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王莎
【摘 要】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不斷的加快,開發(fā)邊疆和內地不發(fā)達地區(qū)的任務顯得日益迫切。本文通過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動力的現狀研究,分析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并且對此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少數民族 大學生 學習動力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大學生進入了全國各類高等學校就讀。少數民族大學生生活的環(huán)境比較特殊,大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因基礎層次不同,教育背景不同,語言適應能力有別導致他們與漢族大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在學習上會有壓力。因此探討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動力也就顯示了其重要性。
一、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動力的現狀分析
目前,國家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的實施,使得我們對于西部各少數民族的發(fā)展關注甚多。為持續(xù)推進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國家將少數民族大學生送入各類高等學府深造。所以少數民族大學生就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存在于高校之中,他們的學習生活也就成為大家關心的問題。同時,對于他們學習動力的探討分析也值得大家的重視。據觀察和了解所得,他們的學習動力現狀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是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努力,求知欲較強
他們在平時都會比漢族大學生更用功,學習動力也更足。首先,在這些人身上具有明顯的樸實、好學的特點。他們雖然在學習能力和方法上與漢族大學生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他們懂得自己調節(jié)自己,不斷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端正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其次,這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上進心很強。他們在學習上不滿足于自己已經取得的成績,不斷給自己制定目標,并且不斷突破自己,戰(zhàn)勝自己。同時,他們通過積極參加各項活動,積累經驗和教訓,從而使得自己得到更大的發(fā)展。第三,他們求知欲很強。在他們的學習過程中,他們并不局限于書本知識,并不被學校的培養(yǎng)計劃所限定,而是積極參加各種學習培訓,積極與優(yōu)秀的同學和老師交流。他們希望通過這些努力來不斷充實自己,不斷探求新的知識。
二是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大學里學習動力不足,學習效率低下
首先,就一般而言,他們知識面狹窄,認識能力較差,專業(yè)學習起點低。并且他們在基礎教育階段并未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方法。第二,少數民族大學生與漢族學生比較學習落差大。漢族地區(qū)的教育水平相對較好,較為系統的教育使得漢族大學生在與少數民族大學生相比時有一定的優(yōu)越性。正是這種優(yōu)越性給了少數民族大學生很大的壓力,當這種壓力上升到一定程度,會出現厭學等行為,對學習動力的提高也不易。第四,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圈子比較窄。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在高校中傾向于和自己的民族的學生交流,不愿意和漢族學生交流,人際交流的圈子比較窄。在他們本民族學生中競爭力不夠,學習積極性不高。
二、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動力缺乏的原因探究
1. 民族地域、生產方式、歷史條件的限制使少數民族學生缺乏學習動力
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大多來自偏遠山區(qū)或經濟不發(fā)達地區(qū),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他們知識面狹窄,認識能力較差,專業(yè)學習起點低。我國大多數少數民族生活在山區(qū)、半山區(qū)及邊境一線,比如云南的白族、彝族,東北邊境的朝鮮族,新疆的維吾爾族,西藏的藏族。大部分少數民族居住地區(qū)基本上仍然處于一種自給自足的小生產階段。國家為了這些地區(qū)的發(fā)展,往往對這些地區(qū)的學生采取部分優(yōu)待措施,比如可以以較低的分數進入高校學習,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為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動力的漸漸喪失埋下了伏筆。
2. 學習環(huán)境不適應
進入大學,來自不同地區(qū)的人都聚集在一起,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方法都會發(fā)生很大的變化,以及文化氛圍的快速變遷,都使得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產生一種焦慮和自我保護的模式。少數民族大學生從中學升入大學,從少數民族聚居區(qū)到非少數民族聚居區(qū),從本民族文化氛圍到非本民族文化氛圍,這是一個巨變的過程。對少數民族大學生來說,這是脫離了土生土長的生活環(huán)境,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中,在這個適應的過程中,少數民族大學生會產生一些孤獨感和寂寞感,并且預科生的高考成績較低,比起同齡的本科生常會感到低人一等,因此而產生自卑心理,會失去學習的動力。在我們的調查中顯示,西藏和新疆的同學對于漢族同學一起學習感覺到壓力較大。
3. 學習基礎不夠牢固
