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墨
摘 要:相聲是語言的藝術(shù),詼諧幽默的語言常常見于相聲段子中,相聲幽默的語言離不開修辭方法的使用。在馬季先生的相聲中,幽默風趣的語言幾乎無處不在,本文通過研究馬季先生相聲中修辭的使用,來分析它們在語文課堂教學和學生課堂學習中的意義和影響。
關(guān)鍵詞:馬季相聲;幽默語言;修辭手法;語文課堂
相聲是產(chǎn)生于北京地區(qū)的一種傳統(tǒng)的語言藝術(shù),常以詼諧幽默的語言揭示社會現(xiàn)象,引人發(fā)笑是相聲的主要特色,相聲語言中包含有豐富的幽默語言,這種傳統(tǒng)藝術(shù)形式中的幽默常常通過離奇的夸張與滑稽,增加語言表現(xiàn)力,從而產(chǎn)生豐富的笑料,達到幽默風趣的效果。這樣的效果對語文課堂教學也會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
一、馬季相聲中常見的幽默修辭
1、摹擬
我們在說話或?qū)懳恼碌臅r候,常常把事物的聲音、顏色和形狀的感覺直接描述出來,這種修辭方式叫做“摹擬”。[1]
以相聲《畫像》[2]為例:
甲:在你的印象里,張富貴是個什么樣的人?
乙:那還用問!膀?qū)捬鼒A,粗眉大眼,圓臉膛,大高個,走起路來嗖嗖帶風,咳嗽都蹦吧亂響。
甲:你說這是李逵吧?
乙:對。這跟李逵差不多。
在這個段子中,不僅描寫了張富貴的外貌,還將他行動起來的動作、聲音加以形象生動的描摹,讓聽眾仿佛看到了張富貴本人一樣,達到了形象生動的效果。
2、夸張
在說話和寫文章的時候,為了表現(xiàn)的需要,為了歌頌或暴露某種事物,十分明顯地擴大或強化這種事物的特征,使人得到深刻的印象或啟發(fā)其想象力。這種修辭方式叫做“夸張”。亦稱“夸飾”、“鋪張”、“增語”、“倍寫”、“甚言”等。[3]
如在《多層飯店》[4]中:
乙:填個表吧!這填什么表?
甲:胃口調(diào)查表。
乙:姓名、別名、曾用名……我全背下來了。
甲:后邊要填寫家庭經(jīng)濟狀況、家庭人口、幾個弟兄、幾個姐妹、幾個小孩、幾個愛人?
乙:什么?
甲:“對不起!表格印錯了,湊合填吧?!?/p>
乙:不像話!
甲:父母親由誰贍養(yǎng)?每月拿多少錢?拿錢的時候你愛人愿意不愿意?
乙:管得著嗎!
在這個段子中,客人被要求填寫內(nèi)容很繁瑣的表格,正是通過這樣夸張的羅列,達到幽默和諷刺的效果,間接地諷刺不良象。
3、錯綜
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為了強調(diào)同一個意思,提高表達效果,故意避免重復單調(diào),而把有可能寫成對偶、排比、反復等整齊勻稱的語句加以變化,使之成為參差錯落的形式。這種修辭方式,叫做“錯綜”。[5]
如《成語新篇》[6]中:
乙!我有閉月羞花之貌!
甲:我有沉魚落雁之容!
乙:我呀,漂亮的月亮見了我都躲,鮮花見了我都害羞呀!
甲:那我漂亮的魚見了我都沉底兒,大雁瞧見我就自殺!
乙:我看你沉得是那泥鰍魚,落得是那禿頭雁!
甲:你閉的是那殘月,羞得是那狗尾巴花兒!
在這個段子中,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本來很整齊的兩句話,結(jié)果被歪曲夸張的解釋為“漂亮的月亮見了我都躲,鮮花見了我都害羞呀,那我漂亮的魚見了我都沉底兒,大雁瞧見我就自殺”,不但避免了重復與單調(diào),還產(chǎn)生了笑料。
二、幽默語言對語文教學的影響
運用摹擬可以在講解人物或者事物特點時,更加形象生動的展示給學生,加強學生的理解和記憶;運用夸張可以在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時,更風趣幽默的增加活躍氛圍,緩解學生緊張和抵觸的情緒;運用設(shè)問可以讓學生更加集中注意力去思考問題,可以運用在分析人物事件、寫作特色或者常見的課后練習中,在教師的引導下自覺的進入思考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思自主考能力;運用錯綜可以幽默風趣的將道理通俗易懂地講解給學生,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中,使用一些幽默手法,可以提高學生注意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幫助學生緩解緊張焦慮的情緒,增強師生互動,促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信任度。
三、結(jié)語
相聲這門傳統(tǒng)的藝術(shù)形式主要通過其靈活的語言運用和形象的表演形式制造一次次的“包袱”, 運用幽默諷刺的語言給聽眾帶來歡聲笑語,使相聲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和喜劇效果。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恰當?shù)氖褂眠@些幽默言語,可以為課堂帶來更多的活力和樂趣,讓學生以一種輕松愉快的心態(tài)來學習,充滿興趣和信心,從而提高課堂教學和學習的效果。
注釋:
[1]楊鴻儒.當代中國修辭學.四川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 1993年6月第一版.第246頁
[2]王文章.馬季表演相聲精品集.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 2005年6月第一版.第42頁
[3]楊鴻儒.當代中國修辭學.四川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 1993年6月第一版.第222頁
[4]王文章.馬季表演相聲精品集.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第372頁
[5]楊鴻儒.當代中國修辭學.四川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 1993年6月第一版.第303頁
[6]王文章.馬季表演相聲精品集.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第113頁
參考文獻:
[1]楊祥平.從修辭看相聲藝術(shù)與語文教學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9年第3期.第135頁
[2]梁君佳.語文教學中的幽默.教育藝術(shù).2010年第3期.第184頁
[3]韓晶晶.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藝術(shù)—以《氓》為例淺談教學中“包袱”的運用.科技信息.2011年第31期.第39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