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我國近現(xiàn)代史上有位“奇人”吳承仕,他以五十六個春秋,演繹著“前清狀元——章門弟子——共產(chǎn)黨員——革命烈士”的人生傳奇。
吳承仕(1884—1939),字檢齋,又作齋,號展成,又號濟安,世稱“檢齋先生”,生于清光緒十年農(nóng)歷二月二十三日,安徽歙縣昌溪鎮(zhèn)人。
吳承仕生于一個富有國學傳統(tǒng)的晚清士大夫家庭。吳承仕的曾祖父吳道隆,字既堂,國學生出身,曾受誥贈朝議大夫(從四品)。祖父吳景桓,字渭來,號泳之,亦國學生出身,曾任布政司理問(全稱“承宣布政使司”,又叫“藩司衙門”,官位三品)。父親吳恩綬(1867—1937),原名紹綬,字印庭,號蔭亭,邑廩生(由府、州、縣按時發(fā)給銀子和補助生活的生員),長期擔任京師歙縣會館館長。他的同族堂叔伯中多有治學從政士人,例如他的伯父吳治純,曾任浙江省溫州瑞安縣典史(知縣下掌管緝捕﹑監(jiān)獄的屬官)。
吳承仕母親汪氏,亦出身書香之家,懂啟蒙教育。道光十五年(1889),吳承仕才五歲,汪氏就將其送入倉山源私塾。該私塾啟蒙老師張建勛、汪沛仁先生均為當?shù)赜袑W識的秀才。在他們的循循善誘之下,吳承仕學習了四書五經(jīng)、文字音韻、典章文物,為他的國學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前清狀元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僅18歲的吳承仕和他的父親吳紹綬一起參加科考,父子同時考中秀才。
光緒二十八年(1902),吳承仕前往南京參加鄉(xiāng)試,考中舉人。時年19歲。
光緒三十年(1904),清政府宣布廢止科舉制度。但在科舉取士根深蒂固的古老中國,士大夫和讀書人都難以接受立即廢除“春闈”或“秋闈”,強烈要求開考,清政府不得不作“變通處理”。
光緒三十三年(1907)四月,吳承仕赴北京保和殿參加“舉貢會考”,即舉人與進士一道參加朝考,俗稱“殿試”。吳承仕被取為一等第一名,點為“大理院主事”,時稱“朝元”,即狀元,時年24歲。從目前可考的資料來看,他是清科舉史上最年輕的狀元。他的家鄉(xiāng)歙縣一直都稱吳承仕為“狀元”。《新文學史料》(季刊)2012年第1期刊出李征宙文章《吳承仕:集狀元和黨員為一體的傳奇人物》與編輯部在封二刊出吳承仕的照片與手跡一頁,也都稱吳承仕是“狀元”。
所謂“大理院主事”,是清代朝廷中掌管典籍簿冊的行政官。這一職位,為吳承仕研究歷史典章制度提供了極好的條件。
章門弟子
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結束了統(tǒng)治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吳承仕對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勝利曾抱有很大的希望。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不久,他便出任司法部僉事,想在新政府中成就一番事業(yè)。但眼看從1912年至1918年間民國總統(tǒng)自孫中山之后,繼而是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猶如走馬燈,換個不停。這現(xiàn)實,讓吳承仕在任內的工作也只是應付而已。他把精力移到學術領域,每日上午十時到司法部“畫卯”,下午五時便徑自歸家,鉆進書房,潛心研究歷代典章制度與三禮(《儀禮》《周禮》《禮記》)名物,并開始把注意力投向當時著名的大學者和革命家章太炎先生。
章太炎(1869—1936),浙江余杭人。他所著《新方言》、《國故論衡》、《文始》、《小學問答》,以嚴謹?shù)牧⒄?、古樸雋永的文筆,上探語源,下明流變,新見紛呈,頗多創(chuàng)獲。他早年曾因參加維新運動被通緝,流亡日本。1903年因發(fā)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和替鄒容《革命軍》作序,被捕入獄。出獄后與蔡元培等發(fā)起成立光復會。1906年參加同盟會。1911年上海光復后回國,主編《大共和日報》,并任孫中山總統(tǒng)府樞密顧問。1913年宋教仁被刺殺后參加討袁。1914年1月7日,章太炎不飾穿戴,手持羽扇,故意將袁世凱親自授予的大勛章掛在扇柄作扇墜,大搖大擺,徑入新華門,裝瘋弄狂,大鬧總統(tǒng)府,厲言斥罵袁賊,被袁世凱囚禁于軍事教練處,不久轉往龍泉寺幽禁,7月遷入東城錢糧胡同軟禁。
