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峰
小學低年級語文教材選取的文章一般文質兼美,但課堂上,教師就一篇文章中的問題問來問去,由于學生的人生閱歷、情感經歷不夠,知識水平又有限,加之表達技巧欠缺,導致學生的答案單調呆板,有意義、有智慧的表述自然鳳毛麟角。如何把有限的資源作為語文學習的載體,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多方面的語文能力?拓展閱讀資源是有效的方法之一。拓展閱讀資源可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拓寬學生的視野,教給學生思考的方法,從而激發(fā)課堂的活力,提高教學的效率。
一、學生形成思維定勢時,補充材料幫助學生“明辨是非”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知識面窄,概括能力弱,閱讀能力欠缺,學習一些寓言類的文章,對于他們來說,只是在聽故事。至于文章想告訴人們的寓意,他們通常無法通過自讀自悟達到這個高度,這時,就需要教師有效的引導。
例如,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狐貍和烏鴉》這篇課文,主要通過“狐貍用動聽的語言騙取烏鴉嘴里的肉”這個故事,告訴學生狐貍是狡猾的。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得出“狐貍是狡猾的”這種結論,但狐貍為什么是“狡猾”,而不是“聰明”,學生不得而知。在他們的思維中,狐貍是狡猾的,狼是兇殘的,熊是殘忍的,這些形象已經成為定勢,能說出狐貍是狡猾的,不是學生真正理解了狡猾,而是學生自己語言庫里的詞語。這時,補充《狐貍和蟬》(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學生讀完材料后,組織討論:狐貍和蟬都是“騙”,為什么狐貍之騙用“狡猾”來形容,而蟬之騙卻被冠以“聰明”?我們通過思辨,會得出這樣的結論:狐貍想不勞而獲,因而它的“騙”是狡猾的;蟬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想辦法騙狐貍,這是聰明的。學生通過拓展閱讀,得知:同樣的騙,動機和手段不一樣,對其褒貶自然不一。
二、教材中人物單薄時,補充材料幫助學生“文思泉涌”
我們常常感嘆很多孩子缺乏想象力,口語表達能力差,言之無物,甚至不知所云。細細想來,也不要光怪孩子。生活是想象的基礎,沒有一定的生活積累,沒有一定的語言積淀,想象自然成為無米之炊,空中樓閣。
例如,蘇教版二年級下學期的《木蘭從軍》,美國的小學三年級文學讀本中也收錄了。有人把兩者加以比較,課文差不多,但習題卻大相徑庭。蘇教版教材的課后習題除了常規(guī)的寫字之外,只有一題與內容有關,題目是這樣的:
“展開想象,說說木蘭是怎樣說服家人的,然后用幾句話寫下來?!?/p>
而美國的教材后面的練習題中第一板塊是思考問題,如下:
1.如果木蘭以女性身份申請出征,可能發(fā)生什么事?
2.士兵為何如此驚訝木蘭是女性,請列出不少于一個理由。
3.木蘭的行為讓你對“勇氣”有了什么理解?
4.人們?yōu)槭裁慈绱讼矚g這個故事?
我在第一次執(zhí)教此文時,根據課后習題,讓學生展開想象,和學生進行情景對話。我扮演木蘭的父母和弟弟,學生扮演木蘭。父母和弟弟的話中,有對木蘭女扮男裝的擔心,有對木蘭奔赴沙場的諸多不舍。但學生的反應比較冷淡,只能圍著“你們不要擔心,我不會有事的”這句話轉圈,究其原因,學生無法穿越1500多年的歷史,構建起關于花木蘭這個人物、這個故事的整體景觀。
有人這樣說閱讀:閱讀絕不僅僅是對作品局部的關注或理解,往大處說,閱讀的本質在于作為讀者他可以超越自我的限制,將一切人和一切物感知為一個偉大的整體。閱讀可以帶給讀者更多自身之外的知識、感受和經歷。如果沒有閱讀材料的補充,學生無法獲得,無法感受,更無法經歷。這里,我們可以補充閱讀材料,介紹木蘭時期的征兵制度,介紹木蘭代父從軍的艱辛歷程,介紹當時社會文化中的女性角色與女性生活。經過這樣的閱讀,學生必然從中獲得心靈的愉悅和智慧的啟迪,再來完成木蘭和家人的對話,自然是水到渠成,情動而辭發(fā)。
語文教科書的內容是有限的,而語文學習的內容則是無限性的。以有限的資源作為語文學習的載體,力圖使學生從中獲得多方面的語文能力,中間有很大的創(chuàng)造、開發(fā)空間。拓展閱讀資源可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拓寬學生的視野,教給學生思考的方法,從而激發(fā)課堂的活力,提高教學效率。
拓展閱讀資源,可以讓語文課堂更精彩。
(作者單位:江蘇鹽城市敬賢路實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