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雄
信馬由韁的“鋼鐵元帥升帳”
天上星星朝月亮,
地上百花向太陽;
星多哪有稻蘿多,
花香哪有白米香。
風天雪地堅持干,
河封冰凍不收兵;
腳踏濃霜頭頂星,
起早摸黑爭先進。
這是開展擁護“三面紅旗”(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時,當時廣泛流傳在蘇州地方的兩首順口溜。
農業(yè)戰(zhàn)線大躍進,工業(yè)戰(zhàn)線自也不能落后。全國工業(yè)戰(zhàn)線的大躍進是從1958年8月開始的,重點是大煉鋼鐵。這月中旬,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全年國家鋼鐵生產要比1957年翻一番,達到1070萬噸。8月16日,毛澤東提出:“書記掛帥,全黨全民辦鋼鐵工業(yè)?!眳强h、震澤縣委分別召開鋼鐵生產緊急會議,號召全縣人民響應黨中央號召,掀起全民大煉鋼鐵運動的高潮,動員人民上山砍樹毀房,燒磚找礦,大建小土高爐、小土焦爐,用土法煉鋼鐵。9月14日,吳縣成立了鋼鐵生產指揮部,至年底建起了擁有479座土高爐、1312座土方爐的31個“鋼鐵基地”,迅速組成了一支2萬多人的生產大軍,并且在10月31日這天放出了產鐵300噸的大“衛(wèi)星”。
為了總結和推廣先進經(jīng)驗,把鋼鐵生產推向新的階段,11月10日召開吳縣鋼鐵生產先進分子代表大會,縣委領導作了《立大志、鼓大勁、鋼鐵生產躍進再躍進》的報告,使本來已經(jīng)十分狂熱的群眾煉鋼運動再度升溫。
震澤縣于8月組織了1萬人的鋼鐵隊伍。10月底先后在橫涇、東山兩個鄉(xiāng)鎮(zhèn)建起爐群3處、大小高爐677座,327.5立方米。10月中旬開始,全縣以市鎮(zhèn)為主,開展了家家制坩鍋、戶戶搞煉鐵的全民煉鐵熱潮,建立起小高爐1122只。據(jù)《鋼鐵生產運動簡報》統(tǒng)計:震澤縣從9月15日至20日,六天中共投入生產的爐子有60只,出鐵的只有18只,占30%,而正常出鐵的爐子僅2只,占出鐵爐11%,占開爐數(shù)3.3%;10月23日至26日,平均每天開火爐子55只,26.61立方米,平均日產只11.29噸,利用系數(shù)僅0.25。大煉鋼鐵,是完全違反客觀規(guī)律的大規(guī)模群眾性盲目蠻干,造成了人力、財力、物力的巨大浪費。
在鋼鐵“元帥”升帳的同時,掀起了機械“元帥”升帳的群眾運動。1958年11月14日,吳縣召開機械工業(yè)會議,設立了機械生產辦公室,由縣委領導親自掛帥。在11月15日的突擊運動中就完成了各種機床115臺,并試制成功交流電動機、土龍門刨床等產品。到年底,共制成程式機床517臺,交流電動機2臺,變壓器7臺。震澤縣機械行業(yè)至年末已擁有工人200多名,大小機床28臺,日產鑄件2噸多。這些單位在三年困難時期紛紛下馬停產。
此時還掀起了“遍地開花,大辦地方工業(yè)”的熱潮。1958年吳縣在原有65個廠礦的基礎上,新建和擴建了中、小型廠礦1442個,工業(yè)產品新增123種。震澤縣在春季只有3個米廠和其他4個廠的情況下,到年底已建起工業(yè)廠礦企業(yè)866個,其中縣辦36個,鄉(xiāng)、社辦830個,工人由原來的265人猛增到4000多人。1961年后,根據(jù)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工廠大部分精簡,工人下放或回鄉(xiāng)務農。
