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彩林
課程是解決教什么的問題,課堂是解決怎么教的問題。如何設計課程目標、安排課程內容、組織教學評價,需要從學生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綦江區(qū)隆盛中學以數學學科的學習評價為突破口,引入“肇基數學教學法”,探索“人人成功”的數學課程改革,為學校從薄弱學科入手,推動課程改革提供了借鑒樣本。
2012年9月,我們引入頂尖級的專家研究成果“肇基數學教學法”,結合學校數學教學現狀,啟動了“數學:人人進步”國家課程校本化實驗。
為學生在最近發(fā)展區(qū)找到適合的成長目標
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習慣以“精確的分數代替正確的評價”,其結果是重視了區(qū)分功能,卻弱化了導向功能。事實上,我們雖然在課堂教學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在數學、英語等學科,學生之間成績差距過大,影響到了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
“肇基數學教學法”實驗以課程學習評價方式的校本創(chuàng)新,讓激勵性評價伴隨著孩子的成長,成為引導學生前進的“引擎”。實驗提出的“準模測試法”包括四個核心要素。
第一要素,“合格標準”。建立大多數同學都能達成的“合格標準”,通過“標準試題庫”明確了這個合格標準。
第二要素,“驗收活動”。驗收采用紅五星、藍五星、黑五星和綠五星四個等級制的評價機制。這種評價機制,為各類學生設立了不同的奮斗目標,不搞分數排隊,避免了學生之間的惡性競爭。學生一方面可為自己登上了最高等級而感到自豪,另一方面在老師引導下更愿意實現共同進步。這樣,就把枯燥的復習活動改造成能見到實效、人人參與的“群眾運動”。
第三要素,“準模測試”。在每一學期的半期和期末考試前,進行一次全年級統(tǒng)一命題統(tǒng)一組織的“準模測試”。“滿分”為100分,考分≤ 60分,考多少分就評多少分;考分>60分,60分以上的分數實行折半記分。這就意味著對學優(yōu)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有更強的學習能力,而對學習上有一定困難的學生,只要他掌握了“標準試題庫”中課程標準所要求的基本知識點,那么就可以達到及格標準?!皽誓y試法”取代了傳統(tǒng)考試,避免學生受到壞分數的負面影響。
第四要素,“準及格”制度。對一些平時考試不及格的學生,針對統(tǒng)一的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前的“準模測試”,學生要在平時進行“過關”,過關一般通過“肇基撲克學具”和“標準試題庫”進行。每過一關就會在“準模測試”中加分,直到加及格為止。這樣,學困生只要努力,就可以一方面掌握數學中的一些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擁有獲得成功后的快樂體驗,重新建立起學好數學的信心。
多把尺子帶來的學生學習轉變
一是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信心。2013年12月,學校通過問卷調查發(fā)現:有61%的學生覺得推行這一實驗對自己幫助很大;有63%的學生對于半期考試和期末考試前的三次驗收,感覺收獲很大;有79.5%的同學覺得自己的數學成績和上學期相比有了進步;有87.8%的同學覺得“用進步來換分數”的做法很好,并希望能在其他學科推廣這一做法。
二是提高了數學學習成績。2012級和2011級學生的同期的統(tǒng)考成績優(yōu)秀率和及格率同期相比在不斷增長,而低分率卻明顯下降了。我們學校在全區(qū)成績排名中,1~3000名學生所占比例從入學時的37.93%上升為46.61%,特別是7000名后的學生所占比例從16.38%下降為0。
學校正在嘗試將這種評價思想引入英語、歷史等學科,努力實現每一個孩子在每一個學科學習中都能夠取得進步,從而讓每個孩子都享受學習的快樂,享受成長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