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玫
(杭州鐵路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6)
粉土是介于砂性土和粘性土之間的一種過渡型土,其工程性質既與砂性土不同又與粘性土有較大區(qū)別,至今人們對粉土工程性狀的研究尚不成熟。杭州地區(qū)粉土具有時代新、埋藏淺、地下水位高、透水性強等特性,透水層承壓水多與河湖連通。
框架橋基底一旦位于粉土層,在設計階段若沒有考慮有效的技術措施,在施工及運營階段往往會產(chǎn)生一些問題,輕則影響結構的正常使用,重則需拆除重建,本文將對其進行分析。
由于框架橋通常采用頂進法施工,為此需先進行基坑開挖。如止水或降水不當,則易引發(fā)坑內流砂、管涌,甚至導致附近建(構)筑沉降過大等事故。
下穿鐵路框架橋工程的順接道路通常大部分位于地下水位以下,這段道路應采取截水措施,將地下水堵截在道路范圍以外。另外,引道路面標高較低,地表水(一般為雨水)收集后,無法自流排放,故除阻隔地下水外,下穿段的地表水也應及時排除。
在框架和U型槽的接縫以及U型槽和U型槽之間接縫處的沉降縫是粉土地區(qū)下穿框架橋工程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如果處理不好,極易發(fā)生道路或結構邊墻滲漏水和泥沙外冒的病害。
由于頂進框架橋是在既有線路下施工,頂進就位后列車振動對路基土的擾動,容易引起路基土層的應力發(fā)散和土體松弛,加大了橋側路基和橋體剛度的差異,不利于行車。同時在地表水的作用下,路基和橋體的接觸面被沖刷,引起水土流失,容易導致路基空洞,危害鐵路行車安全。
粉砂土地區(qū)若接縫或排水系統(tǒng)遭到破壞后,經(jīng)常積水的框架橋底水土流失嚴重,導致箱底大量空洞,使結構不均勻受力,影響結構使用安全。
針對以上粉土地區(qū)的特點及易發(fā)生的問題,在設計時應充分考慮相關對策,將粉土的透水性影響減小到最低。因此,粉土地區(qū)頂進框架橋的技術關鍵就是對地下及地表水降排的處理。然而,在既有鐵路路基地段,新建頂進框架橋工程和改擴建既有框架橋的處理側重點亦有所不同,下文將分別詳述。
3.1.1 基坑降水
基坑開挖是頂進框架橋工程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大部分安全事故發(fā)生于基坑開挖階段。因而在基坑開挖階段,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將基坑內部的水降至底板1m以下為宜。在市區(qū)及周邊環(huán)境要求較高時,坑外應嚴禁降水,否則可能引起地面沉降,從而導致周圍建筑物變形。因此對于粉土地區(qū)的基坑工程,應在坑外設置止水帷幕,坑內采用合理的降水設備進行降水。
以杭州市南白路公鐵立交工程為例,地點位于城區(qū)內,基坑邊建筑房屋及地下管網(wǎng)密集,且緊鄰既有河道??蚣軜蚧右?guī)模為23.6m×28.6m,開挖深度為7.5m。
涌水量按下式計算:
式中:Q為基坑涌水量(m3/d);k為滲透系數(shù)(m/d);H為潛水含水層厚度(m);s為基坑水位降深(m);R為降水影響半徑(m); r0為基坑等效半徑(m)。
設計采用孔徑為300mm的管井井點降水,每根管井的出水能力按以下式(2)計算:
式中:q0為每根管井的出水能力;ls為過濾器浸沒長度(m);d為過濾器外徑(m);a為與含水量滲透系數(shù)有關的經(jīng)驗系數(shù),本工程取1.3。
所需要的井數(shù)n為:
由于開挖深度較深,基坑大部分位于砂質粉土層,透水系數(shù)大,本工程根據(jù)計算結果最終選用8孔管井井點進行坑內降水,即四個角點各布置1孔,四邊的中點各布置1孔,同時坑外設置兩排搭接20cm的Φ60水泥攪拌樁止水帷幕。經(jīng)施工實踐檢驗,降水效果良好,且周邊建(構)筑物受降水影響較小,周邊地面沉降在可控范圍內。
3.1.2 地下水截水
經(jīng)過大量工程實踐,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地下水以下的道路設置鋼筋混凝土U形槽結構。U型槽結構的形式為底板相連的懸臂式擋墻,這種結構剛度大、變形小、穩(wěn)定性好、收坡支擋防水效果優(yōu)良,一方面可以起到擋土墻作用,另一方面可以較好地阻擋地下水滲入道路范圍,比起常規(guī)的擋墻結構,更適用于地下水豐富、地下水位較高的挖方地段。
3.1.3 地表水排水
除需阻隔地下水外,下穿段的地表水也應及時排除。由于下穿鐵路,引道路面標高較低,地下水和雨水收集后,管道排放口位于河道常水位以下,無法自流排放,故需設置雨水泵站,經(jīng)排水系統(tǒng)收集、水泵提升后排放。