當時,全國上下掀起的這股“鋼鐵元帥升帳”狂熱風潮,還刮到了時為國家副主席的宋慶齡的家中。筆者在采寫《宋慶齡與她的生活侍從》長篇報告文學時,在時任宋慶齡上海寓所管理員的周和康家中,看到墻上掛著的一幅放大了的照片。照片上,宋慶齡正戴著墨鏡,笑吟吟地手握鐵釬,在寓所花園里的一座由管理人員自制的土化鐵爐前熔化鐵水呢!據(jù)周和康回憶,當時為了響應毛主席、黨中央的號召,宋慶齡盡可能地把家中一些鐵質的生活日用品都投入了化鐵爐中。
1958年秋冬期間,中共中央開始發(fā)現(xiàn)“大躍進”中亂子出了不少,于是召開鄭州、武昌會議和八屆六中全會,開始糾正“左”傾錯誤。中央認為只有糾正了這些錯誤,“大躍進”和人民公社才能健康地發(fā)展。1959年1月,吳縣、震澤縣縣委分別貫徹黨的八屆六中全會精神,著手進行整頓。2月23日至29日,吳縣縣委召開四級干部擴大會議,參加人數(shù)達7000人。會議認真學習中共中央在鄭州舉行的政治局擴大會議精神,對“大躍進”、人民公社進行整頓。在貫徹鄭州會議精神時,檢查了“大躍進”過程中“盲目趕浪頭”,群眾意見聽得少,外地的東西照搬照套得多,信馬由韁,不注重調查研究,提不切實際的過高要求,處處放“衛(wèi)星”,領導干部強迫命令,弄虛作假,鋪張浪費的壞作風和許多不恰當?shù)目谔?。例如:大兵團作戰(zhàn)、灌溉風車化、運輸工具軸承化、深翻絞關化、秋收工具半機械化、水利工具車子化、秋種規(guī)格化、照明電氣化、糧食高產化、中學普及化、農業(yè)機械化、居住園林化、燒飯沼氣化等,脫離了當時的實際情況,會后對此作了反省,并提出了糾正措施。
但是,這工作沒有持久進行。1959年7月至8月,中央在廬山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和八屆八中全會。會議后期,錯誤地發(fā)動了對彭德懷的批判,進而在全黨又開展了反“右傾”斗爭。這場斗爭使反右派以后階級斗爭擴大化的錯誤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進一步升級,并否定了在經(jīng)濟領域糾“左”的工作。會議精神貫徹到基層,使“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錯誤重新發(fā)展起來。
信口開河的“打擂臺”
與“放衛(wèi)星”
自從1957年10月27日《人民日報》發(fā)表了《建設社會主義農村的偉大綱領》的社論,要求全國農業(yè)和農村的各方面工作“實現(xiàn)一個巨大的躍進”后,當年冬季,全國掀起了興修水利、養(yǎng)豬積肥和改良土壤為中心的冬季農業(yè)生產高潮,揭開了大躍進的序幕。
緊接著,吳縣和震澤縣分別于1958年1月份召開了一屆二次黨代會,確定了1958年度和今后10年農業(yè)生產“大躍進”的規(guī)劃,會上提出了“苦戰(zhàn)一年實現(xiàn)千斤縣”的奮斗目標,要求農業(yè)、漁業(yè)生產“躍進再躍進”。兩縣黨代會的召開,為兩縣“躍進”作了思想上的準備,吹響了掀起“大躍進”的前奏曲。
當年6月起,在貫徹實施總路線的過程中,吳縣、震澤縣和全國一樣,不間斷地大發(fā)動,召開“誓師比武大會”,規(guī)模越來越大,動輒以萬人計。夏收夏種期間,小麥大面積“豐收”,產量層層加碼,高產“衛(wèi)星”競相“上天”。于是,隨著各地競相你方唱罷我登臺舉辦“打擂臺比高低”的誓師大會,一股股信口開河、根本不符合科學規(guī)律的浮夸風,也越刮越猛、越刮越離譜了。在這頻頻傳來的“豐產喜訊”中,小麥畝產從三百斤、五百斤開始,一直飆升到一千斤、三千斤,直至出現(xiàn)了令人咋舌的六千斤的高產典型!
