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健
【摘 要】大學教育中科學教育應與人文教育協(xié)調發(fā)展,而文、理學科的互融、互補,走課程綜合化的道路,是實現這一協(xié)調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人文學科 大學教育 價值功能
一、現代大學教育中應強化人文精神
“以人為本”是當代社會被人們普遍認同的價值標準,當然也是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最根本的價值追求?!叭耸谴髮W課程實踐的主體,‘人的尺度是根本的,‘物的尺度必須服從‘人的尺度。大學課程實踐目標要以培養(yǎng)完整的人為價值取向,因為人類實踐的最終目的是每一個人的自由充分發(fā)展?!盵1]“以人為本”的目標應貫穿于現代高等教育的全過程,因此,現代大學教育中需強化人文精神。高等教育中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就要對人文價值給予高度的重視,因為“教育是人與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傳遞的活動。而人與人的交往是雙方(我與你)的對話和敞亮……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盵2]
“以人為本”的價值觀要落實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施上。大學教育有兩大任務,一是教學,二是研究,這兩者最終的目的是關注大學生的成長,促進大學生從智能到人格的健全發(fā)展,因此,在高等教育中,要始終做到以人為教學實踐的主體,教學過程要始終以人為中心運作。大學教育的中心在于“立人”,這應該是大學教育中普遍遵循的教育理念,強化人文精神應該成為大學教育的主旋律。
社會是人的社會,而人又是一定社會中的人,良好發(fā)展的人和良好的社會是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人的發(fā)展和完善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基礎和保障。在大學教育中堅持“以人為本”,不斷強化人文精神,就是要使大學生在科學知識、文化素養(yǎng)、思想品質、操作技能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等各方面,得到完善的和全面的發(fā)展。近代德國教育家洪堡提出了著名的大學教學理念:大學兼有雙重任務,一是對科學的探求,二是個性與道德的修養(yǎng),是“由科學而達至修養(yǎng)”。顯然,科學性智能素質和人文性精神追求,這二者要在當代大學生的頭腦中和諧統(tǒng)一,大學生僅有科學理性的追求是不夠的,還要有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境界,大學生的自我完善與社會的進步也應該是和諧統(tǒng)一的。
在當今社會中,我們應該認識到“大學教育之目的,不僅在于科學研究和專門人才的培養(yǎng),還在于文化傳統(tǒng)之保持,以及人格之鑄就和人性之完善?!盵3]21世紀的中國高等教育,必須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為己任,教人求真,教人求善、求美,追求科學與人文的和諧共生,完善知識,完善思想,完善個性,從而造就許許多多有靈魂、有頭腦、有專長的現代知識分子,使他們成為民族的脊梁,成為國家的棟梁。教育家潘光旦先生明確指出:“教育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每一個人的人格的培養(yǎng)”,“只有可以陶冶品格的教育才是完全的教育”[4]。因此,我國的高等教育絕不能僅僅著眼于知識的傳授,而要從人的全面發(fā)展和社會整體進步的高度,正確認識人文教育的重大意義,大學教育應該從全面塑造人出發(fā),以創(chuàng)新教育為立足點,把知識的傳授與人文精神的熏陶結合起來,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造就大批富有創(chuàng)造性、素質全面的高標準人才。
二、高校人文學科肩負著完善大學人文教育的重任
高校人文學科具有雙重職能,作為社會科學,人文學科肩負著使高校學生獲得社會科學知識和智能的重任,此外,人文學科還有一項潛在的,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獨特的職能,即從人文精神方面鑄造大學生愛美向善和求真的靈魂。人文學科對社會進步的促進作用不可忽視,它能夠在善與美方面正確引導自然科學服務于社會。高校人文學科的意義歸結于一點,即直接指向人的生命意義,以完善大學生的精神世界為教育的目標,從整體上提升大學生的生命狀態(tài),使他們的生命價值趨于完善。
高校人文學科在引導大學生進行正確的人生價值的選擇,以及促使他們的精神境界和智能素養(yǎng)不斷完善方面,肩負著無可取代的重任。此外,人文精神還可從非智力因素方面激發(fā)大學生求知的興趣和潛能,使他們獲得更多對社會有益的科技知識。人文學科對人才培養(yǎng)的貢獻,以及人文科學研究的價值性,正如法國著名學者丹納在論述德國人為人類現代文明的進步作出巨大貢獻時所言:“在精神文明方面出的力,誰也比不上德國人:淵博的考據,哲理的探究,對最難懂的文字的鉆研,版本的校訂,字典的編纂,材料的收集與分類,實驗室中的研究,在一切學問的領域內,凡是艱苦沉悶,但屬于基礎性質而必不可少的勞動,都是他們的專長;他們以了不起的耐性與犧牲精神,替現代大廈把所有的石頭鑿好?!盵5]
