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菊紅
摘 要: 英語教學中英漢兩種語言蘊含的文化差異通常是學生做出正確理解與翻譯的障礙。本文通過分析英語教學中學生長期難以擺脫的文化瓶頸及產(chǎn)生的原因,探討培養(yǎng)學生文化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及有效方法。
關(guān)鍵詞: 英語教學 文化思辨能力 文化瓶頸
英漢兩種語言植根于迥然各異的文化體系,當彼此相遇時,文化矛盾引發(fā)的語言表達方面的差異在英語教學中體現(xiàn)得尤為突出。因此,除了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運用語言的能力,注重對學生文化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亦為提高學生翻譯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文化思辨能力的界定
漢語注重人文文化,西方文化則歸屬于科學文化,二者的差異存在于宗教信仰、價值觀念、政治制度、民風民俗等諸多方面,在互譯中是依賴語言的上下文而存在的。培養(yǎng)學生學習中的思考與辨別能力,增強其文化敏感意識,幫助學生突破文化瓶頸,習得文化,習得語言,從而可以做出正確的理解與翻譯。
二、英語教學中的文化瓶頸
漢英文化因素的差異既是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動力所在,又是其經(jīng)常遇到難以跨越而受挫的障礙。這是因為英漢兩種文化與意識形態(tài)之間既存在同質(zhì)性,即文化共核;又存在異質(zhì)性,即文化方面的差異乃至文化沖突。學生面臨的文化瓶頸主要是由于兩種文化的異質(zhì)性導致的語言表達方面的差異,筆者總結(jié)自己的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學生所遭遇的文化瓶頸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
1.文化負載詞匯
漢英兩種語言在互譯時,詞匯是理解語言并給出準確翻譯的基礎(chǔ),文化的同質(zhì)性體現(xiàn)在語言上,通過互譯交流可以實現(xiàn)語言形式和意義上的基本再現(xiàn)。相反,負載獨特文化內(nèi)涵的詞匯譯詞的選擇,對學生而言時常是一個雷區(qū)。這類詞匯對譯入語文化而言是異質(zhì)的東西,緣于異質(zhì),所以具有排他性,很容易引起誤譯或是在譯入語文化中找不到對應的詞匯,產(chǎn)生表達上的空白,也就是“詞匯空缺”。學生經(jīng)常會對一些看似簡單的詞語掉以輕心,忽略文化因素對翻譯的調(diào)節(jié)作用。例如:“dog-eat-dog”,“cut-throat”不是漢語中常說的“狗咬狗的”、“切斷喉嚨的”,而是均用來指代競爭的“殘酷的”,“stew in ones own fat”也不是“在自己的油脂里面燉”,而是表示“自作自受”。因不了解文化色彩鮮明的詞匯產(chǎn)生的社會背景,加之無生詞障礙,學生做出誤譯或硬譯在所難免。
2.語言意義所寄身之語場
文化是一個大環(huán)境,在此環(huán)境下的語言形成了其獨特的語場,即“單詞、詞組、語句在思想表達統(tǒng)一體的約束下相互行為、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語言環(huán)境”。翻譯活動詞語搭配中的“假朋友”(false friends),就是反映語場決定語言意義的很好的例子,“害人的禮物”是“Greek”與“gift”二者的結(jié)合,“German”與“band”相遇也搖身變?yōu)椋ń诸^樂隊),“strange bedfellows” (萍水相逢)也不是根據(jù)詞組各個組成部分妄加猜測而成的 “同床異夢”,“black”和“diamonds”組成一個詞組,就成了與原來各自詞義大相徑庭的(煤),等等。在翻譯這類詞匯的時候,學生很容易望文生義(taking the words too literally),關(guān)照了詞匯的表面意義,卻忽略了詞匯所處的語場乃至語場之外的文化背景。詞匯量只能有助于提高其翻譯速度,卻不是其產(chǎn)生準確譯詞的充要條件。
3. 語法結(jié)構(gòu)
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不同的語法及句法結(jié)構(gòu)。英語與漢語的語法結(jié)構(gòu)有其類似之處,也存在由于漢語注重意合、英語注重形合而反映到詞語及句子結(jié)構(gòu)上的差異?!癵o”,“goes”,“going”,“went”,“gone”表達的是不同的語法概念,分別對應不同的人稱、時態(tài)、語態(tài),等等,在漢語中,卻只有一個“去”與之對應,翻譯時需要加上其他詞匯,才能保持語言意義及功能方面的基本對等。漢語中的關(guān)聯(lián)詞“不僅……而且”體現(xiàn)出來的也不僅是英語結(jié)構(gòu)詞“not only...but also”,還有語法現(xiàn)象膠著在其中。漢語文化注重整體的和諧統(tǒng)一,而英語文化更注重嚴謹?shù)乃季S與推理。
