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雙語教學是專業(yè)課教學和外語習得的有效結合,是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的良好手段。但是外語教學不能替代高校公共外語教學,公共外語教學是通過多種教學手段,以語言知識學習為目標培養(yǎng)學生外語思維能力和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教學模式。因此二者有本質(zhì)區(qū)別又緊密相連,相互促進。
關鍵詞:雙語教學;公共外語教學;挑戰(zhàn)
作者簡介:周丹(1981-),女,滿族,遼寧沈陽人,講師,英語語言文學碩士,遼寧金融職業(yè)學院素質(zhì)教育學院外語教研室教師。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09--02
引言
所謂雙語教學,即用非母語進行部分或全部非語言學科的教學。雙語教學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項全新嘗試,如何處理雙語教學與公共外語教學的關系已成為高校教學的一個突出問題。有人認為,公共外語課是對雙語教學的重復,是一種教學浪費;也有人認為,公共外語課是雙語教學的基礎,是必不可少的基礎課。筆者通過研究雙語教學現(xiàn)狀和存在的問題,闡述了公共外語教學和雙語教學的關系。
一、 什么是我國的雙語教學和公共外語教學
1. 雙語教學
在理解雙語教學之前,我們首先應該了解雙語的概念。雙語的英文是“Bilingual”,直接的意思就是:“Two Languages”(兩種語言),根據(jù)英國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應用語言學詞典》所給的定義是:A person who speaks, reads, or understands two languages equally well (a balanced bilingual).指一個人懂兩國語言,并且運用地同樣好。根據(jù)《朗曼應用語言學詞典》所給的定義,“雙語教學”是指: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在學科教學中運用外語或者第二外國語)。目前,為了適應世界高新科學技術和電腦信息網(wǎng)絡高速發(fā)展的需要,特別是為了適應中國加入WTO后與世界接軌的需要,我國教育部要求大、中、小學校“積極推動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教學”。因此,在當今中國,雙語教學是指除漢語外,用一門外語作為課堂主要用語進行學科教學,如用外語講授物理、數(shù)學、化學及其他專業(yè)知識,它不是語言教學,是以講授內(nèi)容為主線(content-based)的教學,它不同于專業(yè)英語教學。(王海華,王同順,2003:26)
2.公共外語教學
公共外語教學是指大學外語基礎階段的教學,是以語言的講解和訓練為主線的語言教學( language-based )。公共英語教學是學生在高等教育階段的重要課程,也是一門必修課程。公共外語教學應該以外語知識的應用為主要目標、用外語教學理論作為指導,課堂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外語的熱情,培養(yǎng)學生外語思維能力和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學生能夠在日后工作中和社會交際中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并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
二、 雙語教學的現(xiàn)狀和問題
1.雙語教學的現(xiàn)狀
自2001年《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若干意見》頒發(fā)以來,雙語教學在全國高校已全面展開,據(jù)2004年2月《中國教育報》報道,雙語教學開展情況被作為高等學校狀態(tài)數(shù)據(jù)10項指標之一,即將由教育部對外公布。如果說去年雙語教學還僅僅是處于方興未艾的話,如今卻已是如火如荼,轟轟烈烈。雙語教學已成了中國外語教學改革中的重之重。各高校抓住這一契機紛紛開設雙語課程,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我國已有近百所高等院校展開雙語教學。在雙語教學改革的實踐中,許多大學(尤其是重點大學)都取得了一些成績。如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學院與美國密歇根大學合作培養(yǎng)試點班的物理、高等數(shù)學等基礎課的雙語教學,就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然而還有一些學校(尤其是一些非重點高校)的雙語教學還僅是流于形式,效果并不明顯。如有些學校誤以為,只要在課堂上說了外語就算是雙語教學了。事實上“雙語教學”(Bilingual Education)強調(diào)的卻是用兩種語言作為教學媒介語,通過對學科知識的學習來習得外語。
2. 雙語教學的主要問題
(1) 雙語教學的資格認證制度不完善。
在大力推廣雙語教學的兩年中,國家并未出臺相應的教師采取雙語教學的資格認證標準。因此,有相當一部分教師英語口語薄弱,有些則帶有濃重的地方音,他們受當前形式所迫也不得不進行雙語教學。這勢必會影響學生專業(yè)課的聽課效果,長此以往,學生的聽力和口語能力也會受到負面影響。
(2)雙語教學的教材水平不平衡。