吳縣在慶?!?958年夏熟豐收,確保畝產三千斤誓師大會”上宣布:全縣三麥總產量達11149.9萬斤,比上年增產133.8%;震澤縣估產三麥單產達315斤,比上年增產3.5倍。震澤縣浦莊鄉(xiāng)聯(lián)盟社上塔一隊一塊2.282畝的小麥田,收獲總產1274斤,平均畝產455斤,比上年平均畝產超過4.52倍,創(chuàng)造全鄉(xiāng)高額豐產“紀錄”。吳縣的勝浦鄉(xiāng)見狀不甘示弱,該鄉(xiāng)的新華四社第5隊創(chuàng)造了畝產小麥706斤的新“紀錄”。緊接著,吳縣的太平鄉(xiāng)幸福一社也宣布:8.19畝油菜的畝產達到了340斤!
在震澤縣委7月上旬召開的萬人誓師大會上發(fā)出的“要鼓十二分干勁,奪取全國高額豐產冠軍”的口號鼓動下,浦莊鄉(xiāng)盲目提出了“實現(xiàn)畝產萬斤水稻鄉(xiāng)”的目標,向全省各兄弟農村發(fā)出挑戰(zhàn)?!缎氯A日報》即在頭版頭條上予以報道。頓時,浦莊鄉(xiāng)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矚目的典型。
7月中旬,一直暗中與震澤縣較勁的吳縣也在蘇州體育場召開了萬人誓師大會,擺開了擂臺賽。勝浦鄉(xiāng)以畝產五千斤當擂主,光福、蠡墅鄉(xiāng)以七千斤、八千斤上臺打擂,最后,保安鄉(xiāng)保豐20社第10隊以3.5萬斤當上了“高產比武臺”的擂主……真應了當時那兩句“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的流行語。
農業(yè)大放衛(wèi)星,果業(yè)、漁業(yè)、畜牧業(yè)也不甘落后。洞庭公社和平隊一塊不到一畝的豐產橘,畝產11024斤;金庭公社緊接著放出了畝產橙子22250斤的“衛(wèi)星”。洞庭公社五營一個魚池,平均畝產30495斤;三營沒養(yǎng)魚,就比山芋:一畝山芋畝產達到12195斤!
養(yǎng)豬場也來打擂臺賽了,說一頭豬可以養(yǎng)到五百斤到七百斤。吳縣東山鄉(xiāng)永星23農業(yè)社飼養(yǎng)了一批“約克夏”。此洋豬本身是大骨骼,又不知養(yǎng)了多少時間,所以確實要比一般農家飼養(yǎng)的大而壯,其中的幾頭也確實快有三四百斤了。消息傳到記者的耳朵后,立即趕來搶新聞,還配了首打油詩:“肥豬勝大象,就是鼻子短;全村殺一口,吃到正月半?!边@新聞與照片刊登在《震澤縣報》上后,各地的農業(yè)社紛紛組織社員前來參觀取經(jīng)。于是,就有合作社也信心十足地登上了打擂臺的賽臺,喊出了“千斤豬”的口號,打出了“萬豬大戰(zhàn)”的標語。
實際上,據(jù)當時的統(tǒng)計資料,當年的小麥畝產實際只有121斤,水稻畝產575斤,油菜畝產59斤,水產畝產400多斤,柑橘畝產1500斤。虛報的近天文數(shù)字的產量,明顯表現(xiàn)了嚴重的浮夸風。
為了盡可能達到當時虛報的數(shù)量,虛報的單位不得不硬著頭皮、竭盡全力在前期耕種上下功夫,由于錯誤地認為深耕能增產,所以吳縣在深耕上逐步從七寸、一尺、一尺半直至二尺;從人工推行到電動絞關型、雙層犁深耕。據(jù)資料反映,當時全縣深翻一尺以上的達64萬畝,占總面積的96%!二是在施肥上做文章:每畝施肥700擔,有的施肥1000擔,盛名之下的浦莊鄉(xiāng)秋種基肥每畝達到了3204擔,渡村鄉(xiāng)提出了每畝5000擔!三是在密植上拼命。合理的密植是每畝單季稻2.4萬穴到2.9萬穴,但當時密植每畝最高達到了8萬穴至10萬穴!致使稻苗倒伏后,不得不又用竹子、繩子扶持。四是還在改革農具上做研究,對耕耙、收割、脫粒、灌溉、加工、運輸?shù)雀鞣N各樣的農具進行改革,提出將所有農具全部改掉,實現(xiàn)灌溉、收割脫粒、深耕播種、運輸滾珠化。例如震澤縣當時改革農具87種,共52759件,而得到推廣和使用的11種,至今無一應用。
