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標
(富陽市東洲中學,浙江富陽 311400)
提升初中英語課堂教學話題討論有效性的策略*
李金標
(富陽市東洲中學,浙江富陽 311400)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合作和交流等方式,完成目標,感受成功。筆者從“緊扣教學目標,選擇討論話題”、“科學合理分組,激發(fā)討論興趣”、“挖掘教材內(nèi)容,豐富討論形式”、“凸顯語言核心,貼近學生生活”、“加強討論調(diào)控,有序開展討論”和“及時有效評價,維持討論熱情”六方面,結(jié)合教學實例討論提升初中英語課堂教學話題討論有效性的策略。這些策略體現(xiàn)了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初中英語;課堂教學;話題討論;有效性;策略
《義務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合作和交流等方式,完成目標,感受成功。[1](前言,P4)它還要求教師要把凡是學生能夠自己獨立做的事情都給學生留出空間,讓學生有時間有機會去思考、去體驗、去感悟、去創(chuàng)造及實踐應用,讓學生能自主策劃、組織和實踐各種語言實踐活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開展話題討論是體現(xiàn)《課程標準》教學理念和教學要求的有效策略。可從以下六個方面具體展開。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它支配、控制并調(diào)節(jié)著整個教學過程。[2]英語課堂討論的目的在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討論即通過教師或?qū)W生提出的有意義問題,激發(fā)學生思考,用語言表達、交流的課堂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中運用討論,有助于學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見,增加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fā)展學生分析和綜合的能力,使學生成為知識的共同創(chuàng)造者。討論的最終目的在于實現(xiàn)教學目標,因此,應緊扣目標選擇并討論話題。
(一)緊扣目標,選擇話題
討論話題可來自教材本身帶來的思考,也可來自教師的引導。為了確保討論有效實施,教師應當精心選擇討論話題,精心選擇適宜于討論學習的話題,選準、選精學習內(nèi)容是確保討論學習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例如,《Go for it(八年級上)》Unit 3 Section B 2b是一篇關于“should friends be different or the same?”的文章,其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不同人對朋友的不同看法。緊扣這一教學目標,筆者針對性地拋出話題讓學生三人一組地討論,即“Are the differences important in the friendship?And why?”同時,要求學生在討論時要用上2b中的新句型,如:I like to have a friend who is similar to me.It’s not necessary to be the same.I don’t really care if my friends are the same as me or different.以及必須用上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即形容詞的比較級??梢?話題選擇要緊密圍繞教學目標,要有鮮明的針對性和適宜的難度,既能啟發(fā)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又能突破課文的重難點。
(二)圍繞目標,討論話題
提出話題后,應給學生充分的思考余地,并啟發(fā)學生“從文中找答案,并盡可能將課文中的語言文字組織到自己的答案中去”。討論展開之后,要選擇時機,掌握火候,根據(jù)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向深處開掘,或者由表及時,或者由點到面,或者由一般的認識到規(guī)律性的認識,努力向縱深發(fā)展。例如,《Go for it(八年級上)》Unit 5“Do you want to watch a game show?”是一個關于“Talk about preference”(“談喜好”)的單元。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圍繞本單元的話題重點來展開討論。在初步討論了諸如“soap operas”的喜好之后,筆者圍繞“談喜好”這一單元教學目標,進一步提出話題“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other TV shows and why?”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對包括Talent shows,Sitcoms,Talk shows,News,Action movies多種TV shows,表達自己的喜好及緣由。一些學生還把上一單元有關人們對Talent Show的看法遷移過來。在接下來的寫作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把討論的結(jié)果寫成report也就水到渠成了??傊?教師要增強課堂討論的目標意識,明確討論的目標,克服討論的盲目性、隨意性,力求課堂討論精辟、高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課程標準》強調(diào)以人為本,即以學生的健康、全面、全員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為本。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既要關愛優(yōu)等生,更要關愛中等生尤其是后進生。為此,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展開話題討論,科學合理分組是英語課堂討論取得實效的前提,而激發(fā)討論興趣則是促使全員參與的有效途徑。