吳承仕對章太炎這種不畏奸佞、獨入虎穴、敢于斗爭的精神,異常欽佩。他以司法官的身份,親自到章太炎被監(jiān)禁處問候。正是從這時,他倆開始建立師生之誼。
據(jù)吳承仕次子(我二舅)吳鴻邁(1912—1987)在《章太炎吳承仕師生二三事》一文中回憶:“章先生在囹圄生活中,弟子吳承仕經(jīng)常給他送食去。老師也經(jīng)常給弟子講授解答一些學術上的疑難問題。學生每次接受老師的口授后,回家去必仔細整理一番。等到洪憲帝垮臺了,章太炎先生出獄了,一卷精煉卓絕的《菿漢微言》緊跟著就出版問世了。”《菿漢微言》記載了章氏關于印度哲學、中國先秦諸子、宋明理學思想以及文字音韻的論述,還記述了章氏學術思想的變遷發(fā)展。吳承仕在卷首自記云:“此中所述余杭章先生口義百六十七首,起自乙卯,訖于丙辰之初。”書末有章氏題記,云:“是冊作于狀憤之中,口授弟子司法僉事吳承仕,令其筆述,雖多言玄理,亦有諷時之言,身在幽囚,不可直遂,以為覽者自能望之也。”在章太炎《自定年譜》中亦記述此事:“歙吳承仕檢齋時為司法部僉事,好說內典,前來就余學,每發(fā)一義,檢齋錄為《菿漢微言》,時袁氏帝制萌芽已二歲矣?!?/p>
吳承仕不以章太炎為“犯人”為嫌,于幽囚之室求師問學,表現(xiàn)了他好學篤實的志向和不畏權勢的高尚品格。從此,章吳師生情誼得到忠誠而長久的發(fā)展。
1917年3月,章太炎以“聯(lián)合同洲情誼,昌明古代哲學為宗旨”,在上海發(fā)起“亞洲古學會”。4月,吳承仕先后收到章太炎寄自上海的三封復信,其中云:“仆近欲起學會,大致仍主王學,而比王學更進步,此非無所見而云然,蓋規(guī)矩在我矣。”所謂“王學”即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王守仁的哲學思想。吳承仕在章太炎啟發(fā)誘導之下,撰成《王學雜論》,深刻地分析研究了先秦諸子迄至宋明諸儒的哲學思想發(fā)展及其自相矛盾之處,用西方實證哲學及佛學思想相比較的方法,闡述王守仁理學思想的歷史淵源及其主要特征。其研究成果,深為章太炎所首肯。
1918年,吳承仕寄書章太炎,請求書寫條幅。章太炎手書老子《道德經(jīng)》第四十八章中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以贈,并在復函中說:“屬書舊語,即以‘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相授,當知吾意也?!边@一條幅,一直掛在吳承仕居室中,成為他治學的座右銘。
1923年,吳承仕撰訓釋古音文字音義互證的訓詁專著《經(jīng)籍舊音辨證》。該書將漢至唐近百家音切分別輯錄整理出來,由錢玄同題簽,1924年出版。章太炎為之作序。稱“其審音考事皆甚精,視寧人之疏、稚存之鈍,相去不可以度量校矣”(此中“寧人”、“稚存”,系清代著名學者顧炎武與洪亮吉之字)。章太炎還稱道《經(jīng)籍舊音辨證》說:“足下于舊音用功完密,所發(fā)正五百余事,洵為精善。”這表明章太炎對吳承仕學術成就極為贊賞。章太炎還評吳承仕的《三禮名物》,云:“足下能明三禮名物,最為核實?!?/p>
自1924年起,吳承仕離開任職已十三四年之久的司法部,專心于講學執(zhí)教。先后出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國學研究所所長、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授、東北大學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國文系系主任及教授、中國大學國學系系主任。
自1924年起,吳承仕相繼出版或發(fā)表的論著(著作、大學講義、論文)有六十余種。最著名的有《經(jīng)學通論》、《經(jīng)典釋文序錄疏證》、《周易概要四十七篇》(已刊臺灣《續(xù)修四庫全書提要》)、《尚書集釋》、《三禮名物略例》、《小學要略》、《六書條例》、《說文韻表》、《淮南舊注校理》、《論衡校釋》、《初學因明處》、《檢齋讀書提要》、《國故概要》等。
章太炎得意弟子歷有“南黃(黃侃)北吳(吳承仕)”、“三大弟子”(吳承仕、黃侃、錢玄同)、“四大弟子(黃侃、吳承仕、汪東、錢玄同)”、“章門五王”(黃侃、吳承仕、汪東、朱希祖、錢玄同)之說。但不管哪一種說法,都有吳承仕。