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并未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正確的學習方法。這就使得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學習中跟不上漢族學生。閉塞的環(huán)境使他們在生活與交流中英語的運用機會較少,也沒有認識到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時少數民族地區(qū)缺少高質量的教師,教學設備也比較缺乏,這就使得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英語水平在與一般的本科生相比中處于落后的地位,打擊了他們的自信心,從而使得他們缺乏學習動力。還有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漢語或普通話水平較低,給學習造成了障礙。在我國,許多少數民族不僅有自己的文化,也有自己的語言,比如維吾爾族、藏族、蒙古族等。他們生活在自己的語言環(huán)境下,有些甚至是用本民族的語言進行教育和授課的。與漢族大學生相比,他們學習漢語的時間較晚,漢語水平明顯不如漢族大學生。
4. 對高校學習的動機和定位不準
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進入大學學習主要是為了取得畢業(yè)證書,而不是獲取知識,探求知識。部分少數民族學生進入高校學習是因為父母的期望進學校上學的,缺少自己本身的求知欲。首先,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是為了完成家長的期望,而沒有自己的主動性,這樣的動機就是偏離我們上學的最終目的的,這樣也必然導致他們對學習失去興趣。其次,他們只是為了獲得畢業(yè)證書,并沒有對自己有進一步的要求,這也使得他們對知識沒有進一步探索的欲望和動力。
5. 對所學專業(yè)認識不足,學習積極性不夠
首先,少數民族大學生存在對自己所學專業(yè)認識不足的問題,這將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其較為科學的認識結構的形成。同時這也不利于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的推廣與落實。而且有相當一部分民族生來源于相對貧困的農村、牧區(qū),所以從家庭反饋回來的有關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以及大環(huán)境的變化等的信息相對較少,而且從學校以及其他各種媒體上所獲得的各類信息也少于非民族生。其次,據調查所知,大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只有大學整個階段的學習目標,并沒有給自己制定階段性的學習目標。學習目標不明確,必然會導致他們學習專業(yè)文化知識的積極性不高,且不易形成迫切的學習需求。第三,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對自己所選擇的專業(yè)并不感興趣。學習動力是一種學習自覺性的體現,如果一個人對學習的內容不感興趣,那么他也必然沒有動力去學習。endprint
6. 人際關系不適應
人際關系的不適應是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動力缺乏的另一個原因。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不難發(fā)現,在人際交往方面,少數民族大學生尤其是男生會表現冷漠,喜歡獨來獨往,不大關注集體活動。在各民族中,西藏和新疆的同學對漢族同學的交流排斥較為明顯,這可能和各自的宗教意識有關系。同樣信仰宗教,有點學生比較傳統,宗教觀念更強,而有的學生宗教意識比較淡薄,這就會引起他們之間矛盾,使彼此產生距離感。其次,他們缺乏社會經驗,在交往中不愿意敞開心扉,與人相處困難。社交不良還可能與家庭經濟狀況有關。有些同學由于貧困,常常有自卑感,不愿與別人交往。
三、增強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動力的對策探究
1. 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環(huán)境是影響一個人學習的關鍵,學習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能激發(fā)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啟發(fā)學生思考,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在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中,他們缺乏信心,對周圍的環(huán)境的也感覺到陌生,削弱了他們的學習動力。因此,在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動力方面,我們首先應該注重他們的學習環(huán)境的建設與營造。因此,教師能通過師生和生生互動,促進相互間的充分交往和情感交流,鼓勵學生采取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學會“傾聽、交流、協作、分享”的合作意識和交往技能。教師應創(chuàng)設多樣、豐富的交往形式,有意識地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和情境。學校在校園活動中也應該注意營造一些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活動,給少數民族大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舒適、穩(wěn)定、平和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學校應該讓他們盡快適應遠離家鄉(xiāng)的生活,通過活動的開展來排遣他們的孤獨感。
2. 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學習積極性的提高主要在于教師與少數民族大學生本人。對教師來說,首先,教師要能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教師應為每個學生提供主動參與的時間和空間,為學生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從而拓展其發(fā)展的空間。學生應全程參與、全面參與、全員參與,并且能采用多種方式參與課堂教學。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探究的問題、活動情境,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對少數民族大學生本人來說,要提高對自己的專業(yè)的認識,要有正確的動機。有了積極的動機才有動力去努力。所以對學生本人來說要多看一些關于自己專業(yè)的書,從心底去認識自己的專業(yè),去熱愛自己的專業(yè)。我們不是為了畢業(yè)證而學習,我們是為了自己以后能有更大的競爭力和更強的能力而學習的。
3. 尊重差異,因材施教