有些高校從國外引進的原版教材,但是價格過高;有些高校選擇自編教材,這樣容易造成教學內(nèi)容的隨意性和語言表達上的偏差。 此外,有的高校用雙語教學的形式講解漢語教材,這樣容易造成思維與語言表達之間的偏差。1由此可見教材某種程度上教材的使用不當會阻礙雙語教學。
(3)雙語教學課程的測試方法和評分標準不統(tǒng)一。
就雙語課程的測試問題,試卷形式目前有三種:英語試卷、英語和漢語混合型試卷、漢語試卷。試卷的平分標準也有多種:有的采取英語語法錯而答案對不扣分的辦法;有的采取英語語法錯而答案對扣分的辦法。測試方式的不統(tǒng)一必然影響到教學內(nèi)容,和評價結果。
(4)學生英語聽、說水平相差懸殊。
雙語教學對學生也有相當高的要求。而不同地區(qū)的學生英語基礎大相徑庭,其中沿海大城市學生的英語水平明顯高于內(nèi)地偏遠農(nóng)村的學生,這種差異在聽、說方面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這主要是由于農(nóng)村缺乏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和一流師資造成的。
三、 公共外語教學和雙語教學的關系
1. 公共外語教學和雙語教學相互促進
本文作者認為公共外語教學和雙語教學相互補充,相互完善的關系。以公共英語為例,作為一門語言課程,它是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nèi)容,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從聽、說、讀、寫、譯等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語言培訓,最終幫助學生達到跨國交際的目的。另一方面,公共外語教學的成果是雙語教學順利進行的基礎,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借助外語的應用技能和學習策略才能正確理解教師和教材以外語為媒介關于專業(yè)知識的講解;才能以標準的口語參加課堂討論和回答問題;并能用外語寫出地道的文章。反之,雙語教學也補充和完善了外語教學的專業(yè)詞匯,豐富了外語的使用范圍,增強了學生的語用能力。
2. 雙語教學對大學公共外語教學提出挑戰(zhàn)
雙語教學要求教師在授課時使用兩種語言, 這種教學模式實際上是交替使用漢語和外語的授課形式。而外語作為主要的授課語言讓學生在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同時習得外語表達和思維模式。因此,雙語教學對公共外語教師也構成了一定的挑戰(zhàn)。公共外語教師應該不斷轉(zhuǎn)變教學觀念,特別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師要提高自身的課堂組織能力,采用因材施教法為每個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任務,通過教學促進學生的語言發(fā)展和自身素質(zhì)的提高。
3.雙語教學和大學公共外語教學具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
雙語教學與大學公共外語教學具有本質(zhì)區(qū)別。雙語教學側(cè)重的用外語進行專業(yè)課的學習,目的是掌握專業(yè)知識并兼得外語,而公共外語教學是一門公共基礎課,側(cè)重外語聽、說、讀、寫、譯等語言知識和技巧的學習,目的培養(yǎng)學生的外語語言應用能力。公共外語教學以習得語言知識為教學目標,以循序漸進的語言學習和能力培養(yǎng)作為教學要求;而雙語教學要達到的目標以外語作為教學手段去完整又系統(tǒng)地學習專業(yè)的知識,而雙語教學的確從客觀上提高了學生外語語言能力。2
結束語
正如清華大學李艷梅教授在高校雙語教學研討會所言;“全英文及雙語教學不是一門語言課。全英文及雙語教學課程以正規(guī)的外語課教學為基礎,不能替代正規(guī)的外語教學,不能以降低課程或整個學科的教學質(zhì)量為代價來換取一門孤立的全英文及雙語教學”。因此,筆者不贊成雙語教學代替公共外語的說法,相反,公共外語是推進雙語教學過程中的重要課程,是對雙語教學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當然,公共外語教學的教學也要應對挑戰(zhàn),改變教學觀念,更新教學理念,用多種教學手段提高學生語言的綜合能力。
注釋:
[1]熊躍萍.試論 “雙語教學”的模式及其實施條件與要求. 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75-79.
[2]楊璐 郭春 樊佳利. 關于大學雙語課程教學與公共外語教學關系的探討. [J].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5):37-38.
參考文獻:
[1]杜承南 李毓明.雙語教學縱橫談. [J].重慶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1).
[2]陸效用.質(zhì)疑雙語教育.文匯報.2002(4).
[3]王唯一.“雙語教學”對大學公共外語教學提出的挑戰(zhàn)與應對措施. [J]. 嘉興學院學報.2003(7):116-118.
[4]熊躍萍.試論 “雙語教學”的模式及其實施條件與要求. 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75-79
[5]楊璐 郭春 樊佳利. 關于大學雙語課程教學與公共外語教學關系的探討. [J].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5):37-38.
[6]余強編.雙語教育的心理學基礎. [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