共產(chǎn)黨員
吳承仕接受馬克思主義,始于上世紀30年代初期。
1930年秋,吳承仕的同事、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因共產(chǎn)黨員嫌疑被國民黨逮捕,后經(jīng)共產(chǎn)黨多方營救才得以獲釋。吳承仕懷著敬佩的心情去看望他,并從范文瀾處借得《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后又借來《共產(chǎn)黨宣言》。吳承仕讀后對他說:“這本書講得很有道理,難怪你要去參加共產(chǎn)黨?!倍螅衷谶M步學生齊燕銘、張致祥等人的幫助下,閱讀了大量的馬克思主義著作,如《資本論》、《反杜林論》、《辯證唯物主義教程》等。由此,吳承仕的思想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他由一個純學術的經(jīng)學家逐步成為我國第一位用馬克思主義觀點作為指導從事經(jīng)學研究的學者。他以“六經(jīng)皆史”的新觀點治學,以20世紀30年代作為標志,分成了前后兩個階段。
1931年日本侵略軍悍然制造“九一八”事變,迅速占領我國東北三省。時吳承仕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聯(lián)席會議主席,即舉行全體會議,同袁同禮、高步瀛等數(shù)十位教授聯(lián)名通電南京政府,要求抗日救國。
1932年北師大國文系學生王志之以“含沙”筆名寫完揭露國民黨九師鎮(zhèn)壓學生罪行的中篇小說《風平浪靜》無法出版,吳承仕知道以后,出資幫助他出版;1934年冬,中國大學國學系學生余修,聯(lián)絡本系進步同學,成立“大風詩社”,創(chuàng)辦抗日詩刊《大風》,詩刊編好后,印刷、發(fā)行遇到了困難。吳承仕知道這一情況后慷慨解囊,擔負起《大風》詩刊的印刷經(jīng)費,還幫助審稿與發(fā)行。
1934年至1936年,吳承仕創(chuàng)辦《文史》、《盍旦》、《時代文化》三種刊物,對國民黨“攘外必先安內”的言論進行揭露和抨擊。魯迅以“唐俟”筆名寫的雜文《儒術》發(fā)表在《文史》第三期。當年北方左聯(lián)常委兼書記孫席珍(1906—1984),在《文史》上發(fā)表著名小說《沒落》,1934年冬被國民黨特務逮捕,被關了兩個多月,終因未暴露他的共產(chǎn)黨員身份得以取保釋放。取保人就是吳承仕,但《文史》則被勒令??eX玄同稱“《文史》是一個赤色刊物”。
1935年10月吳承仕創(chuàng)辦以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激進刊物《盍旦》。當史立德等學生向吳承仕請教,問他為什么叫“盍旦”,吳承仕說:“這是一種鳥,夜鳴,叫的聲音似‘盍旦!盍旦!盼望天亮的意思。”寓意深刻,切中時弊。但也只出了五期就被迫???。
吳承仕不為當局的淫威所屈服,繼續(xù)戰(zhàn)斗,他又和張友漁、黃松齡、齊燕銘、管彤、楊秀峰、徐冰等人創(chuàng)辦《時代周刊》。這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以宣傳黨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為主”的一個刊物。從1936年8月到1937年1月共出版了五期。吳承仕撰寫了許多時評,給戰(zhàn)斗在愛國第一線的青年們以鼓舞,例如在《國歌改造運動》一文中,從講國語區(qū)分四聲說起,以辛辣筆觸諷刺國民黨國歌是“無聊的國歌,倒字的野調,唱的是‘三民主義,誤蕩搜宗,‘萬口一聲,一齊吐倒字,無一時一處不表現(xiàn)在它的低能,低到大鼓書蹦蹦戲以下百千倍”。
1935年“一二·九”運動以后,北平當局加緊迫害進步學生。北師大教授楊立奎與當局一起操縱指揮“師大抗敵反共救國會”、“新學聯(lián)”,以取消學籍、開除學生領袖等種種手段打擊和破壞學生愛國運動,使許多愛國青年失學。吳承仕在報紙上連續(xù)發(fā)表文章,揭露楊立奎的丑行。為了營救被開除和受迫害的學生,吳承仕在1936年暑假,利用他在中國大學擔任國學系系主任的機會,親自為國文試卷出作文題《無敵國外患國恒亡》,他還在評分時特別留意具有進步思想傾向的學生。曾被清華大學開除的進步學生黃誠,就是在吳承仕主持閱卷時以“特別錄取生”資格錄取的。黃誠后來成為我黨骨干,皖南事變時犧牲。許多進步青年,如孫楷第、王重民、臧愷之、王志之、張致祥、王西彥等均被錄取,后來都成為黨的優(yōu)秀干部或知名學者。