在違背科學規(guī)律的瞎指揮、一窩蜂、浮夸風面前,當時幾乎到了什么都可以打擂臺、“放衛(wèi)星”,甚至連吃飯、理發(fā)也“放衛(wèi)星”:有的地方一天吃三頓、五頓干飯,不少社員吃壞了肚皮。吳縣渭塘公社九大隊以“火燒滿天紅”代替開夜工,一夜燒掉稻草3萬斤;光福公社為了放“萬頭養(yǎng)豬大隊衛(wèi)星”,把全公社的豬集中到一個大隊,結果一下子死豬200多頭。誰對打擂臺與放衛(wèi)星有意見,就會被戴上“保守”的“帽子”,“插白旗”,干部和群眾之間的關系一度非常緊張。更慘的是,這種完全憑著個人主觀想象信口開河、信馬由韁的集體型生產,為后來的“自然災害”埋下了可怕的禍根。
順口溜痛斥人民公社
1958年7月,《紅旗》雜志發(fā)表陳伯達的文章,轉述中央關于人民公社的構想。同年8月9日,毛澤東視察河北、河南、山東等地時說:“還是辦人民公社好,它的好處是可以把工農商學兵合在一起,便于領導。”當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開擴大會議,會上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認為這是“指導農民加速社會主義,提前建成社會主義逐步過渡到共產主義所必須采取的基本方針”?!稕Q議》一出,頓時在全國范圍內爭先恐后地掀起了大辦人民公社的熱潮。
吳縣、震澤縣是從1958年8月下旬開始全面推行公社化的,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兩縣自上而下發(fā)起了一場聲勢浩大、干部群眾人人參加的大規(guī)模公社化運動。各鄉(xiāng)農民紛紛打報告、寫決心書,要求建立人民公社。
1958年8月26日,震澤縣第一個人民公社——浦莊人民公社成立;當年9月13日,吳縣第一個人民公社——望亭人民公社成立。至9月25日,震澤縣宣布全縣實現(xiàn)公社化,全縣原有的119個高級農業(yè)合作社合并成7個人民公社,共有32763入社農戶;僅隔了一天,吳縣也宣布實現(xiàn)了公社化,由625個社建成32個人民公社,16萬農戶入社。兩縣全部實現(xiàn)了人民公社化。
公社化后不久,兩縣又大辦集體食堂、托兒所。截至1958年9月下旬,吳縣已辦成各類集體食堂5251個,托兒所5089所,幼兒園3258所;震澤縣辦成集體食堂662個,托兒所611所,幼兒園77所。于是,各地立即普遍出現(xiàn)了出勤不足、工效低等現(xiàn)象,供給制、工資制結合的分配方式以及“全部免費”的伙食供應,造成了平均主義的泛濫和極大的浪費。
大辦人民公社的同時是大煉鋼鐵、大搞工具改革、“三獻”物資;各地打亂了核算單位,在物資由公社大集中,大搞試驗田、辦食堂、造居民點的同時,全面推行“組織軍事化、生產戰(zhàn)斗化、生活集體化”。同年10月,吳縣建立了民兵師,各公社建立民兵團、大隊建營,全縣共建立民兵營279個,連2271個,排5547個,班16670個,總人數(shù)277030人;震澤縣共建7個民兵團,62個民兵營,352個連,939個排,共計45124人,全面實行“全民皆兵”。在工農業(yè)生產方面也采取大兵團作戰(zhàn)方法,動輒萬人夜以繼日連續(xù)作戰(zhàn),造成了勞動力的浪費,為后來的強迫命令風、瞎指揮風、干部特殊化風等的盛行打下了基礎。