(一)掌握科學合理分組的原則
如果在英語基礎不對等的組際間組織討論,討論就易失去實效性。如何兼顧做到既要關愛優(yōu)等生,更要關愛中等生尤其是后進生?關鍵在于分組時,教師應遵循“組內(nèi)異質(zhì),組間同質(zhì)”的原則,盡量減少組間差異。例如:兩人組可遵循“A生:會說英語并且語音語調(diào)較好的同學,B生:幾乎不會說英語的同學”;三人組可遵循“A生:會說英語并且語音語調(diào)較好的同學,B生:幾乎不會說英語的同學,C生:英語口頭表達能力強的同學”;四人組可遵循“A生:會說英語并且語音語調(diào)較好的同學,B生:幾乎不會說英語的同學,C生:英語口頭表達能力強的同學,D生:英語基礎尚可但不敢表達的同學”??茖W合理的分組,使學生相互幫助,共同參與,讓大多數(shù)學生都有機會用英語發(fā)表自己見解。如此,促使學生用英語傾聽,用英語思考,增加了學生說英語的機會,討論的積極性比以前大大提高。
(二)激發(fā)學生討論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中小學英語課程的首要任務,就是激發(fā)并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樹立學生自信心。教師要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情境的話題,畢竟,真實或半真實的語境才能使學生觸景生情,有表達思想的欲望。例如,《Go for it(八年級下)》Unit2“I’ll help to clean up the city parks.”在學習Section B 2b前,教師圍繞學生的生活實際,先提出一個話題,讓學生發(fā)散思維,激發(fā)學生討論興趣,即討論“What can we do to help disabled people?”經(jīng)過小組交流后,學生紛紛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這種討論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還讓他們知道如何關心愛護幫助他人,實現(xiàn)情感教育目標。實踐證明,基于有效分組而進行的小組話題討論是有效的,其能調(diào)動學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互動中活潑地學習,充分地展示自我,在思辯中去探求新知。
通過挖掘教材,教師有效地設計課堂討論,有利于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教師應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討論話題題材、任務難易等情況,合理選擇討論形式。
(一)小組分散式討論
這種形式適于中心議題多、難度小的話題討論。根據(jù)情況可分為兩人一組、前后座位的三人一組或四人一組。教材中,很多“Pair work”練習適合兩人一組的討論。學生“Pair work”時,教師走進每一個小組,傾聽他們的討論,遇到需要幫助的情況要及時提供指導,并且在教室認真巡視,最后,選取幾組學生向全班匯報討論結(jié)果。通過這樣的討論,學生不僅操練了本節(jié)課的重點:過去的活動,還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情感表達,大大提高了語言交際能力。此外,教學實踐中還發(fā)現(xiàn),這樣的討論不僅可以引出新的知識點,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認真傾聽能力。
(二)全班參與式討論
全班參與式討論為解決教學中的一些重、難點話題,或在教學中遇到有爭議的問題,由教師(也可由學生)提出,大家即席發(fā)表意見。其效果比教師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要好得多。例如,《Go for it(八年級上)》Unit1“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設置讓學生展示并介紹自己旅游照片的話題。學生看到自己或同學的照片自然興趣盎然,學生覺得“活動需要我”、“我需要活動”。如此,在生動、有趣的話題討論中,既鞏固了所學單詞,又操練了所學句型。學生的主體意識得以激發(fā),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得以提高,預設的教學目標得以實現(xiàn) 。需要注意的是,全班參與式討論要真正做到“全班參與”,要最大限度地給每個學生提供參與學習英語的機會。
(三)表格調(diào)查式討論
表格調(diào)查式討論,即讓學生以閱讀材料為依據(jù),在教師設計或教材給定的表格問題引導下,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其強化了教學過程的“操作”性,在共同討論中發(fā)展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和寫作能力。例如,《Go for it(八年級上)》Unit6“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在學習了Section A后,筆者設計包含下列問題內(nèi)容的表格,即討論“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How are you going to do that?”“Where are you going to work?”“When are you going to start?”學生四人一組進行輪流討論,依次分別對另一個同學發(fā)問并記錄答案。每位組員根據(jù)Report提示把討論結(jié)果寫出,在班上匯報。在這個活動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調(diào)查,在較為真實的語境中鍛煉口頭、筆頭交流能力。
