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玢
當今世界信息瞬息萬變,知識呈爆炸式增長,更新換代頻繁,高中是個人生理和心理發(fā)生轉變的時期,處于這樣的時代,高中生的思維方式開始發(fā)生變化,自我意識增強,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步成熟,逐漸呈現出求異、求怪的心理。他們通過各種途徑獲取知識、尋找答案,且往往有不同于教科書的獨到見解,這就導致傳統(tǒng)教學模式難以適應學生的新要求,教師如果不及時對此做出改變,很容易使學生對歷史感到失望甚至反感。教育部國家歷史課程標準研制組根據學生的新需求和新變化,適時對課程標準做出調整,頒布《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規(guī)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置體現多樣性,多視角、多層次、多類型、多形式地為學生學習歷史提供更多選擇空間,有助于學生個性的健康發(fā)展?!闭n程標準的新規(guī)定對歷史教師提出新要求,要求教師轉變理念,改變傳統(tǒng)教學方法,關注對學生“歷史意識”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由過去“死記硬背”的“記憶型”學習轉向思維發(fā)散的“創(chuàng)造型”學習,由“授人以魚”轉變?yōu)椤笆谌艘詽O”,為學生迷津指路,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對歷史提出獨特看法和見解。這不僅有助于教師走出一條求實創(chuàng)新的教育新路,還能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歷史觀。
歷史觀,又稱“社會歷史觀”,《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人們對社會歷史的總的看法,屬于世界觀的一部分?!雹俸唵蝸碚f,就是人們對歷史的看法。高中生常見的歷史觀主要有四種:近代化史觀、全球史觀、文明史觀、社會史觀。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社會的首次歷史性變革,是中國人民為改變自己命運而奮發(fā)圖強的偉大起點,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高峰,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奠定了基礎,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但由于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實現真正的民族獨立,因而如何引導學生對辛亥革命有正確的評價,對教師而言是一個很重要的任務。
1.近(現)代化史觀
近(現)代史觀認為歷史是由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向現代工業(yè)社會的變遷過程,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經濟上的工業(yè)化、商品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學化、理性化和社會生活上的城市化。近代中國的近代化過程是在器物、制度和觀念三個層面的演進,核心是政治民主化和經濟工業(yè)化,涉及整個社會的各個領域(如經濟、政治、文化教育、軍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維方式),是一場全方位的社會變革。
教師帶領學生分析辛亥革命的意義,大多是從近代化史觀角度進行的:辛亥革命在政治上動搖了中國人對兩千年來千古不變的封建專制——皇權統(tǒng)治的崇拜,用武裝起義的方式掀倒了皇帝的寶座,建立起了資產階級共和國,邁出了中國政治由專制向民主、由人治向法治轉化的重要一步,開創(chuàng)了“憲政之治”,推動了歷史的發(fā)展。辛亥革命還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在華勢力,使帝國主義再也找不到能控制全局的統(tǒng)治工具,無力在中國建立起比較穩(wěn)定的統(tǒng)治秩序。作為辛亥革命偉大成果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從法律上宣告了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和民主共和政體的確立,推動了近代中國民主化和法制化的進程;經濟上,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民國成立后,當時的人們認識到只有振興實業(yè)、實現工業(yè)化,中國才能真正富強,于是紛紛成立實業(yè)集團,開工廠、設銀行,興起了“實業(yè)救國”的浪潮。南京臨時政府先后頒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業(yè)發(fā)展的政策、法令,民族資本主義在短短幾年內有了顯著增長,使當時的經濟發(fā)展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潮,無產階級隊伍迅速壯大起來,加速了中國近代工業(yè)化的到來;同時臨時政府通過發(fā)展經濟努力改善民生,“為人民謀福祉”,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境遇;思想文化上,辛亥革命是一次巨大的思想解放運動,一方面它把西方資本主義學說中國化為三民主義,以共和制取代帝制,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刺激了中國人民的政治覺醒。雖然共和制度的存在為期短暫,但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后來袁世凱稱帝和張勛復辟帝制以失敗告終更證明了辛亥革命在開啟明智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另一方面推翻帝制,改變了帝制政治的價值觀和政治思想,對以儒家為主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的權威性產生了沖擊,促進了新文化運動中打倒孔孟、宣揚民主和科學理念等現象的出現。
