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慶
摘 要:蒙古國文學卻始終處于邊緣,其個中緣由已無法運用傳統(tǒng)譯論解釋,而且蒙古國現(xiàn)代文學的翻譯受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比較嚴重,所以在研究蒙古國現(xiàn)當代文學翻譯時,已不能用傳統(tǒng)的翻譯方法來評析譯文的好壞,而是應從文化轉向視覺來探討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所受的影響。
關鍵詞:文化轉向;清澈的塔米爾河;熟語;漢譯
策·洛岱丹巴的1967年成書的長篇小說《清澈的塔米爾河》是80年代后出現(xiàn)的少數(shù)幾個譯作中的一個,在《清澈的塔米爾河》這部小說中作者運用了大量的熟語,為讀者全面的展現(xiàn)了蒙古人民的傳統(tǒng)文化、民俗習慣。
熟語是指語言中定型的詞組或句子,使用時一般不能任意改變其形式。包括慣用語、成語、諺語、格言、歇后語等。是各個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高度凝練。
在這部小說中作者大量運用了熟語,足見作者的深厚的文化底蘊。而這些富含民族文化的詞組,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翻譯的重中之重。溫中和老師在他的譯本中,對此類的熟語,主要采用了異化[1]為主,歸化[2]相輔的翻譯策略。
1 異化現(xiàn)象
這部小說中譯者翻譯熟語時,主要運用了異化策略,使飽含蒙古族文化的詞語,保留了原有的傳統(tǒng)文化色彩。如:
“懶人覺多,饞人涎水多”
“溫順的馬的籠頭和暴烈的馬的馬絆”
“獨木不成林,單人不成家”
“做賊心虛,鞍傷馬亂踢”
在中國翻譯史中,最老生常談的翻譯方法莫過于嚴復的“信、達、雅”,但我們從這一節(jié)熟語翻譯中可以知道,在熟語翻譯中要想真正達到“信達雅”是無法做到的。所以處理熟語時,譯者首先應該考慮譯入語中有無與此對應的詞語,如果有當然選用對應詞語,因為不僅可以提高譯文水平,也可考慮到了譯文讀者的因素。反之沒有,譯者在保留原文語言風格以及文化因素的基礎上,表達完整原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并盡量達到語句通順。
[參考文獻]
[1]劉敬國,何剛強.翻譯通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113.
[2]劉敬國,何剛強.翻譯通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