1936年,經(jīng)北平地下黨的批準,吳承仕光榮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他與陳伯達、齊燕銘、張致祥、孫席珍、曹靖華編成一個特別黨小組。黨組長是張致祥(又:據(jù)孫席珍回憶:黨組長是陳伯達。據(jù)葉永烈《陳伯達傳》:黨組長是孫席珍)。至此,吳承仕由一個清末狀元、經(jīng)學大師而成為一名無產(chǎn)階級戰(zhàn)士。
革命烈士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不久北平淪陷。日軍、漢奸到處搜捕愛國抗日人士,吳承仕也被列為緝拿對象。在萬分危急的情況下,北平地下黨組織讓吳承仕化名“汪少白”,避居在天津英租界。
日軍占領北平以后,為了籠絡人心,曾企圖動員吳承仕出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1938年初,派人到天津見吳。吳承仕恥于與侵略者、漢奸為伍,斷然拒絕敵人的拉攏收買。
中共中央一直關懷著這位學者,毛澤東曾經(jīng)派人輾轉至天津,擬接他赴延安。因當時天津發(fā)大水,街上水深可以行船,院內積水至腰,接頭人員被堵在天津城外而未能成行。
1939年吳承仕生活陷入困頓,他在給女兒信中說:“飲食起居不過一丈之地,百物上漲一倍有余,白菜毛余一斤,十分困難,挪借度日……”他在給友人的信中也曾說:“只身亡命,困苦萬端?!奔词乖谶@樣困難的處境下,吳承仕還是關心著祖國的命運,繼續(xù)為抗日救國吶喊。
是年秋,吳承仕染上傷寒,且又并發(fā)支氣管炎老病。天津無法治療,中共地下黨組織設法將他潛送到北平協(xié)和醫(yī)院就醫(yī),竟被一名為日軍所收買的醫(yī)生強行灌腸至腸穿孔、暴血,于1939年9月21日不幸與世長辭,終年56歲。
當噩耗傳到延安后,1940年4月16日,延安各界為吳承仕舉行隆重的追悼大會。毛澤東的挽幛為“老成凋謝”。周恩來的挽聯(lián)為“孤懸敵區(qū),舍身成仁,不愧青年訓導;重整國學,努力啟蒙,足資后學楷?!?。
延安憲政促進會會長吳玉章的挽聯(lián)為:“愛祖國山河,愛民族文化,尤愛馬列主義真理,學貫中西,善識優(yōu)于蒼水;受軍閥壓迫,受同事排擠,終受敵寇毒刃摧殘,氣吞倭虜,壯烈比諸文山?!毖影病缎轮腥A報》的挽聯(lián)為:“鼓吹革命,顛覆滿清,主張保障民權,力爭思想自由,倡團結,御外侮,至死精神不懈;憂患國事,反對黑暗勢力,領導學生運動,不屈服,寧犧牲,堪為后世楷模?!边@些挽聯(lián)都對吳承仕的一生作出了高度評價。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召開的中共“七大”,將吳承仕列入烈士名單。
(責任編輯:武學滬)
1918年,吳承仕寄書章太炎,請求書寫條幅。章太炎手書老子《道德經(jīng)》第四十八章中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以贈,并在復函中說:“屬書舊語,即以‘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相授,當知吾意也?!边@一條幅,一直掛在吳承仕居室中,成為他治學的座右銘。
1923年,吳承仕撰訓釋古音文字音義互證的訓詁專著《經(jīng)籍舊音辨證》。該書將漢至唐近百家音切分別輯錄整理出來,由錢玄同題簽,1924年出版。章太炎為之作序。稱“其審音考事皆甚精,視寧人之疏、稚存之鈍,相去不可以度量校矣”(此中“寧人”、“稚存”,系清代著名學者顧炎武與洪亮吉之字)。章太炎還稱道《經(jīng)籍舊音辨證》說:“足下于舊音用功完密,所發(fā)正五百余事,洵為精善?!边@表明章太炎對吳承仕學術成就極為贊賞。章太炎還評吳承仕的《三禮名物》,云:“足下能明三禮名物,最為核實?!?/p>
自1924年起,吳承仕離開任職已十三四年之久的司法部,專心于講學執(zhí)教。先后出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國學研究所所長、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授、東北大學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國文系系主任及教授、中國大學國學系系主任。