2.全球史觀(整體史觀)
這是一種超地區(qū)、超民族的史學觀念,代表是美國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這種史觀“突出的特點,即本書是一部世界史。它論述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國家或地區(qū)。它關注的是所有民族而不僅僅是西方諸民族或非西方諸民族”②。全球史觀關注的是歷史的橫向發(fā)展,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是一個整體,世界各個地區(qū)(包括二戰(zhàn)后崛起的亞非拉等廣大地區(qū))、各種文明在各自交互發(fā)展中,逐步打破孤立、分散狀態(tài),逐漸融合成密切聯系的全球統(tǒng)一體。這一史學理念沖破了以往以西方歷史為代表的“西歐中心論”和國別史拼湊世界史的傳統(tǒng)史學框架,從世界歷史的整體發(fā)展和統(tǒng)一性考查歷史,全面探討世界歷史各個時期的時代特征、發(fā)展主流和總體趨勢及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關聯和滲透,是歷史研究的一大進步。
對于全球史觀的分析,可以采用啟發(fā)式教學,在擴充課外知識的前提下,教師設計一些有針對性和啟發(fā)性的問題:辛亥革命在近代中國有里程碑式意義,在國際上為何史學界將辛亥革命作為世界資產階級革命的組成部分?列寧為何高度稱贊辛亥革命,將它視為“亞洲的覺醒”?對于這些問題學生可從擴充材料中找到答案。因為辛亥革命推動了世界資產階級革命的發(fā)展,極大地鼓舞了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直接推動了越南和印度尼西亞等地的反殖民主義斗爭。越南民族解放運動革命者以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三民主義”為楷模,確定其政治綱領為“驅逐法賊,恢復越南,建立越南共和民國”;印度尼西亞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人之一穆罕默德·哈達也說過:辛亥革命不僅喚醒了“印尼華僑的民族精神”,而且激發(fā)了“印尼人民的革命思想”,從而出現了“由伊斯蘭聯盟組織起來的最早的民族運動”,故而將辛亥革命作為世界資產階級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列寧把辛亥革命視為20世紀初“亞洲的覺醒”,是因為辛亥革命在亞洲打響了民主的第一槍,使“幾萬萬受壓制的、由于處在中世紀停滯狀態(tài)而變得粗野的人們覺醒了過來,他們走向新生活,為爭取人的起碼權利,為爭取民主而斗爭”③,是亞洲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轉折,孫中山也被認為是近代中國放眼看世界的偉大智者。
3.文明史觀
文明史觀認為人類歷史本質上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歷史,是以“文明”為單位看待整個人類歷史、通過不同文明類型的演進過程探討人類社會進步的史觀。文明史觀認為:人類文明史橫向可分為物質文明史、政治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縱向看經歷漁獵采集時代、農業(yè)文明時代(包括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工業(yè)文明時代(包括手工工場時代、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和信息時代)。從地域范圍看,又可分為古希臘與古羅馬文明、中華古代文明、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社會主義文明……無論怎樣劃分,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人民創(chuàng)造的文明都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彼此之間應不斷交流和融合。
關于文明史觀,教師可側重從辛亥革命促進近代中國從傳統(tǒng)文明向現代文明轉變的角度鼓勵學生分析,可以采用情景演示法,利用視頻、漫畫、文字等方式進行情景演示,著重從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方面激發(fā)學生思維:政治文明上,辛亥革命結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國,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制度創(chuàng)新,頒布的《臨時約法》中體現的三權分立、天賦人權、人民主權的思想是吸收西方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等人的成果精華,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精神文明上,辛亥革命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為中華民族精神增添了新內容,包括反專制、建共和的民主精神,為救國救民而“以浩氣赴事功,置死生于度外”的英雄主義精神及為振興中華而矢志不渝、頑強奮斗的愛國主義精神。這些精神財富是今天仍然值得珍視的文化遺產,通過這些分析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加深他們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懂得珍惜無數仁人志士流血犧牲換來的美好幸福生活。
