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帆
(河南省商丘市中心醫(yī)院婦產科,商丘476000)
對于宮頸癌的病因而言,主要為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 (HPV)感染[1],若可及時進行篩查,及早進行治療,可起到有效的預防作用。HPV使用環(huán)狀DNA雙鏈病毒,其可分為高危型及低危型,在HPV感染后可出現多種病變[2]。因此,本文對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宮頸炎合并持續(xù)性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的臨床觀察進行了分析討論,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1年1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于本院的105例宮頸炎合并持續(xù)性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感染患者均為自愿參加,病程均不低于24個月,并有較好治療依從性。3組患者的年齡、病情程度等比較均無明顯差異,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組研究均通過本院倫理會批準,105例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行宮頸聚焦超聲治療,并給予中藥扶正解毒方、銀爾舒治療。超聲治療儀功率為4W左右,治療的范圍,應超過患者病變邊緣,約為0.2cm,以糜爛面充血,糜爛面水腫,且有凹陷為宜。術后服用中藥水煎劑,每日服用2劑,1劑為200mL,早晚兩次服用,2周為1個療程,連續(xù)服用3個療程。中藥扶正解毒方組成,包括黃柏、白頭翁、馬齒莧、茯苓、白花蛇舌草各12g,薏苡仁、紫草、黨參、白術各15g,桂枝6g。外用銀爾舒和陰道用藥,在月經期停用。每日晚間1次,6次為1個療程,連續(xù)使用4個療程。
對照組Ⅰ行宮頸聚焦超聲治療,在進行治療后,不給予藥物治療,術后隨訪90d。對照組Ⅱ外用銀爾舒治療,在患者月經干凈后,每日晚間使用1次,6次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4個療程。在治療程結束7d后,進行復診,行婦科檢查,在術后0.5年,進行HPV檢測。
1.3 療效標準 臨床治療效果根據 《婦產科學》判斷標準[3-4],分為治愈、顯效、有效和無效。同一型 HPV,由陽性轉為陰性,則為轉陰。對3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及HPV轉陰情況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方法 對于組間數據對比,我院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組間數據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從患者宮頸糜爛程度上看,觀察組分別與對照組I和對照組II對比,其治療總有效率有明顯差異,以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宮頸糜爛程度的臨床療效 [n(%)]
從患者HPV轉陰情況上看,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Ⅰ、對照組Ⅱ,以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HPV轉陰率 [n(%)]
對于慢性宮頸炎而言,其和宮頸癌密切相關[5],屬于誘發(fā)高危因素。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 (HPV)感染為其致癌因素[6]。在本組研究中,觀察組采用了宮頸聚焦超聲,及保婦康栓治療,其中聚焦超聲在無創(chuàng)治療中,為其新技術,單次治療宮頸糜爛,其總有效率可達94%以上[7]。而伴HPV感染的宮頸炎患者,一次性治愈率超過93%。根據現代藥理研究顯示,清熱解毒燥濕類藥物,及活血化瘀散結類藥物,大部分具有抗病毒,抗腫瘤及抗炎的功效。益氣健脾利濕類藥物,大部分對人體免疫功能,可起到提高及調節(jié)作用[8]。在本組研究中,采用了中藥扶正解毒方,此方可起到扶正解毒,健脾止帶,活血化瘀,及清熱利濕之功效。綜上所述,在宮頸炎合并持續(xù)性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的臨床治療中,通過宮頸聚焦超聲聯用中藥扶正解毒方、銀爾舒治療,可使患者獲得滿意臨床療效。
[1]魏華莉.慢性宮頸炎合并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的治療[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2,10(3):452-453.
[2]陳麗.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宮頸炎合并持續(xù)性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急救雜志,2012,19(3):184-185.
[3]方美玉,屠巧鳳,沈寶珠,等.宮頸病變患者人乳頭狀瘤病毒感染狀況及其亞型分布的研究[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4):685-687.
[4]王靜依,何劍英,孟俠,等.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增殖細胞核抗原和P53在宮頸鱗狀細胞癌中的表達[J].中華婦幼臨床醫(yī)學雜志(電子版)2011,7(2):141-143.
[5]葉英.慢性宮頸炎合并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的臨床研究[J].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電子版),2013,(3):448-450.
[6]余錦芬.高危人乳頭瘤病毒感染與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的關系探討[J].現代預防醫(yī)學,2012,39(23):6338-6339.
[7]郭英花,孫靄萍,卞美璐,等.冷凍治療宮頸上皮內瘤變及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的療效分析[J].中日友好醫(yī)院學報,2009,23(4):205-207.
[8]李玲,王茜,鄭曉霞,等.超高頻電波刀治療高危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合并宮頸低度鱗狀上皮內瘤變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yī)藥,2013,8(z1):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