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魯迅《孔乙己》為我們展示了晚清當時的社會風貌,本文從孔乙己自有的身份讀書人,即對科舉制度的執(zhí)著,不愿做“勞力者”的“勞心者”以及不能“善獨”的孤獨者三個方面來探討造成他的命運悲劇。
[關(guān)鍵詞] 孔乙己;讀書人;悲劇
《孔乙己》是魯迅繼《狂人日記》之后的第二篇白話小說。在所有《吶喊》集中,《孔乙己》被魯迅視為最喜歡的短篇小說。全文不到三千字,但卻涉及了孔乙己的一生,本文從他自身具有的身份——讀書人為切入點,探討由此造成他的命運悲劇。
一、科舉制度的執(zhí)著
職業(yè)和外表是一個人社會地位的體現(xiàn)。孔乙己的社會地位是怎樣的?穿著上,“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穿“長衫”是讀書人的標志。孔乙己以此來把自己和短衣幫的人區(qū)別開,但“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即使又臟又破,他仍舊固執(zhí)的堅持穿長衫,有著阿Q精神的自我安慰,來填補他現(xiàn)實的未成功。同時,“穿長衫”也說明他的思想具有封建性。中國的科舉制度興起于隋朝,以儒家思想為指導(dǎo),“學(xué)而優(yōu)則仕”是讀書人的終極目標??滓壹旱睦硐胍彩强婆e取士。語言上,“孔乙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明清科舉以八股取士,考試題目主要來自傳統(tǒng)的四書五經(jīng)。掌握傳統(tǒng)儒家經(jīng)典,文言文是唯一方式,但短衣幫們并沒有因為他的之乎者矣而對他另眼相看,而是嘲笑,因為這半懂不懂的文言文,人們替他取綽號為孔乙己。但恰恰是對于孔乙己來說具有價值的科舉考試,被魯迅撕毀在了人們面前,通過孔乙己的執(zhí)著使人們對科舉制度進行思考。
二、不愿做“勞力者”的“勞心者”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是孟子對于社會分工的劃分??滓壹杭炔粚儆凇皠谛恼摺保膊粚儆凇皠诹φ摺?。體形上,“他身材高大”表明他具備謀生的能力,但他認為自己是個讀書人,不愿和短衣幫的人一樣,靠出賣體力進行謀生。這和大多數(shù)讀書人一樣,“讀書人把讀書當成自己的基本生活,大多不愿意參加物質(zhì)生產(chǎn)?!弊鳛樽x書人,孔乙己又是一個“勞心者”。“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使他一直走在求學(xué)的路上,但亂蓬蓬花白胡子的孔乙己卻還只是個童生。清代為了取得參加正式科舉考試的資格,先要參加童試,參加童試的人稱為儒生或童生?;ò缀涌滓壹夯炝舜蟀胼呑訁s還僅僅是個童生。因此,為了維持生計他憑自己寫的一手好字替別人抄書,但這遠遠不能使他生活安穩(wěn)。韓書文認為“孔乙己的不幸不在于他走不通科舉之路,而是不肯脫下長衫,另謀出路”。這種看法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孔乙己生活的時代是清末,市場經(jīng)濟遠不如現(xiàn)在發(fā)達。孔乙己固守著通過科舉來改變生活,具有固執(zhí)性,但同時也可以看出社會生存方式的相對狹窄。如果孔乙己生存在當下,那他可以對自己的職業(yè)進行轉(zhuǎn)行,試著敢于開辟另一片天地,也許會有不一樣的風景。
三、不能“善獨”的孤獨者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文人知識分子的在社會人格上主要秉承這來進行自我修養(yǎng)。善獨是指一個人的時候,要做好自己,遵守人的初性。經(jīng)濟上,孔乙己是窘迫的。第一次出場就說他“青白臉色”,身體狀況往往從面部特征表現(xiàn)出來??滓壹阂驗殚L期的半饑半飽,以至于臉色蒼白帶青??滓壹阂矝]能堅持他口中所說的“君子固窮”,背地里卻連書也偷,但他并不以為恥。在他偷了何家書以后,短衣幫嘲笑他,他還爭辯到“竊書不能算偷……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陶行知所說,要人敬者,必先自敬??滓壹翰]有能保持自己品性,做一個老老實實本分的人,所以在每次出現(xiàn)的時候大家就會以此來嘲笑他。在人格上,孔乙己是孤獨的。他沒有一個朋友,每次都是一個人在眾人的笑聲中出現(xiàn)。如果說孔乙己平時總是一個人,那后來眾人挖著語言陷阱促使他往里跳時,則是他心靈上的的孤獨?!澳阍趺催B個秀才也撈不到?”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的模樣,內(nèi)心的最后防線也被人們無情的撕開暴露在大眾之下,使他無論身體還是心靈都處于一種孤獨的狀態(tài)。
四、為尊嚴做最后抗爭
對人來說,最最重要的就是尊嚴??滓壹阂矠樽约鹤饑雷鲞^抗爭。第一次是短衣幫面前,在買酒時,是“排”出九文大錢,用“排”字顯擺自己是有錢人、是讀書人,把自己和短衣幫的人區(qū)別開來。但并沒有取得效果,因為換來的是短衣幫又故意的高聲嚷道。第二次是在小伙計面前??滓壹簡査儡钕愣沟摹败睢弊秩绾螌懀鞠朐凇拔摇泵媲百u弄學(xué)識,但“我”給他的回應(yīng)是不耐煩,心里甚至還鄙視他,“我想,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么?”第三次是在小孩面前。大人世界里他扮演的是可有可無的角色,因而他把目標轉(zhuǎn)向了小孩,試圖分茴香豆給小孩吃來拉近他和小孩的距離。但最后也沒有成功,因為在孔乙己一陣“多乎哉?不多矣”的話語聲中,小孩在笑聲里走散了。
孔乙己為尊嚴所做的三次抗爭都失敗,他至始至終對于人們都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留在人們心里的,就只有十九個銅錢的欠賬,生命既不寶貴,死亡也不悲哀。因此在文中最后才有“大約的確死了”。“大約”是一種推測,因為到了第二年的年關(guān)也沒能再見到他?!暗拇_”是一種肯定,孔乙己特有的讀書人身份,處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注定了孔乙己的結(jié)局。
參考文獻:
[1]魯迅《阿Q正傳》序及著者自續(xù)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09年版.
[3]吳小如《中國文化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4]楊伯峻《孟子譯注》,中華書局,2008年版.
[5]黃益庸《唐詩宋詞》,黑龍江出版社,2006年版.
[6]韓書文《孔乙己和他的長衫》,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簡介:胡小雪(1990—),女,貴州遵義,重慶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學(xué)科教學(xué)語文專業(y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