軍事化生產大搞大兵團作戰(zhàn),連片種植、搞豐產方豐產片等等,把大隊、小隊的勞力、肥料、農具、資金集中使用,出現(xiàn)了嚴重的資源浪費。據(jù)1961年初吳縣縣委對31個公社的統(tǒng)計,僅是抽調的勞力就有8476人,26.3萬個勞動日,盲目組織支援的人工都還不算在內,造成勞動力的極大浪費。比如連片種植,當時要求種雙季稻的大隊分點連片種植。到了下邊,就擴大到中稻、晚稻都要連片。有的地方甚至規(guī)定一個大隊一片中稻一片晚稻,在種秧時造成田待秧、秧等田的局面。大搞豐產片,在公路、鐵路兩旁搞“百里豐產片”,有些地方把勞動力、肥料都集中到公路兩旁,大搞橫豎對線,平整土地方格化。像陸墓公社豐產片為了搞方格化,集中了各大隊500個勞動力,蒔秧7天,不僅拖延了大面積蒔秧的季節(jié),也造成了嚴重浪費。當時收割規(guī)定要以大隊為單位搞兵團作戰(zhàn),要“脫一隊清一隊,不準全面開花”,有的小隊麥子發(fā)熱了也不準動,造成大批糧食的發(fā)熱霉爛。
公社化的“共產風”很快演變?yōu)橐环N浮夸風、命令風,造成弄虛作假、不敢講真話的普遍現(xiàn)象。例如渭塘公社為假裝開夜工,一夜白白燒掉幾萬斤稻草;有的公社把礱糠裝入囤子中,做成假糧囤,虛報糧食庫存騙取紅旗(被表揚)。反之,一旦落后,就要被插白旗(被批判)。對此,有農民憤怒地編成順口溜抨擊道:“插白旗,吃白米;插紅旗,吃個屁。都像這樣搞,粥湯也喝勿起?!?/p>
各經(jīng)濟條件貧富不一的合作社合并成人民公社后,社員入社時的自留地、家畜、果樹等財產收歸公社所有,縣、公社無償調用生產隊的土地、物資、勞動力,甚至調用社員的房屋、家具等,造成了農民的恐慌和不滿,特別是一些比較富裕的農民抵觸情緒更大。于是,出現(xiàn)了亂宰家畜、拆房賣料、爭提存款、搶購物資等現(xiàn)象。有的地方甚至連二三十斤重的小豬也殺了,還出現(xiàn)了出賣家具等情況。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弊端,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為充分體現(xiàn)人民公社的優(yōu)越性,吳縣、震澤縣盲目大辦食堂:1958年9月25日,震澤縣越溪公社星火耕作區(qū)試辦第一個集體食堂;同年10月,吳縣一個月內已建成集體食堂5251所,就餐人數(shù)達656705人;震澤縣辦起集體食堂626所。在“放開肚皮吃飽飯,鼓足干勁搞生產”的口號下,95%以上的農民在集體食堂就餐。
于是,一批批怨天恨地的在當時視為反動的順口溜,悄悄地在農民的心底里形成并流傳開了:“人民公社好是好,日夜做了開通宵;牛盤折價勿付錢,實物投資也勿還”、“多勞多得,少勞多得,不勞也得”、“吃飯不要錢,懶漢多一點”、“上晚工、歇早工,當中橫里磨洋工”、“吃飯不要錢,就是無工鈿,剃頭沐浴沒有零用錢”、“殺了現(xiàn)到嘴,賣了現(xiàn)鈔票;人民公社記筆賬,千年不還,萬年不賴,再也拿不到”。從這些順口溜不難看出當時農民對人民公社“一大二公”、“一平二調”為特征的“共產風”與平均主義的強烈反對情緒。
由于人民公社取消了高級合作社時的“三包一獎”、評工記分和生產責任制,還形成了生產上的無政府狀態(tài),農具到處丟失,糧食嚴重浪費。對此,農民也有順口溜哭訴:“糧食寶中寶,為啥到處拋?野場幾百斤,路上更勿少。算算一畝田,起碼20斤??戳搜蹨I掉,為啥浪費掉?”
