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君睿
摘 要: 文化意象形象生動、寓意豐富,是文化翻譯中不斷面臨的重難點。多數(shù)論文都是結(jié)合具體某個(或幾個)譯本探討其中的文化意象翻譯策略和方法;探討譯者如何提高雙語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從而有效促進文化意象的譯介;探討譯者所遵循的翻譯規(guī)范,抑或?qū)ζ湮幕庀蠓g效果進行評估,而對有關文化意象在譯介過程中動態(tài)經(jīng)歷的描寫和在異域文化中接受因素的探討少之又少。界面研究時下興起,其作為多學科、跨學科、復式學科的一種研究視角,可以為文化意象錯綜復雜的接受過程研究提供啟示和思路。
關鍵詞: 文化意象 翻譯 界面研究
文化意象是指在特定的文化情景中在讀者的腦海里間接地觸發(fā)對某一事物的聯(lián)想(宋海云,2004:1)。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特有的文化符號,文化意象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因此,文化意象的處理一直是翻譯過程中的重點難點,文化意象的翻譯研究自然成了翻譯學不斷關注的重要課題。
一、文化意象的翻譯研究狀況
通過CNKI查閱最近十年的碩博畢業(yè)論文,發(fā)現(xiàn)國內(nèi)有關文化意象翻譯的研究做過不少,相關成果達60篇左右,與文化意象相關的各類學術期刊文章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筆者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論文都是從不同理論角度出發(fā),結(jié)合具體某個(或幾個)譯本探討其中的文化意象翻譯策略和方法;探討譯者如何提高雙語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從而有效促進文化意象的譯介;探討譯者所遵循的翻譯規(guī)范,抑或?qū)ζ湮幕庀蠓g效果進行評估,且研究對象幾乎都是中國經(jīng)典文學作品中向英美文化系統(tǒng)介推的各類文化意象。
文化意象的翻譯研究成果頗豐,但是研究思路略顯老化,研究方法缺乏創(chuàng)新。值得注意的是,有關文化意象在譯介過程中的實際動態(tài)經(jīng)歷的探討比較欠缺。例如,有哪些因素影響文化意象在異域文化體系中的傳遞,在其譯介過程中,與異域文化體系發(fā)生了怎樣的碰撞,最終在目的語文化體系中得到了何種程度的接受,以及如何被接受。這些研究可以為文化意象在不同文化中的接受提供最直接的案例和啟示,卻研究得很少。因此,有關文化意象的翻譯研究,尤其是接受過程研究及其描寫還不夠充分,研究視角亟待拓展。
二、界面研究視角
2012年,首屆中國外語界面研究學術研討會在四川外語學院召開,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界面研究專業(yè)委員會成立,標志著我國外語學界對界面研究的極大熱情。此次大會開闊了界面研究的視野,明確了界面研究的方向,同時也為外語界研究提供了新的平臺和視野。
不少學者對界面研究這一新的研究范式發(fā)表了見解。有學者認為,界面研究是一種語言研究的方法論。所謂界面研究,就是對兩個界相交的面進行的研究。“面”只是一個形象的說法,其實質(zhì)是指研究時的切入點和角度(張俊凌,2012:158)。另有學者說道,界面研究是一種視角、一種方法,還可以是一種路徑。就研究范圍而言,界面研究可以是多學科、復式學科、交叉學科、跨學科或者超學科。從不同學科、不同視角來探討同一個問題,就一定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得到新的啟發(fā)(張俊凌,2012:158)。有人提出,界面研究是一個方法論問題,宏觀層次上,主要是不同理論范式之間的相互借鑒,或者是不同研究途徑的相互結(jié)合;微觀層次上,仍然是對學科內(nèi)的本體問題進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應用層次上,是將某一學科的理論方法或工具運用到其他學科的研究中,產(chǎn)生或形成新的學科領域(張俊凌,2012:158)??偠灾?,以界面研究這一新的研究方法論作指導,必將從研究的方向和方法上提供更多的思路與啟示,為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相互交融、相互借鑒打開新局面。翻譯學科,自身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必將受益于界面研究。
三、界面研究視角下的文化意象翻譯研究
界面研究提供了寬闊的研究視域,文化意象翻譯研究在界面研究視角下必將取得新進展和新突破。
文化意象在各民族文化中比比皆是??v觀各文化意象的翻譯“命運”,有的“改頭換面”;有的“銷聲匿跡”;有的在傳遞過程中努力掙扎,稍可“拋頭露面”;有的一路順風,成功進入異國他鄉(xiāng),大紅大紫。文化意象可謂“高低貴賤”,命運各有不同。到底是什么因素阻礙或促進了文化意象在譯介過程中的傳播?在各種翻譯策略的努力下,文化意象的傳遞取得了怎樣的效果,在異域彼岸得到了哪種程度的接受?文化意象各種程度的接受,反過來在文化縱橫網(wǎng)絡中能帶來何種翻譯意義?怎樣的文化意象翻譯才算是有效的嘗試?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文化意象的譯介有何差異?在當代翻譯媒介的多元時代,文化意象通過小說、詩歌、戲劇、散文、影視等傳播,會達到何種不同的效果?這些現(xiàn)象背后的成因很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這些課題的開展,除了對文本內(nèi)的探討外,無疑需要嘗試與其他學科結(jié)合,在譬如社會學、心理學、歷史、文化、傳媒等學科的關照下,進行文本外的一些界面研究。只有這樣,才能更加全面地認清文化意象的翻譯和接受,才能為文化意象在不同文化體系中的譯介提供啟示,才有可能對文化意象譯介方式的有效性做出預測和判斷。
四、結(jié)語
有關我國經(jīng)典文化意象的翻譯策略、翻譯方法、譯者能力等方面的探討比較充分。然而,文化意象在異域文化體系中的傳遞和接受取決于原語文化體系與目的語文化體系的角力。文化意象復雜的動態(tài)接受經(jīng)歷亟待充分認識,界面研究的興起必然為其提供新視角、新思路,從而推進對文化意象的翻譯研究。
參考文獻:
[1]宋海云.論中國文化意象的翻譯[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
[2]張俊凌.界面研究的方法、意義與發(fā)展[J].外國語文,2012(3):15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