自1924年起,吳承仕相繼出版或發(fā)表的論著(著作、大學講義、論文)有六十余種。最著名的有《經(jīng)學通論》、《經(jīng)典釋文序錄疏證》、《周易概要四十七篇》(已刊臺灣《續(xù)修四庫全書提要》)、《尚書集釋》、《三禮名物略例》、《小學要略》、《六書條例》、《說文韻表》、《淮南舊注校理》、《論衡校釋》、《初學因明處》、《檢齋讀書提要》、《國故概要》等。
章太炎得意弟子歷有“南黃(黃侃)北吳(吳承仕)”、“三大弟子”(吳承仕、黃侃、錢玄同)、“四大弟子(黃侃、吳承仕、汪東、錢玄同)”、“章門五王”(黃侃、吳承仕、汪東、朱希祖、錢玄同)之說。但不管哪一種說法,都有吳承仕。
共產(chǎn)黨員
吳承仕接受馬克思主義,始于上世紀30年代初期。
1930年秋,吳承仕的同事、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因共產(chǎn)黨員嫌疑被國民黨逮捕,后經(jīng)共產(chǎn)黨多方營救才得以獲釋。吳承仕懷著敬佩的心情去看望他,并從范文瀾處借得《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后又借來《共產(chǎn)黨宣言》。吳承仕讀后對他說:“這本書講得很有道理,難怪你要去參加共產(chǎn)黨?!倍螅衷谶M步學生齊燕銘、張致祥等人的幫助下,閱讀了大量的馬克思主義著作,如《資本論》、《反杜林論》、《辯證唯物主義教程》等。由此,吳承仕的思想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他由一個純學術的經(jīng)學家逐步成為我國第一位用馬克思主義觀點作為指導從事經(jīng)學研究的學者。他以“六經(jīng)皆史”的新觀點治學,以20世紀30年代作為標志,分成了前后兩個階段。
1931年日本侵略軍悍然制造“九一八”事變,迅速占領我國東北三省。時吳承仕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聯(lián)席會議主席,即舉行全體會議,同袁同禮、高步瀛等數(shù)十位教授聯(lián)名通電南京政府,要求抗日救國。
1932年北師大國文系學生王志之以“含沙”筆名寫完揭露國民黨九師鎮(zhèn)壓學生罪行的中篇小說《風平浪靜》無法出版,吳承仕知道以后,出資幫助他出版;1934年冬,中國大學國學系學生余修,聯(lián)絡本系進步同學,成立“大風詩社”,創(chuàng)辦抗日詩刊《大風》,詩刊編好后,印刷、發(fā)行遇到了困難。吳承仕知道這一情況后慷慨解囊,擔負起《大風》詩刊的印刷經(jīng)費,還幫助審稿與發(fā)行。
1934年至1936年,吳承仕創(chuàng)辦《文史》、《盍旦》、《時代文化》三種刊物,對國民黨“攘外必先安內”的言論進行揭露和抨擊。魯迅以“唐俟”筆名寫的雜文《儒術》發(fā)表在《文史》第三期。當年北方左聯(lián)常委兼書記孫席珍(1906—1984),在《文史》上發(fā)表著名小說《沒落》,1934年冬被國民黨特務逮捕,被關了兩個多月,終因未暴露他的共產(chǎn)黨員身份得以取保釋放。取保人就是吳承仕,但《文史》則被勒令停刊。錢玄同稱“《文史》是一個赤色刊物”。
1935年10月吳承仕創(chuàng)辦以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激進刊物《盍旦》。當史立德等學生向吳承仕請教,問他為什么叫“盍旦”,吳承仕說:“這是一種鳥,夜鳴,叫的聲音似‘盍旦!盍旦!盼望天亮的意思?!痹⒁馍羁蹋兄袝r弊。但也只出了五期就被迫???。
吳承仕不為當局的淫威所屈服,繼續(xù)戰(zhàn)斗,他又和張友漁、黃松齡、齊燕銘、管彤、楊秀峰、徐冰等人創(chuàng)辦《時代周刊》。這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以宣傳黨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為主”的一個刊物。從1936年8月到1937年1月共出版了五期。吳承仕撰寫了許多時評,給戰(zhàn)斗在愛國第一線的青年們以鼓舞,例如在《國歌改造運動》一文中,從講國語區(qū)分四聲說起,以辛辣筆觸諷刺國民黨國歌是“無聊的國歌,倒字的野調,唱的是‘三民主義,誤蕩搜宗,‘萬口一聲,一齊吐倒字,無一時一處不表現(xiàn)在它的低能,低到大鼓書蹦蹦戲以下百千倍”。
