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華
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形式多樣,角度多變的題型訓練,是發(fā)展學生智力和培養(yǎng)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在實際教學中,要以“改革課堂教學,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質量”為指導思想,擺正“練”的位置,根據學生年齡特點,精心設計練習,注意形式多樣,內容新穎,既重視學生的興趣,又考慮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保證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為此,筆者在這里淺談怎樣精心設計數(shù)學練習提高學習效率:
1、基本概念練習
加、減、乘、除的概念,是數(shù)學中的重要基礎知識,而第一冊教材中的加、減意義,則是結合應用題的啟蒙教學同時進行的。在教加、減概念時,選用學生熟悉的、喜聞樂見的事例,形象有趣的圖片,通過操作、演示和口頭敘述等練習,就能收到良好效果。
(1)看圖列式,按式說圖意。隨著加法主題圖的發(fā)現(xiàn),要求學生看懂圖意,學講三句話:“有2個同學在掃地,又來了1個同學,一共有幾個同學?”隨著減法主題圖的出現(xiàn),要學生學講“飛機場上停著3架飛機,飛走了1架,還剩幾架!”然后列式計算,再根據算式復述圖意,并說明用加、減法計算的道理,這樣從圖到式,從式到圖,圖式緊密結合,反復練習,加深了學生對加、減運算意義的理解,明確了把一部分與另一部分合并起來求總數(shù),用加法算;總數(shù)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一部分,用減法算的簡單道理。
(2)由簡到繁,逐步提高。開始學習計算,就出現(xiàn)看圖列式、計算的習題。教學中,我們設計由一圖一式到一圖二式的練習。如出示圖形,讓學生看懂圖意,要求“一共有幾只雞?”用三句話說一說,并列要計算。
要求“母雞有幾只”?也說一說,同樣要求列式計算。并指出,根據這個圖還可以提出什么問題?怎樣列式計算?這就成為一圖多式。通過如此延伸,引導學生用多角度進行敘述,并列出多種算式。
2、操作、變式練習
學生的數(shù)學能力,并不是只靠“聽、講”獲得,更多的是通過實踐操作來掌握。因此,使動腦、動手、動口有機結合,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途徑。
(1)落實雙基,注重智能。在20以內進位加法教學中,根據“湊十計數(shù)”,精心安排練習。如教和是11的加法,先讓學生用小棒擺一擺,怎樣操作移動小棒,才能又對又快說出一共是幾根?再讓學生比一比,3+3與3+8,并說一說怎樣算得又對又快?從中使學生悟出規(guī)律:一般先把大數(shù)湊成十計算比較簡便。通過擺擺、說說、算算,師生共同編出兒歌:“看大數(shù),拆小數(shù),先湊十,再相加?!边@樣學生易懂,易記,印象深刻。又加,教20以內減法,我們以“想加做減”進行練習,設計習題:11-( )=( ),( )-( )=3,( )-9=9,14=16-( )=17-( )=( )-( ),13-6=( )-4=8-( )=( )-3=( )-( )=( )等,通過這些練習,使學生在知道算理、掌握算法的基礎上,提高計算能力,促使知識→技能→智能的轉化。
(2)目標集中,遷移延伸。設計練習既要建立在舊知上,又要區(qū)別于舊知,置新、舊知識的共同因素于其間,才能喚起聯(lián)想,拓廣延伸,有所發(fā)展。如教數(shù)的順序和大小比較時,設計這樣的練習:3比5 ,11比 多,15比 少,
比 多 , 比 少 ;在教填“+”“-”符號時,又設計:□○3=4,□○□=□,12○7=2+3,3○□=15○7等。這種練習,既培養(yǎng)了學生比較、觀察能力,又鞏固、提高了所學知識。
3、綜合發(fā)展練習
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各有不同,理解能力的速度和強度各有差異。所以,單一的練習,不利于不同程度學生的發(fā)展,這就要求教師設計多層次、構成梯度的練習,讓不同水平的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1)想一想,找一找。為培養(yǎng)學生勤思善想的習慣,又使不同程度的學生各有所得,根據教材中用“14、8、6”三個數(shù)寫出兩道加法和兩道減法算式的形式,又設計了用“6、9、3、15”;四個數(shù)能寫出幾道加法和幾道減法算式?又如圖,看誰找得準,填得對。這些練習既調動了優(yōu)生的積極性,又給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留下思考、練習的余地。
(2)想一想,算一算。根據學生年齡特點,經常設計一些既有趣味性、又有思考性的習題,對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大有好處。如設計以下一組習題:①同學排隊做操,小東的左邊有7人,右邊有5人,這一小隊一共有幾人?學生熱烈討論,計算后,又將題改為:②同學排隊做操,從左邊數(shù),小東是第7個,從右邊數(shù)他是第6個,這一小隊一共有幾個人?通過想、畫、議、各自說明算理,找到正確答案。這樣的練習,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比較和推理能力,而且大大提高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學習興趣。
總之:我們數(shù)學教學要用精練、巧練來提高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