當前的大學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依然是不容忽視的現象,當前的大學教育應強化人文精神,人文學科的改革和完善便可有效地促進大學生在德、智、體、美、情各方面健康成長。人文精神不僅是在美的和善的方面,而且也從真的方面改造及完善人們的精神世界,引導人們的知識生產和傳播,使人們在科學進步的同時,也完善了自身?!按髮W要實現自己的本真理想,就不僅要對學生進行‘何以為生的知識技能教育,而且要對其進行‘為何而生的人生理想教育,使之將‘為學與‘為人有機地融合起來?!绮淘嘞壬f:‘教育者,養(yǎng)成人格之事業(yè)也。使僅僅為灌輸知識、練習技能之用,而不貫之以理想,則是機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類也?!盵6]大學者,社會進步之發(fā)動機,大學生者,促使國家和民族興旺之棟梁人才。大學教育應在教育的各種領域、各個層面、各個階段,實現智能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和諧統(tǒng)一,使大學生具備造福于社會的技能和人生追求。高校人文學科應根據社會發(fā)展現狀,積極調整和優(yōu)化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使得高校的人文學科能夠不斷優(yōu)化大學生的精神素質,使其具備健康和優(yōu)質的知識素養(yǎng)、心理素質、情感意向、價值追求和發(fā)展?jié)摿Α?/p>
三、大學的科學教育應與人文教育諧調發(fā)展
傳播知識和科學理念,為社會發(fā)展提供智力支持,無疑是大學的重要職責。但知識與科學無法解決自身存在的意義問題,只有在人文精神的規(guī)范和引導下,知識和科學才可能被賦予善的目的。[7] “科學探索如果脫離了人文精神的制約,就可能淪為唯科學主義的俘虜。唯科學主義將道德理想、終極關懷、文化價值、情感體驗和人生意義等人文因素排斥在大學教育的維度之外,從而助長了工具理性和技術功利的傾向?!盵8]失去了人文教育,大學教育可能會淪落為唯科學主義和唯技術功利,大學教育便會退化為一種物化活動,結果只能導致科學精神的扭曲。因此,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應和諧發(fā)展,二者相互滲透,優(yōu)勢互補。在大力發(fā)展科學教育的同時,應注意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同步發(fā)展,要避免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之間的失衡狀態(tài),在高校的課程體系中,則要注意自然學科與人文學科的協(xié)調發(fā)展,以及二者的互相促進。endprint
我國高等教育長期沿襲的“重理輕文”“文理有別”的思想觀念,加深了學科之間的隔膜,其危害是,大學生所學知識圄于專業(yè)領域,不能夠眼界開闊和觸類旁通,這便造成了他們狹窄的知識面和保守的思維模式。為了順應當前社會的科技、學術、文化的快速發(fā)展,大學教育必須徹底消除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隔膜,以培養(yǎng)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堅持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而且要將二者有機融合。
為了在更深層次和更宏闊的領域加強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諧調發(fā)展,大學的課程改革應走綜合化的道路,這有利于消除大學現行各門學科之間的隔膜狀態(tài),使得大學生避免“專門化”的局限,做到“通專結合”,強化科學理性和人文精神和諧統(tǒng)一的綜合素質。所謂課程綜合化,一方面,要建設科學的、高水準的課程群,使得各門相關的課程結構為有機整體,這整體應體現出層次性、互補性、綜合性;另一方面,同一學科的各類別課程,如,專業(yè)基礎課程和專業(yè)選修課程,要也進行優(yōu)化組合,此外,以學生的求知進取為中心,還應將各種知識因素、技能因素、研究因素、發(fā)展因素加以整合,使其轉化為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造潛能。因此,實現了大學課程結構的優(yōu)化,便可“有利于消除大學現行各門學科之間的隔膜狀態(tài),以便進行自然科學、哲學與社會科學及其交叉學科的相互滲透、融通與整合,溝通課程之間的知識連帶關系,實現課與課之間的交互融匯與遞進提高,從而發(fā)揮知識的整體功能……”[9]大學教育通過綜合化的課程建設,能夠有效地培養(yǎng)大學生順應現代社會的綜合素質,并進一步強化其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例如,提高其思維能力、組織能力、交際能力、應變能力、學習能力、適應社會需要的科研能力等等,“課程綜合化”促使“人才培養(yǎng)綜合化”,如此,課程體系便與社會需求相關聯(lián)。在當前的高等教育課程體系中,理科與文科課程應進一步相互滲透,做到“貫通文理”,開闊視野,拓寬思路,“破專己守殘之陋習”,“立融會貫通之學風”。課程綜合化是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能夠諧調發(fā)展的有效途徑,它還能夠促使大學的課程結構實現現代性轉型。
【參考文獻】
[1]葉信治.大學課程的“實踐觀點”[J].南京:江蘇高教,2003(1):33-36.
[2]雅斯貝爾斯著,鄒進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1:2-3.
[3]劉曉虹.大學與人文教育[J].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5).
[4]潘光旦.尋求中國人位育之道——潘光旦文選[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7.
[5]丹納.藝術哲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153-154.
[6]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7][8]王平.論大學的人文意蘊[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6).
[9]韓延明.論大學課程綜合化[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