1935年“一二·九”運動以后,北平當局加緊迫害進步學生。北師大教授楊立奎與當局一起操縱指揮“師大抗敵反共救國會”、“新學聯(lián)”,以取消學籍、開除學生領袖等種種手段打擊和破壞學生愛國運動,使許多愛國青年失學。吳承仕在報紙上連續(xù)發(fā)表文章,揭露楊立奎的丑行。為了營救被開除和受迫害的學生,吳承仕在1936年暑假,利用他在中國大學擔任國學系系主任的機會,親自為國文試卷出作文題《無敵國外患國恒亡》,他還在評分時特別留意具有進步思想傾向的學生。曾被清華大學開除的進步學生黃誠,就是在吳承仕主持閱卷時以“特別錄取生”資格錄取的。黃誠后來成為我黨骨干,皖南事變時犧牲。許多進步青年,如孫楷第、王重民、臧愷之、王志之、張致祥、王西彥等均被錄取,后來都成為黨的優(yōu)秀干部或知名學者。
1936年,經(jīng)北平地下黨的批準,吳承仕光榮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他與陳伯達、齊燕銘、張致祥、孫席珍、曹靖華編成一個特別黨小組。黨組長是張致祥(又:據(jù)孫席珍回憶:黨組長是陳伯達。據(jù)葉永烈《陳伯達傳》:黨組長是孫席珍)。至此,吳承仕由一個清末狀元、經(jīng)學大師而成為一名無產(chǎn)階級戰(zhàn)士。
革命烈士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不久北平淪陷。日軍、漢奸到處搜捕愛國抗日人士,吳承仕也被列為緝拿對象。在萬分危急的情況下,北平地下黨組織讓吳承仕化名“汪少白”,避居在天津英租界。
日軍占領北平以后,為了籠絡人心,曾企圖動員吳承仕出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1938年初,派人到天津見吳。吳承仕恥于與侵略者、漢奸為伍,斷然拒絕敵人的拉攏收買。
中共中央一直關懷著這位學者,毛澤東曾經(jīng)派人輾轉至天津,擬接他赴延安。因當時天津發(fā)大水,街上水深可以行船,院內積水至腰,接頭人員被堵在天津城外而未能成行。
1939年吳承仕生活陷入困頓,他在給女兒信中說:“飲食起居不過一丈之地,百物上漲一倍有余,白菜毛余一斤,十分困難,挪借度日……”他在給友人的信中也曾說:“只身亡命,困苦萬端?!奔词乖谶@樣困難的處境下,吳承仕還是關心著祖國的命運,繼續(xù)為抗日救國吶喊。
是年秋,吳承仕染上傷寒,且又并發(fā)支氣管炎老病。天津無法治療,中共地下黨組織設法將他潛送到北平協(xié)和醫(yī)院就醫(yī),竟被一名為日軍所收買的醫(yī)生強行灌腸至腸穿孔、暴血,于1939年9月21日不幸與世長辭,終年56歲。
當噩耗傳到延安后,1940年4月16日,延安各界為吳承仕舉行隆重的追悼大會。毛澤東的挽幛為“老成凋謝”。周恩來的挽聯(lián)為“孤懸敵區(qū),舍身成仁,不愧青年訓導;重整國學,努力啟蒙,足資后學楷?!?。
延安憲政促進會會長吳玉章的挽聯(lián)為:“愛祖國山河,愛民族文化,尤愛馬列主義真理,學貫中西,善識優(yōu)于蒼水;受軍閥壓迫,受同事排擠,終受敵寇毒刃摧殘,氣吞倭虜,壯烈比諸文山?!毖影病缎轮腥A報》的挽聯(lián)為:“鼓吹革命,顛覆滿清,主張保障民權,力爭思想自由,倡團結,御外侮,至死精神不懈;憂患國事,反對黑暗勢力,領導學生運動,不屈服,寧犧牲,堪為后世楷模?!边@些挽聯(lián)都對吳承仕的一生作出了高度評價。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召開的中共“七大”,將吳承仕列入烈士名單。
(責任編輯:武學滬)
1918年,吳承仕寄書章太炎,請求書寫條幅。章太炎手書老子《道德經(jīng)》第四十八章中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以贈,并在復函中說:“屬書舊語,即以‘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相授,當知吾意也?!边@一條幅,一直掛在吳承仕居室中,成為他治學的座右銘。
1923年,吳承仕撰訓釋古音文字音義互證的訓詁專著《經(jīng)籍舊音辨證》。該書將漢至唐近百家音切分別輯錄整理出來,由錢玄同題簽,1924年出版。章太炎為之作序。稱“其審音考事皆甚精,視寧人之疏、稚存之鈍,相去不可以度量校矣”(此中“寧人”、“稚存”,系清代著名學者顧炎武與洪亮吉之字)。章太炎還稱道《經(jīng)籍舊音辨證》說:“足下于舊音用功完密,所發(fā)正五百余事,洵為精善?!边@表明章太炎對吳承仕學術成就極為贊賞。章太炎還評吳承仕的《三禮名物》,云:“足下能明三禮名物,最為核實。”