尤其是公社化后各地大辦集體食堂(又稱公共食堂),實行了吃飯不要錢的伙食供給制,更是為1959年到1961年這三年困難時期埋下了可怕的禍根。
(責任編輯:巫勇)
大辦人民公社的同時是大煉鋼鐵、大搞工具改革、“三獻”物資;各地打亂了核算單位,在物資由公社大集中,大搞試驗田、辦食堂、造居民點的同時,全面推行“組織軍事化、生產戰(zhàn)斗化、生活集體化”。同年10月,吳縣建立了民兵師,各公社建立民兵團、大隊建營,全縣共建立民兵營279個,連2271個,排5547個,班16670個,總人數(shù)277030人;震澤縣共建7個民兵團,62個民兵營,352個連,939個排,共計45124人,全面實行“全民皆兵”。在工農業(yè)生產方面也采取大兵團作戰(zhàn)方法,動輒萬人夜以繼日連續(xù)作戰(zhàn),造成了勞動力的浪費,為后來的強迫命令風、瞎指揮風、干部特殊化風等的盛行打下了基礎。
軍事化生產大搞大兵團作戰(zhàn),連片種植、搞豐產方豐產片等等,把大隊、小隊的勞力、肥料、農具、資金集中使用,出現(xiàn)了嚴重的資源浪費。據(jù)1961年初吳縣縣委對31個公社的統(tǒng)計,僅是抽調的勞力就有8476人,26.3萬個勞動日,盲目組織支援的人工都還不算在內,造成勞動力的極大浪費。比如連片種植,當時要求種雙季稻的大隊分點連片種植。到了下邊,就擴大到中稻、晚稻都要連片。有的地方甚至規(guī)定一個大隊一片中稻一片晚稻,在種秧時造成田待秧、秧等田的局面。大搞豐產片,在公路、鐵路兩旁搞“百里豐產片”,有些地方把勞動力、肥料都集中到公路兩旁,大搞橫豎對線,平整土地方格化。像陸墓公社豐產片為了搞方格化,集中了各大隊500個勞動力,蒔秧7天,不僅拖延了大面積蒔秧的季節(jié),也造成了嚴重浪費。當時收割規(guī)定要以大隊為單位搞兵團作戰(zhàn),要“脫一隊清一隊,不準全面開花”,有的小隊麥子發(fā)熱了也不準動,造成大批糧食的發(fā)熱霉爛。
公社化的“共產風”很快演變?yōu)橐环N浮夸風、命令風,造成弄虛作假、不敢講真話的普遍現(xiàn)象。例如渭塘公社為假裝開夜工,一夜白白燒掉幾萬斤稻草;有的公社把礱糠裝入囤子中,做成假糧囤,虛報糧食庫存騙取紅旗(被表揚)。反之,一旦落后,就要被插白旗(被批判)。對此,有農民憤怒地編成順口溜抨擊道:“插白旗,吃白米;插紅旗,吃個屁。都像這樣搞,粥湯也喝勿起。”
各經(jīng)濟條件貧富不一的合作社合并成人民公社后,社員入社時的自留地、家畜、果樹等財產收歸公社所有,縣、公社無償調用生產隊的土地、物資、勞動力,甚至調用社員的房屋、家具等,造成了農民的恐慌和不滿,特別是一些比較富裕的農民抵觸情緒更大。于是,出現(xiàn)了亂宰家畜、拆房賣料、爭提存款、搶購物資等現(xiàn)象。有的地方甚至連二三十斤重的小豬也殺了,還出現(xiàn)了出賣家具等情況。