的能力,如此才能依據教材內容有效地組織好教學,在課堂上創(chuàng)造濃厚的英語交際氛圍。
通常,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依據的是教材內容及備課教案,這樣才能有計劃、有步驟地完成教學任務。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切忌照本宣科,拘泥于教材內容及教案。因為一方面由于教學條件、學生的特點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教師需要根據情況適當增補教學材料,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另一方面由于英語課堂交際教學是動態(tài)的,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課堂教學不可能一切按教師事先設計的那樣運行。教師對教學過程的構想設計,都會因為某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忽然變化失去作用。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有較強的靈活性和隨機性,以適應動態(tài)多變的課堂。
三、克服學生心理障礙,營造語言環(huán)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教師在組織教學時要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fā)點,促使學生成為課堂活動的中心,讓學生擁有充分表達自己思想的機會;要打破“師道尊嚴”、“一言堂”等傳統(tǒng)教育思想和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影響,營造平等、和諧、信任的師生合作關系;要善于在教學中發(fā)現各總結每個學生的特點,區(qū)別對待每個學生。
只有在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下,人們才能正確地選擇語言表達,才有利于語言交際的成功。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學習并運用語言。實現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雙向交流”。情境的創(chuàng)設方式有很多,除了課堂交際活動外。筆者通過學唱英語歌、設立英語角、出英語墻報、舉辦英語話劇或演講比賽、表演英語小品、成立英語興趣小組、進行英語采訪等,為學生創(chuàng)造說英語的環(huán)境,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中檢驗、應用和擴展課堂上學得的知識,形成一種“為用而學,在用中學,學了就用”的積極主動的學習局面。
比如,在日常英語教學中,教師可經常開展課堂討論,尤其“小組活動任務化”活動,努力創(chuàng)造寬松無慮的讓學生自主講英語的氣氛,鼓勵學生學了就要說,不要怕說錯而被別人笑話。在學生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教師要少糾正或不糾正他們的失誤,學生的表達應得到所有人,包括教師在內的尊重和鼓勵。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可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語言基礎不扎實的,要在知識的掌握上多加強;語言反應遲鈍的,指導他們進行造詞造句的訓練;性格內向的,就要求他們多與人交往,創(chuàng)造條件多表現自己,增強自信心。
總之,語言學習的目的是獲得使用它進行交際的能力。在英語這門語言的學習過程中,語音、語法和詞匯規(guī)則只是作為工具幫助初學者實現預期目標——熟練使用已學到的語言。因此,學習英語是為了懂得英語知識而學習;學習英語是為了學生學習英語知識后能用英語口語與人交際,而不是僅僅為向人炫耀自己學習了多少英語知識。作為學生學習英語的指導者——教師,在日常英語教學中,應該大膽擯棄傳統(tǒng)的語法翻譯法教學,注重對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