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壽柏
摘 要: 課堂內外如何讓學生學會學習,發(fā)展自我,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是語文教師的共同追求。作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從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供廣闊的學習空間等方面,探討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教學策略,使學生從“學會知識”向“會學知識”轉變。
關鍵詞: 中職語文 學習能力 提高方法
長期以來,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人們重視教師的教甚于學生的學,認為只要教師教得好,學生就必然學得好。實際上,要讓學生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單靠老師教得好、得法是遠遠不夠的。事實證明,忽視了學生的學,教師的教也就失去了針對性,削弱了實效性。當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教學過程從知識的傳授和學習轉變?yōu)閷W習能力、學習品德的修養(yǎng)和提高,讓學生學會學習。這就要求在語文教學中,堅持主動性原則,尊重學生人格和個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發(fā)展自我,開拓創(chuàng)新。
一、注重課前預習,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
預習是以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為目的的一種學生與文本之間自由對話的實踐活動,它體現(xiàn)了學生是學習主體的理念。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要實現(xiàn)這種學習方式,最根本的是要落實好預習這一關鍵環(huán)節(jié)。因為只有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合作學習才有意義;同時,預習也是探究學習的前提。良好的預習習慣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葉圣陶指出:“一篇精讀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這是一個憑借,要用來養(yǎng)成學生閱讀書籍的好習慣,就自然非教他們預習不可。”學生預習前,教師要對學生作任務驅動,教會學生預習的方法:看到題目,先不急于看文章內容,先假設要是“我”來寫這篇文章,“我”會寫哪些內容,會用什么思路和技巧,表達什么樣的思想和情感;再結合“導讀”提示初讀課文,想想自己和作者誰會寫得更好,有哪些寫法值得“我”借鑒;利用語文工具書掃除文章障礙,圍繞思考練習順暢閱讀課文,找出課文中你認為寫得美或好的地方,圈點勾畫,批注好在哪里,對不理解之處或有懷疑的知識本身質疑。這樣就能使學生產生查閱的動力,樹立獲勝的信心,為課堂深入學習作好鋪墊。如有學生在預習《南州六月荔枝丹》這篇說明文時提出:課文突出引用了二十多處古詩文、史料、故事是否顯得多余?又有學生提出:《荷塘月色》中的“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一句里,本體“清香”和喻體“歌聲”并無相似點,這樣比喻恰當嗎?這些問題是學生思維的閃光點,教師應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讓學生在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同時,得到精神上的快樂和享受。
二、優(yōu)化課堂設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以往教師寫教案時,常常要顧及學校“備課要細”的要求。所謂“細”,即將每一環(huán)節(jié)細化,將每個問題分解為幾個子問題,甚至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所需要的時間也要精確設計。這樣的設計,恰恰把學生的自主性和課堂的不確定性給忽略了。因此,設計教學時,在備教材、備學情的基礎上,我們只能設計教學的大致程序,而不能將每個環(huán)節(jié)細化成條條框框。
1.教學設計要以誦讀為主線,讓學生在誦讀中提高文學素養(yǎng)。
葉圣陶先生說:“誦讀得法,不但可以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心靈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北贿x進教材中的記敘文、散文、詩歌、古詩文等體裁的課文都是進行誦讀的良好材料。教師如果在語氣、節(jié)奏、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導,并采用形式多樣的朗讀方式讓學生反復誦讀,養(yǎng)成熱愛誦讀的習慣,在誦讀中感受,在感受中誦讀,就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誦讀過程中把握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加深體驗和感悟,從而提高個人文學素養(yǎng)。這是新時期實踐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途徑。
2.教學設計要注重質疑,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除了進行專業(yè)知識的傳授和學習外,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應用所學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閱讀中,學生若通過自己的思考創(chuàng)設問題,則往往會令人興奮。教師應啟發(fā)他們巧用矛盾、比較、假設等方法,對關鍵詞句、敘述中的順序變化、詳略安排等問題進行質疑。再圍繞這些問題讓學生互動討論、辨析,使其成為討論的積極參與者和知識經驗的主動發(fā)現(xiàn)者。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學生忽略的或還不清楚的問題加以引導。例如:茨威格在《世間最美的墳墓》寫托爾斯泰的墓“只是一個長方形的土堆而已,無人守護,無人管理”,上面“沒有墓碑,沒有墓志銘”,但它被認為是“世間最美的墳墓”,這是否相矛盾?又如學習《拿來主義》一文,可設計兩個問題:既然標題是“拿來主義”,為什么作者不惜筆墨寫“送去”“送來”?第二節(jié)和第五節(jié)刪去文章也通順,這兩節(jié)是否可有可無?研讀后他們各抒己見,師生共同探究,從而把握作者的思維過程,為把握后文的內容打下基礎,同時加深對全文的理解。
當然,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評價要因勢利導,對其勤于善考、敢于質疑、大膽回答問題的積極性給予鼓勵,絕不能求全責備,從而讓學生感到教師態(tài)度誠懇,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與學習的樂趣。
3.教學設計要突出學生活動,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
學生的學習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教學設計應多考慮讓學生在動中理解、體驗、感悟,教師的講只是引導和點撥,不能代替學生的學。如在教學《一碗清湯蕎麥面》時,筆者考慮到故事情節(jié)并不復雜,人物描寫也很樸素,放手讓學生排演課本劇。課前,以小組為單位,把小說改編成課本劇進行排演,由科代表主持評選。課堂上,讓排演最好的一組表演,要求其他學生結合教材認真觀看,表演結束后作出評價。評價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把握故事情節(jié),領會人物語言所表現(xiàn)的人物思想感情,進而理解矛盾沖突中的人物形象的過程。學生既“導”又“演”,就能從中獲得有個性、有創(chuàng)意的觀點,對課文內容的記憶也就深刻得多。
三、拓展廣闊的自主學習空間,讓學生自我改變,主動發(fā)展
生活處處是語文。語文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更是要靠自學自練。語文教師要把開發(fā)學生的語文潛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語文、主動探索語文問題的能力作為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目標來落實。這樣,就應給學生提供廣闊的自主學習空間,使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探索新知識,學習新知識。為了更好地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每周我會給學生安排一節(jié)讀報活動課,培養(yǎng)學生自己閱讀的良好學習行為和習慣,充分激發(fā)學習興趣,讓他們從整體上了解文學、認識文學,從而喜愛文學,并逐漸學會閱讀和欣賞文學。
又如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安排學生對自己周圍環(huán)境的狀況作一次社會調查,并將調查結果寫成文字。學生利用周末時間到街頭巷尾、社區(qū)農村進行調查,同時到網上、書店和圖書館查找資料,對所調查的內容進行分析整理。這樣,他們既輕松愉快地增強了環(huán)保意識,又鍛煉了分析、思考能力。此外,還可組織學生自定學習目標、學習方法、自我檢測學習效果,等等。由于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活動中充當組織、設計、引導的角色,自主學習就成了學生的一種良好學習習慣,甚至成為一筆終身財富。
事實證明,語文教學既有教法,又無定法。在新課程改革實踐中,只要教師轉變觀念,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他們勤思、會思、善思,并有意識地在課堂中運用各種策略,促使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學會探究、學會創(chuàng)新,那么語文課堂教學就能勃發(fā)生機,真正擔負起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任,為學生終身學習和未來發(fā)展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任勇.學校應走好內涵發(fā)展之道[J].福建教育,2013(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