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蓮
供需失衡、僧多粥少等現象令近年來的中國就業(yè)市場形勢嚴峻。相比之下,印度人雖沒有“千軍萬馬闖向獨木橋”的擔憂,卻也一直面臨著求職過程中被歧視性別、歧視出身等問題。
熱門專業(yè)更好找工作
雖然印度跟中國的人口總數相差不多,但是印度能上學的人數比例較小,印度的大學生數量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也遠遠小于中國。
在印度,如果你上的是重點學校并且專業(yè)熱門,工作就比較好找。例如,被認為比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還要難考的印度理工學院就業(yè)率就相當不錯。印度的熱門專業(yè)包括工程學、信息技術、商科和經濟學等,一般小語種等專業(yè)則屬于冷門,不容易找到工作。
相比中國,印度的就業(yè)市場更加公平與透明,很少有通過“走后門”或者“拼爹”搞關系而獲得好工作的情況發(fā)生。在人才選拔上,印度完全依靠考試考核個人知識面,這樣選拔出來的優(yōu)秀人才畢業(yè)后容易被社會雇用。實際上,印度跟中國類似,有很多公務員、教師等資格考試。整體上看,印度人比較注重個人的知識面與智商。
印度特色的“身份歧視”
印度學生遭遇的最主要問題是身份與出身歧視。有些學生即使一直都在重點學校就讀,但由于個人出身不夠“好”,常被老師為難;有些大學生因為種姓和家庭出身原因,經常錯失一些獎學金和出國留學的機會。在印度,不少人才就是這樣被殘存的印度特色的“種姓制度”給埋沒了。
來自中國的尼赫魯大學印地語研究生章雨桐介紹說:“一般而言,在個人沒有特別突出表現的情況下,印度的私人企業(yè)、小老板在雇用人時會比較偏重高種姓的應聘者,這是在印度就業(yè)市場上約定俗成的歧視?!?/p>
在這種就業(yè)氛圍中,能夠突圍的只是少數。章雨桐認識一位年輕的印地語老師甘噶·邁納,邁納是農民家庭出身,家里沒有其他人讀過書,他從小非常努力,如今當上了著名大學的老師,成為了整個家族的榮耀。邁納說,自己一路走來,并沒有多少人歧視他。“印度是在不斷發(fā)展的,種姓歧視的現象正在慢慢變少?!边~納說。
重男輕女全球之最
盡管如此,作為一個重男輕女的社會,印度女性的就業(yè)優(yōu)勢明顯不如男性。
根據美國咨詢研究公司蓋洛普的調查,以印度為代表的南亞國家存在世界上最嚴重的男女性別就業(yè)歧視。其中,男性的就業(yè)率為36%,而女性只有10%。這一調查結果跟國際勞工組織2012年對女性就業(yè)進行的調查報告結果相符。后一份調查顯示,即使在女性占主導的服裝行業(yè),2012年女性就業(yè)量也下降了300萬。
印度政府下屬數據與項目執(zhí)行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至2009年印度全國各個邦的總雇用員工數為370多萬,其中男女員工比例約為5∶1,這個數據明白無誤地說明了印度存在著嚴重的就業(yè)性別鴻溝。
這其中,既有內因,也有外因。據一些當地專家介紹,印度男女就業(yè)比例差距大的主要原因是“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受這種傳統思想影響,印度女性大多在結婚后就辭掉工作,專心在家相夫教子。此外,出于印度強奸案頻繁發(fā)生等問題,女性一般不太愛外出工作,以減少安全風險。
而印度社會普遍認為,在語言、文學等領域,男性比女性會更優(yōu)秀,因而這些行業(yè)的工作仍舊由男人占主導。
如今,隨著印度不斷走向現代化以及更加開放,越來越多的女性員工擁入信息科技和“業(yè)務流程外包”行業(yè),該行業(yè)的男女就業(yè)比例為6∶4;在服務行業(yè),印度也越來越多地雇用女性。用印度一名獵頭公司主任莫希特·莫汗的話說,不少印度公司已經意識到,女性會帶來不同的視角與職業(yè)技能,這是女性在職場中的優(yōu)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