泵站的主要任務是及時排除暴雨時的地面徑流,泵站的位置一般設置在道路最低點和靠近排放河流一側。設計參數(shù)的取值要考慮下穿式道路地勢的特殊性,對于積水時間t、匯水面積F、徑流系數(shù)ψ以及重現(xiàn)期P的取值應考慮最不利條件的影響。設計雨水量計算公式為:
式中:ψ為徑流系數(shù),瀝青混凝土路面0.95;F為匯水面積(m2);q為杭州市暴雨公式(l/sha),q=3360.04(1 +0.639lgT)/(t +11.945)0.825;T為設計重現(xiàn)期,按5年計;t=t1+mt2,設計降雨歷時,t1為10min,m為明溝,取1.2。
由于下穿通道排水不暢會引起城市內澇,且目前極端天氣概率增加,故在泵站設計中宜適當提高標準,并用短歷時降雨強度的極值進行校核。同時,泵站提升后的排水通道也是極為重要的問題,應盡量避免將出水排入市政管網(wǎng)而增加市政管網(wǎng)負擔,能排至附近河道為最優(yōu)。
3.1.4 結構接縫處理
目前常用的沉降縫是由鋼剪銷、止水帶等組成。鋼剪銷一般由Φ28的鋼筋及內徑為30mm的鐵套管組成。止水帶通常采用中埋式的橡膠止水帶或鋼邊止水帶,其布置見圖1。
在沉降縫的施工中,常因材料選擇、施工方法不當造成沉降縫滲漏現(xiàn)象。而立交橋使用期較長,止水帶所處的部位又難以維修,因此在設計中要提高工程安全度。施工中要給予高度重視,以保證工程質量。頂進期間要求對預埋的止水帶用型鋼等加以保護。
3.1.5 路基過渡段處理
粉砂土地區(qū)框架橋頂進就位后,對于鐵路路基過渡段的處理亦要加強重視。目前鐵路路基和框架橋過渡段處通常采用素混凝土回填,同時在路基兩側增設高壓旋噴樁止水帷幕,這在加固鐵路路基和防止路基塌陷效果良好。
改建項目有兩個特點:(1)既有交通擁堵,需要道路拓寬;(2)由于地下水處理不到位,既有框架內雨季積水嚴重,交通時常中斷,除道路拓寬外還需對道路的排水系統(tǒng)進行重新改造。在粉土地區(qū)的此類改建項目除和新建項目關鍵點一致外,還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3.2.1 新舊結構物接縫處理
新建結構的止水帶可以預埋,但既有框架橋無預埋止水帶,如果對既有框架橋結構開槽埋置止水帶,則對受力鋼筋造成破壞,影響結構受力性能,故在杭州市東信大道鐵路立交改擴建工程中采用了不對既有結構產(chǎn)生破壞且止水效果良好的丁基鋼板止水帶。沉降縫內設置丁基鋼板止水帶一條,遇水膨脹橡膠止水帶一條,同時預埋了注漿管,并在施工完成后進行注漿封閉,如圖2、圖3所示。該止水處理較好地解決了新舊結構接縫問題,經(jīng)過建成通車若干年和暴雨的檢驗,止水效果良好。
圖1 沉降縫布置示意圖
圖2 止水帶安裝示意圖(單位:mm)
圖3 底板防水大樣圖(單位:mm)
3.2.2 既有框架橋下病害處理
粉砂土地區(qū)經(jīng)常積水的框架橋底水土流失嚴重,在本工程中,對既有框架橋箱身基底亦采用傾斜壓密注漿的后處理方式加固,并在兩端設置高壓旋噴樁止水帷幕,主要作用為填補箱底水土流失產(chǎn)生的空洞,防止框架橋不均勻沉降,同時防止水土再次流失,如圖4所示。
圖4 既有框架地基處理示意圖
由于鐵路鋼軌變形控制較嚴格,鐵路下方注漿壓力建議在0.1~0.3MPa之間,具體應現(xiàn)場試驗,施工期間要嚴格觀測鐵路軌道及路基變化,及時對注漿參數(shù)進行調整。
通過以上兩個工程實例,并結合杭州地區(qū)粉土的特性可以看出,頂進框架橋遇到該類地質情況時,無論是新建項目還是改建項目,工程設計中都應重視地下水的降排處理。在基坑支護、地下水降排、結構接縫處理、既有框架病害整治等時,應針對不同情況選取有效的止水避水措施。上述工程,經(jīng)受了幾次強臺風的考驗,沒有因為框架橋地勢低而造成道路積水或中斷通行,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與經(jīng)濟效益。
[1] 郭棟良.淺議城市鐵路地道橋的選擇與設計[J].交通科技,2008,(4):43-45.
[2] 鐵道部專業(yè)設計院標準設計管理處.框架式地道橋[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79.
[3] 楊慧林.地道橋方案設計中應著重考慮的若干問題[J].鐵道標準設計,2004,(10):81-83.
[4] 張建新.下穿式道路立交雨水泵站排水設計參數(shù)探討[J].給水排水,2012,(1):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