自1924年起,吳承仕離開任職已十三四年之久的司法部,專心于講學執(zhí)教。先后出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國學研究所所長、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授、東北大學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國文系系主任及教授、中國大學國學系系主任。
自1924年起,吳承仕相繼出版或發(fā)表的論著(著作、大學講義、論文)有六十余種。最著名的有《經(jīng)學通論》、《經(jīng)典釋文序錄疏證》、《周易概要四十七篇》(已刊臺灣《續(xù)修四庫全書提要》)、《尚書集釋》、《三禮名物略例》、《小學要略》、《六書條例》、《說文韻表》、《淮南舊注校理》、《論衡校釋》、《初學因明處》、《檢齋讀書提要》、《國故概要》等。
章太炎得意弟子歷有“南黃(黃侃)北吳(吳承仕)”、“三大弟子”(吳承仕、黃侃、錢玄同)、“四大弟子(黃侃、吳承仕、汪東、錢玄同)”、“章門五王”(黃侃、吳承仕、汪東、朱希祖、錢玄同)之說。但不管哪一種說法,都有吳承仕。
共產(chǎn)黨員
吳承仕接受馬克思主義,始于上世紀30年代初期。
1930年秋,吳承仕的同事、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因共產(chǎn)黨員嫌疑被國民黨逮捕,后經(jīng)共產(chǎn)黨多方營救才得以獲釋。吳承仕懷著敬佩的心情去看望他,并從范文瀾處借得《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后又借來《共產(chǎn)黨宣言》。吳承仕讀后對他說:“這本書講得很有道理,難怪你要去參加共產(chǎn)黨?!倍?,他又在進步學生齊燕銘、張致祥等人的幫助下,閱讀了大量的馬克思主義著作,如《資本論》、《反杜林論》、《辯證唯物主義教程》等。由此,吳承仕的思想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他由一個純學術的經(jīng)學家逐步成為我國第一位用馬克思主義觀點作為指導從事經(jīng)學研究的學者。他以“六經(jīng)皆史”的新觀點治學,以20世紀30年代作為標志,分成了前后兩個階段。
1931年日本侵略軍悍然制造“九一八”事變,迅速占領我國東北三省。時吳承仕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聯(lián)席會議主席,即舉行全體會議,同袁同禮、高步瀛等數(shù)十位教授聯(lián)名通電南京政府,要求抗日救國。
1932年北師大國文系學生王志之以“含沙”筆名寫完揭露國民黨九師鎮(zhèn)壓學生罪行的中篇小說《風平浪靜》無法出版,吳承仕知道以后,出資幫助他出版;1934年冬,中國大學國學系學生余修,聯(lián)絡本系進步同學,成立“大風詩社”,創(chuàng)辦抗日詩刊《大風》,詩刊編好后,印刷、發(fā)行遇到了困難。吳承仕知道這一情況后慷慨解囊,擔負起《大風》詩刊的印刷經(jīng)費,還幫助審稿與發(fā)行。
1934年至1936年,吳承仕創(chuàng)辦《文史》、《盍旦》、《時代文化》三種刊物,對國民黨“攘外必先安內”的言論進行揭露和抨擊。魯迅以“唐俟”筆名寫的雜文《儒術》發(fā)表在《文史》第三期。當年北方左聯(lián)常委兼書記孫席珍(1906—1984),在《文史》上發(fā)表著名小說《沒落》,1934年冬被國民黨特務逮捕,被關了兩個多月,終因未暴露他的共產(chǎn)黨員身份得以取保釋放。取保人就是吳承仕,但《文史》則被勒令???。錢玄同稱“《文史》是一個赤色刊物”。
1935年10月吳承仕創(chuàng)辦以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激進刊物《盍旦》。當史立德等學生向吳承仕請教,問他為什么叫“盍旦”,吳承仕說:“這是一種鳥,夜鳴,叫的聲音似‘盍旦!盍旦!盼望天亮的意思。”寓意深刻,切中時弊。但也只出了五期就被迫???。