筆者認為,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掌握英語的會話、閱讀和寫作能力。而語言教學又與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展開話題討論,既要凸顯語言核心,又要貼近學生生活。一般來說,教師設計課堂討論的話題應與單元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有關,同時要貼近學生的生活,使他們有話可講。討論話題難度要適中,要融趣味性、開放性和思考性于一體,使學生的討論既有過程的體驗,又有成果的展出,讓學生在富有情趣的討論中發(fā)現(xiàn)、思考與解決問題。
(一)凸顯語言核心,活而有序
《課程標準》強調(diào)要創(chuàng)建一個開放的、和諧的、積極互動的課堂,要讓課堂活起來。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上,應以教學內(nèi)容為中心,將語言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發(fā)展融入到教學活動中,要允許學生稍稍“亂”些,讓學生在忘我地投入課堂活動時動起來,[3]這樣課堂才能迸發(fā)出生命的活力。一堂課的活動既要靈活多變,又要活而有序。因此,教師在設計活動時,既要考慮其多樣性和靈活性,更要考慮其有序性,所以課堂活動要做到富于變化,難度適中,連貫緊湊,循序漸進,要能給學生一種前進感。
(二)貼近學生生活,體現(xiàn)開放
《課程標準》認為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興趣為出發(fā)點,內(nèi)容和方式要盡量真實;并應積極促進英語學科和其他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和聯(lián)系,使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審美情趣和藝術感受、協(xié)作和創(chuàng)新精神等綜合素質(zhì)得到發(fā)展?!币虼?教師應設計盡量與學生實際生活相仿的討論活動,以撞擊出學生靈感的火花,使學生的思維空間得到拓展,自主、合作、探究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發(fā)展。[4]實踐證明,讓學生圍繞貼近生活的話題展開討論,學生在肯定自己、反駁同學(或完善自己)的整個討論和爭辯過程中,形成生生、師生之間廣泛的信息交流,提高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在充分表現(xiàn)自我、交流心得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提升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有些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展開話題討論時,課堂呈現(xiàn)一種無序狀態(tài),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調(diào)控。因此,教師必須參與調(diào)控,同時使學生學會自己調(diào)控,從而有序開展討論。
(一)教師參與調(diào)控
在討論學習中,教師既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也是活動的參與者和促進者。當討論學習涉及多個要素,涉及多名學生時,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學習活動時,教師應發(fā)揮創(chuàng)設學習環(huán)境和氣氛、維持學習秩序等作用。當小組活動開展得非常順利時,教師應及時給予表揚;當小組活動出現(xiàn)問題時,教師應及時進行干預和指導甚至參與到討論中去,并進行現(xiàn)場觀察和調(diào)控,為學生及時提供有效的指導,某個組員回答不夠準確或是不夠流利的時候,可以請組內(nèi)其他成員及時給予補充和糾正。
(二)學生自己調(diào)控
學生是討論活動的主體,學生自己學會調(diào)控,有助于討論的有序開展。這就要求教師設法調(diào)動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勤于動腦、動口,使討論高效有序地進行。例如,可讓學生在不同的角色擔當中,學會自己調(diào)控。如讓威信較高的同學擔任領導者,讓人緣關系較好的同學擔任激勵者,讓英語成績好的同學擔任記錄者,讓英語表達能力強的同學擔任檢查者。這樣小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角色,讓他們互相督促,共同進步。
評價是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情感、態(tài)度、能力和學習策略,掌握知識的水平及表現(xiàn)出的發(fā)展?jié)撃艿目隙ɑ蚪ㄗh。通過及時有效的評價,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能夠維持討論熱情,不斷體驗進步和成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一)展示成果,及時評價
學生討論結(jié)束后,教師應盡量讓更多的小組充分展示他們的成果。要鼓勵學生對問題提出不同的看法,互相爭論,以激發(fā)學生深入地思考問題。如果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可對具有示例性的成果進行展示,其他成果采用課下交流或教室展出等形式。同時,教師要對展示成果及時加以評價。不及時評價,既不利于學生對討論話題形成明確的認識,也會減弱討論積極性。總之,要通過及時評價的方式,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勞動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尊重和認可。同時,在小組討論時,教師要對各小組展示結(jié)果的科學性予以及時評價,以避免學生認識的模糊性。畢竟,教師對各小組總結(jié)發(fā)言不能只是聽聽而已,而應將其規(guī)范、概括、提升,并力求使之條理化、邏輯化。此外,及時評價也要做到科學合理,不能一概給予表揚性評價。