教師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看待辛亥革命給世界文明帶來的影響,主要是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思想,對亞洲、世界都產生過重大影響。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的締造者蘇加諾說:“孫中山先生的學說啟發(fā)我去斗爭,啟發(fā)我去愛我的國家、愛我的人民,使我深深地樹立了民族主義的思想?!焙髞硭讶裰髁x學說同馬克思、恩格斯、甘地等人的理論結合起來,并與印尼的具體情況相結合,提出了“五民主義”。馬來半島和新加坡的華人受孫中山思想的影響,當地華人的團結精神和國民意識逐漸增強,民族主義思潮興起,華人團結力量增長,新思想不斷涌現……這些都沖擊著過去兩地華人傳統(tǒng)的舊社會和舊傳統(tǒng)。
4.社會史觀
和歷史上的經濟、政治、文化問題一樣,社會問題也是史學的研究對象。社會史觀認為,研究歷史,不僅要“眼光向上”,關注“大人物”和“大事件”,還要“眼光向下”,關注“小人物”,關注與平民百姓、蕓蕓眾生息息相關的“小事”。這種史觀從社會角度觀察歷史,研究領域包括社會變遷史、社會日常生活史、社會習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進化和人口流動等。社會史觀的本質是大眾化﹑生活化,是“所有人的歷史”或“社會習俗的歷史”。
辛亥革命是一場偉大的變革,不僅是政治革命,還是社會革命。它進一步破壞了傳統(tǒng)社會,沖擊了封建社會的上層建筑及意識形態(tài),革除了一些封建舊俗惡習,造就了新一代風尚,促進了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進步。針對這部分史觀的學習,教師可以采用活動探究的方法,通過展示現存民國時期照片、報刊等方式,鼓勵學生從細節(jié)領會辛亥革命的意義。如以1912年3月5日《時報》上刊登的《新陳代謝》為例,記載(辛亥革命)使“共和政體成,專制政體滅;中華民國成,清朝滅,總統(tǒng)成,皇帝滅;新內閣成,舊內閣滅;新官制成,舊官制滅;新教育興,舊教育滅;槍炮興,弓矢滅;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剪發(fā)興,辮子滅;盤云髻興,墮馬髻滅;愛國帽興,瓜皮帽滅;愛華兜興,女兜滅;天足興,纖足滅;放足鞋興,菱鞋滅;陽歷興,陰歷滅;鞠躬禮興,拜跪禮滅……”通過生動形象的圖片和配套的文字說明,學生很容易概述出辛亥革命后的民國社會多種領域出現的革故鼎新局面,從而理解辛亥革命對當時國人帶來的影響:解放天足、剪辮易服、改變稱呼,用資產階級平等、友愛的精神代替封建主義的尊卑等級觀念,使國民精神面貌為之一新。正如孫中山所言:“前代革命如有明及太平天國,只以驅除光復白任,此外無所轉移。尚當與民變革,雖經緯萬端,要其一貫之精神,則為自由、平等、博愛?!?/p>
除了以上四種常見的史觀,高中生還會碰到革命史觀(階級斗爭史觀)和民族史觀。革命史觀中的辛亥革命雖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的歷史任務,但它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具有完整意義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太平天國運動也有反帝反封,但由于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只是作為民主革命的先聲),是20世紀中國歷史的第一次巨變,為以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奠定了基礎,孫中山也被認為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者。民族史觀強調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共同繁榮。孫中山在同盟會成立時提出的綱領“三民主義”存在一定的狹隘民族觀,“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辛亥革命爆發(fā)后孫中山淡化了驅滿排滿的民族傾向,將其上升為民族平等,尤其是中華民國成立之初,明確提出“五族共和”論,強調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五大族群和諧相處、共同發(fā)展、共同繁榮,并以五色旗為國旗。
從不同史觀出發(fā),教師采用不同方式、設計不同的問題,讓學生對辛亥革命有更多不同的見解,改變過去教師“一家之言”的狀況,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辛亥革命的認識,還有助于學生用不同歷史史觀重新了解影響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學會舉一反三、發(fā)散思維。
注釋:
①現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797.
②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上海: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3.
③列寧.列寧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