吳承仕不為當局的淫威所屈服,繼續(xù)戰(zhàn)斗,他又和張友漁、黃松齡、齊燕銘、管彤、楊秀峰、徐冰等人創(chuàng)辦《時代周刊》。這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以宣傳黨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為主”的一個刊物。從1936年8月到1937年1月共出版了五期。吳承仕撰寫了許多時評,給戰(zhàn)斗在愛國第一線的青年們以鼓舞,例如在《國歌改造運動》一文中,從講國語區(qū)分四聲說起,以辛辣筆觸諷刺國民黨國歌是“無聊的國歌,倒字的野調,唱的是‘三民主義,誤蕩搜宗,‘萬口一聲,一齊吐倒字,無一時一處不表現(xiàn)在它的低能,低到大鼓書蹦蹦戲以下百千倍”。
1935年“一二·九”運動以后,北平當局加緊迫害進步學生。北師大教授楊立奎與當局一起操縱指揮“師大抗敵反共救國會”、“新學聯(lián)”,以取消學籍、開除學生領袖等種種手段打擊和破壞學生愛國運動,使許多愛國青年失學。吳承仕在報紙上連續(xù)發(fā)表文章,揭露楊立奎的丑行。為了營救被開除和受迫害的學生,吳承仕在1936年暑假,利用他在中國大學擔任國學系系主任的機會,親自為國文試卷出作文題《無敵國外患國恒亡》,他還在評分時特別留意具有進步思想傾向的學生。曾被清華大學開除的進步學生黃誠,就是在吳承仕主持閱卷時以“特別錄取生”資格錄取的。黃誠后來成為我黨骨干,皖南事變時犧牲。許多進步青年,如孫楷第、王重民、臧愷之、王志之、張致祥、王西彥等均被錄取,后來都成為黨的優(yōu)秀干部或知名學者。
1936年,經(jīng)北平地下黨的批準,吳承仕光榮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他與陳伯達、齊燕銘、張致祥、孫席珍、曹靖華編成一個特別黨小組。黨組長是張致祥(又:據(jù)孫席珍回憶:黨組長是陳伯達。據(jù)葉永烈《陳伯達傳》:黨組長是孫席珍)。至此,吳承仕由一個清末狀元、經(jīng)學大師而成為一名無產(chǎn)階級戰(zhàn)士。
革命烈士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不久北平淪陷。日軍、漢奸到處搜捕愛國抗日人士,吳承仕也被列為緝拿對象。在萬分危急的情況下,北平地下黨組織讓吳承仕化名“汪少白”,避居在天津英租界。
日軍占領北平以后,為了籠絡人心,曾企圖動員吳承仕出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1938年初,派人到天津見吳。吳承仕恥于與侵略者、漢奸為伍,斷然拒絕敵人的拉攏收買。
中共中央一直關懷著這位學者,毛澤東曾經(jīng)派人輾轉至天津,擬接他赴延安。因當時天津發(fā)大水,街上水深可以行船,院內積水至腰,接頭人員被堵在天津城外而未能成行。
1939年吳承仕生活陷入困頓,他在給女兒信中說:“飲食起居不過一丈之地,百物上漲一倍有余,白菜毛余一斤,十分困難,挪借度日……”他在給友人的信中也曾說:“只身亡命,困苦萬端?!奔词乖谶@樣困難的處境下,吳承仕還是關心著祖國的命運,繼續(xù)為抗日救國吶喊。
是年秋,吳承仕染上傷寒,且又并發(fā)支氣管炎老病。天津無法治療,中共地下黨組織設法將他潛送到北平協(xié)和醫(yī)院就醫(yī),竟被一名為日軍所收買的醫(yī)生強行灌腸至腸穿孔、暴血,于1939年9月21日不幸與世長辭,終年56歲。
當噩耗傳到延安后,1940年4月16日,延安各界為吳承仕舉行隆重的追悼大會。毛澤東的挽幛為“老成凋謝”。周恩來的挽聯(lián)為“孤懸敵區(qū),舍身成仁,不愧青年訓導;重整國學,努力啟蒙,足資后學楷?!?。
延安憲政促進會會長吳玉章的挽聯(lián)為:“愛祖國山河,愛民族文化,尤愛馬列主義真理,學貫中西,善識優(yōu)于蒼水;受軍閥壓迫,受同事排擠,終受敵寇毒刃摧殘,氣吞倭虜,壯烈比諸文山?!毖影病缎轮腥A報》的挽聯(lián)為:“鼓吹革命,顛覆滿清,主張保障民權,力爭思想自由,倡團結,御外侮,至死精神不懈;憂患國事,反對黑暗勢力,領導學生運動,不屈服,寧犧牲,堪為后世楷模?!边@些挽聯(lián)都對吳承仕的一生作出了高度評價。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召開的中共“七大”,將吳承仕列入烈士名單。
(責任編輯:武學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