表1 英語課堂小組討論評價表[5]
(二)明確標準,開展組內(nèi)互評
中學生很重視同齡人對自己的評價,且學生一般更容易接受同齡人的意見和建議。因此,在英語課堂中開展小組互評可對學生產(chǎn)生激勵作用,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身的優(yōu)點與不足。同時,對別人評價的過程也是自我反思的過程,可以幫助學生明確自身的要求。開展組內(nèi)互評,教師必須首先明確評價的標準。為此,教師可以提前把對學生的要求、評價項目、評價依據(jù)等制成評價表(表1),為學生進行評價提供依據(jù)。學生在開展活動時可以參照評價表,自覺地調(diào)整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力求達到優(yōu)秀的水平。開展小組評價活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過去單純以教師為評價主體的評價方式,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他們自我反思和總結(jié),及時發(fā)現(xiàn)自身的不足,調(diào)整自己的學習策略。
綜上所述,從“緊扣教學目標,選擇討論話題”、“科學合理分組,激發(fā)討論興趣”、“挖掘教材內(nèi)容,豐富討論形式”、“凸顯語言核心,貼近學生生活”、“加強討論調(diào)控,有序開展討論”和“及時有效評價,維持討論熱情”等六方面,對英語課堂教學話題討論的有效策略進行論述。這些策略既體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凸顯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地位,又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激發(fā)了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互學、互助意識。當然,英語課堂教學話題討論有效策略遠不止上述六個方面。這將有待于我們在今后的英語課堂教學中去不斷的發(fā)現(xiàn)、探索、補充與完善。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韓玲.開展有效的英語課堂活動[J].中國校外教育,2013(29).
[3]張雪.巧用課堂活動,優(yōu)化英語課堂教學[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9).
[4]王子華.對英語課堂活動低效的思考[J].江蘇教育研究,2012(8).
[5]王吉群.高中英語新課改背景下的寫作教學研究[J].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8(11).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opic Discuss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LI Jin-biao
(Fuyang Dongzhou Middle School,Fuyang 311401,China)
The En glish Curriculum Criterion on Compulsory Education(2011 edition)requires that students accomplish their goals and get feelings of success as well through perception,experience,practice,participation,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in their learning process.Combining with teaching examples,this article expounds six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opic discussion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which include sticking to the targets to select and discuss the topics, grouping reasonably to inspire discussion interest,excavating the contents to enrich discussion forms, highlighting language core and getting close to students’life,strengthening regulation to control the discussion and evaluating timely to maintain the discussion enthusiasm.These strategies reflect the ways of English learning such as self-learning,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inquiry learning,which are advocated by the new curriculum criterion,and have helped to obtain the remarkable teaching effect in the author's teaching practice.
ju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classroom teaching;topic discussion;effectiveness;teaching strategies
G633.41
:A
:1009-1734(2014)05-0112-05
[責任編輯鐵曉娜]
2014-02-25
李金標,本科,中學一級,從事初中英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