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弊端,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為充分體現(xiàn)人民公社的優(yōu)越性,吳縣、震澤縣盲目大辦食堂:1958年9月25日,震澤縣越溪公社星火耕作區(qū)試辦第一個集體食堂;同年10月,吳縣一個月內已建成集體食堂5251所,就餐人數(shù)達656705人;震澤縣辦起集體食堂626所。在“放開肚皮吃飽飯,鼓足干勁搞生產”的口號下,95%以上的農民在集體食堂就餐。
于是,一批批怨天恨地的在當時視為反動的順口溜,悄悄地在農民的心底里形成并流傳開了:“人民公社好是好,日夜做了開通宵;牛盤折價勿付錢,實物投資也勿還”、“多勞多得,少勞多得,不勞也得”、“吃飯不要錢,懶漢多一點”、“上晚工、歇早工,當中橫里磨洋工”、“吃飯不要錢,就是無工鈿,剃頭沐浴沒有零用錢”、“殺了現(xiàn)到嘴,賣了現(xiàn)鈔票;人民公社記筆賬,千年不還,萬年不賴,再也拿不到”。從這些順口溜不難看出當時農民對人民公社“一大二公”、“一平二調”為特征的“共產風”與平均主義的強烈反對情緒。
由于人民公社取消了高級合作社時的“三包一獎”、評工記分和生產責任制,還形成了生產上的無政府狀態(tài),農具到處丟失,糧食嚴重浪費。對此,農民也有順口溜哭訴:“糧食寶中寶,為啥到處拋?野場幾百斤,路上更勿少。算算一畝田,起碼20斤??戳搜蹨I掉,為啥浪費掉?”
尤其是公社化后各地大辦集體食堂(又稱公共食堂),實行了吃飯不要錢的伙食供給制,更是為1959年到1961年這三年困難時期埋下了可怕的禍根。
(責任編輯:巫勇)
大辦人民公社的同時是大煉鋼鐵、大搞工具改革、“三獻”物資;各地打亂了核算單位,在物資由公社大集中,大搞試驗田、辦食堂、造居民點的同時,全面推行“組織軍事化、生產戰(zhàn)斗化、生活集體化”。同年10月,吳縣建立了民兵師,各公社建立民兵團、大隊建營,全縣共建立民兵營279個,連2271個,排5547個,班16670個,總人數(shù)277030人;震澤縣共建7個民兵團,62個民兵營,352個連,939個排,共計45124人,全面實行“全民皆兵”。在工農業(yè)生產方面也采取大兵團作戰(zhàn)方法,動輒萬人夜以繼日連續(xù)作戰(zhàn),造成了勞動力的浪費,為后來的強迫命令風、瞎指揮風、干部特殊化風等的盛行打下了基礎。
軍事化生產大搞大兵團作戰(zhàn),連片種植、搞豐產方豐產片等等,把大隊、小隊的勞力、肥料、農具、資金集中使用,出現(xiàn)了嚴重的資源浪費。據(jù)1961年初吳縣縣委對31個公社的統(tǒng)計,僅是抽調的勞力就有8476人,26.3萬個勞動日,盲目組織支援的人工都還不算在內,造成勞動力的極大浪費。比如連片種植,當時要求種雙季稻的大隊分點連片種植。到了下邊,就擴大到中稻、晚稻都要連片。有的地方甚至規(guī)定一個大隊一片中稻一片晚稻,在種秧時造成田待秧、秧等田的局面。大搞豐產片,在公路、鐵路兩旁搞“百里豐產片”,有些地方把勞動力、肥料都集中到公路兩旁,大搞橫豎對線,平整土地方格化。像陸墓公社豐產片為了搞方格化,集中了各大隊500個勞動力,蒔秧7天,不僅拖延了大面積蒔秧的季節(jié),也造成了嚴重浪費。當時收割規(guī)定要以大隊為單位搞兵團作戰(zhàn),要“脫一隊清一隊,不準全面開花”,有的小隊麥子發(fā)熱了也不準動,造成大批糧食的發(fā)熱霉爛。