課堂教學過程應尊重學生發(fā)展存在的差異,讓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在不同起點上獲得最優(yōu)發(fā)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應“填平不齊”,而應該承認每個學生發(fā)展的獨特性, 不追求每個學生各方面的平均發(fā)展,而是讓每個學生都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鮮明個性。同時我們還可以從實際出發(fā),集中編班。根據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一些具體特點,如學習基礎、語言文字、生活習慣等對他們采取相對集中編班進行教育。這種方式有兩點好處:一是有利于有針對的組織教學,適當加以輔導,是基礎較差的學生得以提高;二是有利于各方面進行管理,有利于評“三好學生”和評定獎學金;三是有利于為少數民族地區(qū)提供更多的人才。但是這樣的集中編班是為少數民族學生提供一個更好的學習環(huán)境,使他們的學習有更好的提高部分由能力的少數民族學生完全可以和漢族大學生一同學習。在教學方法上,根據少數民族大學生,特別是西部地區(qū)大學生文化基礎薄弱、文化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及民族特性不同的情況,采用和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在知識講授上要根據其特點采用不同的表達方法,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可以變換角度、改變題型等,培養(yǎng)他們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
4. 實現課程評價多樣化
一是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主體主要有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生生評價。教師評價是教師的時間,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在一定期限內學生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估是學習的在完成一項任務、 教學內容、 學生的自我評價自己。后評價是基于生命和團隊組織完成任務,要求學生通過相互交流,任務是完成每個學生進行同儕互評。通過多方面的評價可以避免因為教師的主觀因素的影響,并且不僅可以知道他 們與漢族同學的差距,也可以使他們清楚自己在自己本民族學生中所處的位置。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強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學習動力,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
二是評價方法的多元化。評價方法為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是活動過程評價?;顒舆^程評價重點是考核學生的學習檔案,關注學生各階段過程中的任務完成情況。終結性評價是綜合評價和考試評價。綜合評價重點是考核學生的實際工作動手能力,以取得的實際成果科學性,同時兼顧學生在班級中的展示匯報,由同學老師對展示的內容和水平進行評價??荚囋u價重點是考核學生知識和技能應用能力,淡化對記憶性的知識和原理的考核和評價。
三是評價標準的多元化。評價標準為統一性標準和差異性標準。統一性標準是為了鑒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工作能力,在完成某個任務時,制定一定的能力要求標準、知識要求標準和素質要求標準,用這種相對統一的標準對學生能力提高和知識的應用進行評價。差異性標準是學生在客觀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我們要面對現實,以人為本,因材施教。教學評價提倡采用不同標準的評價方法,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適應學習的需要。
5. 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加強人際關系課程的建設, 廣泛開展心理調查和咨詢活動, 把握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引導各民族的學生進行健康、順利的人際交往。同時,通過組織各種活動, 培養(yǎng)各民族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針對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較為保守、封閉的心理, 鼓勵、動員他們積極參加校內外各種有益的大學生社團活動, 鍛煉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少數民族大學生也應該主動地將自己置身于各種環(huán)境, 多方面地鍛煉自己。我們還要通過教育, 使各民族學生了解什么是人格健全, 怎樣才能達到健全人格, 培養(yǎng)良好的個性品質, 高尚的情操, 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要把人格培養(yǎng)和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同樣視為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總之,當今世界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國家之間的競爭更多的表現為綜合國力的競爭,而綜合國力的發(fā)展有更多的依賴于教育。所以我們要促進整個國家教育水平的提高,這就需要更多的人才,特別是西部地區(qū)。我國鼓勵少數民族大學生進入高校學習,那么少數民族大學生作為高等教育中的一分子,我們要關注其學習和生活。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學習動力不足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我們要針對這些原因對癥下藥,以提高其學習動力。
【參考文獻】
[1]黃竹. 少數民族大學生人際關系素質現狀調查與分析. 民族教育研究 ,2005(5).
[2]王青耀,趙文福. 淺析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及管理. 工作研究.
[3]張忠良. 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特點當議.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199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