4. 文體與修辭手法
“話有三說,巧者為妙”。不同文體與辭格的使用會為文句增資添彩,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而比較漢英兩種文化中文體與修辭手法的異同,在閱讀與理解源語的過程中,受到本國文化的影響,改變源語的風格或者對辭格進行生硬照搬,導致文化誤讀、譯文千篇一律,甚至是在形式上與源語“差之毫厘”,而意義上卻“謬以千里”的譯文。如漢語中“她是個掃把星?!?,學生在閱讀句子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本族語文化中“掃把星”即“彗星”,很少深入探討文化內(nèi)核的東西,文化的誤讀導致了誤譯“She is a comet.”?!皰甙研恰笔菨h語詞匯中特有的,而“jinx”卻是英語中用來表示“不祥之人、兇煞”特有的詞匯。
三、文化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
《禮記·中庸》中有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保ā抖Y記·中庸》)在英語教學中,重視學生對寄身在漢英兩種語言中異質(zhì)與同質(zhì)文化因素的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是翻譯學習的活水之源,思考愈是趨于深入,對譯事中的文化因素愈是敏感,愈會在亦同亦異的辨析中形成良好的學而思、思而學的互補學習方式。
1. 文化之思
通過具體的譯例比較分析,啟發(fā)學生對英漢互譯中文化因素的思考、辨析、審美判斷及表現(xiàn)能力,由此及彼,是提高學生文化敏感性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保ā墩撜Z·為政第二》)學生在學習的同時,要思考種種語言結(jié)構(gòu)背后的文化支撐及思想意識體系,日積月累,眼界得以開闊,知識體系得以完善,思維在跨越時空的語言翻譯活動中被賦予靈動的羽翼。教師在課堂上教授學生的知識是有限的,而給予學生一雙思維之羽翼并助其學會振翅方是長久之策。
2.文化之辯
文化之思是前提,學生通過對源語進行分析,思考英漢文化的差異,可以較為準確地判斷詞匯、句子、語篇等存在兩種文化中異質(zhì)的東西,但這并不意味著就可以高枕無憂地展開翻譯活動了。一個詞匯、一個句子,乃至語篇可以有不同的譯文,如漢語中的“草”在英文中的基本對應詞為“grass”,但在與不同的詞搭配時,選擇譯詞應該考慮到“草”在兩種語言中所映射出的文化個性,“草寇”可能譯為“bandits”,“草率”可能譯為“hasty”,“草包”在漢語中既可指草編的包或裝滿草的包(straw bag),語義擴大后,又可用于比喻無能的人(good-for-nothing/blockhead)。翻譯過程中不僅要教會學生對兩種文化中異質(zhì)的元素進行思考,還必須在兩種文化中不斷辨析游走,既要保留源語中深厚濃郁的文化氣息,又要基本上符合譯語讀者的閱讀習慣。培養(yǎng)學生先思后辯,同中求異,異中求同,以課堂作為世界文化交流的小舞臺,使得漢英兩種文化通過翻譯活動展開良性互動是值得提倡的。
四、結(jié)語
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文化思辨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時,從文化理解視角為學生提供進一步探索英漢語言不同的文化結(jié)構(gòu)(cultural configuration),以及兩種文化精神中各自透射出的獨特的文學信號(cultural signals)的廣闊空間,幫助他們在學習及實踐中對兩種語言的文化因素進行分析甄別,提高他們的文化思辨能力及綜合文化素養(yǎng),逐步提高他們的水平。
參考文獻:
[1]方夢之.譯學詞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305.
[2]周方珠.翻譯多元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17.
[3]汪福祥.英語筆譯綜合能力[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6:73.
[4]張夢井主編.比較翻譯概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