公社化的“共產風”很快演變?yōu)橐环N浮夸風、命令風,造成弄虛作假、不敢講真話的普遍現(xiàn)象。例如渭塘公社為假裝開夜工,一夜白白燒掉幾萬斤稻草;有的公社把礱糠裝入囤子中,做成假糧囤,虛報糧食庫存騙取紅旗(被表揚)。反之,一旦落后,就要被插白旗(被批判)。對此,有農民憤怒地編成順口溜抨擊道:“插白旗,吃白米;插紅旗,吃個屁。都像這樣搞,粥湯也喝勿起。”
各經(jīng)濟條件貧富不一的合作社合并成人民公社后,社員入社時的自留地、家畜、果樹等財產收歸公社所有,縣、公社無償調用生產隊的土地、物資、勞動力,甚至調用社員的房屋、家具等,造成了農民的恐慌和不滿,特別是一些比較富裕的農民抵觸情緒更大。于是,出現(xiàn)了亂宰家畜、拆房賣料、爭提存款、搶購物資等現(xiàn)象。有的地方甚至連二三十斤重的小豬也殺了,還出現(xiàn)了出賣家具等情況。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弊端,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為充分體現(xiàn)人民公社的優(yōu)越性,吳縣、震澤縣盲目大辦食堂:1958年9月25日,震澤縣越溪公社星火耕作區(qū)試辦第一個集體食堂;同年10月,吳縣一個月內已建成集體食堂5251所,就餐人數(shù)達656705人;震澤縣辦起集體食堂626所。在“放開肚皮吃飽飯,鼓足干勁搞生產”的口號下,95%以上的農民在集體食堂就餐。
于是,一批批怨天恨地的在當時視為反動的順口溜,悄悄地在農民的心底里形成并流傳開了:“人民公社好是好,日夜做了開通宵;牛盤折價勿付錢,實物投資也勿還”、“多勞多得,少勞多得,不勞也得”、“吃飯不要錢,懶漢多一點”、“上晚工、歇早工,當中橫里磨洋工”、“吃飯不要錢,就是無工鈿,剃頭沐浴沒有零用錢”、“殺了現(xiàn)到嘴,賣了現(xiàn)鈔票;人民公社記筆賬,千年不還,萬年不賴,再也拿不到”。從這些順口溜不難看出當時農民對人民公社“一大二公”、“一平二調”為特征的“共產風”與平均主義的強烈反對情緒。
由于人民公社取消了高級合作社時的“三包一獎”、評工記分和生產責任制,還形成了生產上的無政府狀態(tài),農具到處丟失,糧食嚴重浪費。對此,農民也有順口溜哭訴:“糧食寶中寶,為啥到處拋?野場幾百斤,路上更勿少。算算一畝田,起碼20斤??戳搜蹨I掉,為啥浪費掉?”
尤其是公社化后各地大辦集體食堂(又稱公共食堂),實行了吃飯不要錢的伙食供給制,更是為1959年到1961年這三年困難時期埋下了可怕的禍根。
(責任編輯:巫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