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拉
到了年底,看著微信和微博里的中國,比照著身邊的歐洲,一個最深的感受就是,中國人最“物質(zhì)至上”。國人大概覺得這話沒什么稀奇,甚至會反以為榮——你看看,全世界也就中國人還有錢消費,歐洲美國什么的都太蕭條了。
沒錯,這大概是三十多年來市場經(jīng)濟大發(fā)展的自然結(jié)果。但仔細想想,難道一切都是“理所當然”那么簡單嗎?
比如,圣誕節(jié)原本是西方的節(jié)日,很多西方人很好奇地問我:中國人也過圣誕節(jié)嗎?而實情是,圣誕節(jié)并無法定休假的中國人不但過這個“洋節(jié)”,而且過得比任何“本尊”國家都熱鬧喧囂。這個熱鬧背后,其實是物質(zhì)主義那只“看不見的手”——商場拉動消費、餐館酒吧攬客……一切被視為“理所當然”。
要知道,在西方,這其實是一年中最安寧的時候之一,因為圣誕意味著遠離喧嘩、回歸傳統(tǒng)、回歸家庭、回歸心靈。這是人家的“理所當然”。
再比如,國人工作一年到頭,最喜歡的就是“年會”,而喜歡年會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抽獎”,哪怕沒有大獎,有個“陽光普照獎”也是好的。一位某著名電子品牌的朋友曾跟我說,每到年底,“銷售量就成幾何級數(shù)地增長”。各公司單位的人還互相攀比,拿少了的人,心里總會有多多少少的不滿。
喜歡獎品是人之常情,沒有什么不對。但一年工作下來,把成就感簡單地物質(zhì)化,而且形成了一種全民期待和“理所當然”,卻是一種令人擔憂的社會心態(tài)。
反觀西方,年終的慶祝方式簡單而溫暖。有時公司也有尾牙,收益好的也會有分紅,但絕對不會形成全社會的物質(zhì)競賽和炫耀資本。
這種“理所當然”的心態(tài),被一家法國調(diào)查公司最近的一項調(diào)查所證實。
他們在對二十個國家一萬六千名成年人的財富觀進行調(diào)查后發(fā)現(xiàn),在用財產(chǎn)來衡量成功方面,有71%的中國受訪者認同“我以自己擁有的東西作為成功的標準”,在全世界獨占鰲頭。同一個問題,韓國的認同者占45%,而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受訪者一般不認同,只有略超過20%的美國人和加拿大人、僅7%的瑞典人“點贊”同意。
對于另一個問題“我感到成功和賺錢的壓力很大”,有68%的中國受訪者認同,接下來是南非、俄羅斯和印度,都是新興經(jīng)濟體,非常耐人尋味。
物質(zhì)主義并不稀奇,讓人有些不安的,是當下中國物質(zhì)主義的理所當然化。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常常被有識之士比照為上世紀的美國——當年美國崛起的時候,紐約也是類似的土豪云集、盛宴笙歌、一擲千金。
或許,這是中國崛起過程中一段不可避免的“狂歡”,但重要的是,中國同時還是一個貧富差距很大、歷史包袱沉重的大國,物質(zhì)化必須不傷及為數(shù)眾多的弱勢群體。
最重要的是,物質(zhì)主義不可以成為被默默公認的社會準則——以富為美,是一件可恥而危險的事,會影響一個國家的發(fā)展前途。只有在未來的日子里,從每一個中國人開始,回歸樸素的生活和高遠的理想,才是中國的希望所在。
【原載2014年第1期《瞭望東方周刊》】
插圖/搖錢樹/李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