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純,楊申谷 (長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湖北 武漢430100)
安塞油田位于伊陜斜坡帶中段,北起子長李家岔,南至延安永寧-槐樹莊,東起李家岔-郝家坪-河莊坪,西至雙河-永寧,地跨陜西省安塞縣、子長縣、志丹等縣,勘探面積約3613km2。區(qū)域構造上處于鄂爾多斯盆地陜北斜坡中東偏南,為一西傾單斜,構造單一[1]。
物源分析是古沉積體系重建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以提供母巖區(qū)的位置和性質,判斷古陸或侵蝕區(qū)的存在,分析古地形起伏,恢復古河流體系,已成為盆地分析和古沉積體系分析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和方法。鄂爾多斯盆地為一個多方向物源的沉積盆地,晚三疊世長9油層組沉積時期主要發(fā)育有北東、北、北西、西南、南5大物源體系,而盆地北部主要發(fā)育北東、北、北西3大物源體系[2]。安塞油田距北東物源體系最近,距北西物源體系最遠。前人研究多認為,安塞油田長91油層屬北東物源體系[2],但這一認識常與勘探實踐相背離。重礦物在砂巖沉積及成巖過程中比較穩(wěn)定,其種類和含量可以直接指示物源區(qū)母巖的性質。筆者擬通過研究區(qū)長91油層重礦物組合特征來解釋沉積物源方向。
圖1 安塞油田長911小層重礦物組合分布
研究區(qū)北西部賀蘭山段發(fā)育中酸性巖漿巖-接觸變質巖;北-北東部內蒙古地區(qū) (烏蘭格爾古陸)主要發(fā)育混合花崗巖等高級變質巖[7]。選取研究區(qū)內楊22井、丹42井的長911小層3個重礦物樣品進行分析,繪制出重礦物組合分布平面圖 (圖1)。研究發(fā)現,區(qū)內重礦物表現為2種組合模式:①無色石榴石組合,無色石榴石質量分數大于80%,重礦物組合類型為無色石榴石-鋯石-白鈦礦,反映母巖類型主要為中高級變質巖,發(fā)育于北-北東部物源體系;②鋯石組合,鋯石質量分數大于50%,重礦物組合類型為鋯石-無色石榴石-白鈦礦,反映母巖類型主要為中基性巖漿巖或中高級變質巖,主要發(fā)育于北-北東部或北西部物源體系。綜上所述,安塞油田長911小層沉積物物源主要來自于研究區(qū)的北-北東部的烏蘭格爾古陸。
安塞油田長91油層泥巖多為灰黑色-黑色 (圖2(a)),砂巖多為灰色-深灰色 (圖2(b)),反映其形成于水下還原沉積環(huán)境。變形層理 (圖2(c)),波狀層理發(fā)育,反映其物源豐富快速堆積的外前緣環(huán)境。巖石中夾雜大量植物碎片 (圖2(d))及碳屑,反映出水上或水陸過渡帶的沉積特征。
不同沉積環(huán)境形成的砂體或沉積層序在粒度、分選性、泥質含量上具有各自的特征,其測井曲線在形態(tài)、幅度和組合形式上的表現也各有不同。三角洲前緣水下分流河道以砂巖為主,自然電位曲線(Usp)為頂、底突變的箱形或鐘形,具微齒狀起伏,自然伽馬曲線 (qAPI)呈低值;分流間灣主要由泥質粉砂巖夾薄層砂巖組成,Usp低平,中夾微幅負異常,qAPI呈高值,具齒形 (圖3)。
圖2 安塞油田長91油層巖心照片
圖3 安塞油田測井曲線特征
根據巖心標志和測井相標志分析,綜合前人研究成果[8~10],研究區(qū)發(fā)育曲流三角洲相,三角洲平原與三角洲前緣亞相,微相類型以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河道間微相為主。
根據沉積背景分析,安塞油田長911小層在安塞-王窯-張渠-盤古梁一線以北為三角洲平原亞相沉積,該線以南為三角洲前緣亞相沉積。北東部物源體系分布于高橋-招安-譚家營-坪橋-李家岔-石家灣-雙城一線以東,可分為2個分流河道帶,分別為NE1和NE2砂帶,由北東向南西延伸;該線以西為北部物源體系,可分為2個分流河道帶,分別為N1和N2砂帶,由北西向南東延伸 (圖4(a))。安塞油田長小層在石家灣-白狼城-喬溝灣-楊米澗一線以北為三角洲平原亞相沉積,以南為三角洲前緣亞相沉積。長小層整體處于北東物源體系下,可分為2個分流河道帶,分別為NE1和NE2砂帶,均由北東向南西延伸 (圖4 (b))。
圖4 安塞油田長911小層 (a)、長921小層 (b)沉積體系分布圖
安塞油田長911小層受北部物源體系影響較大,而長921小層整體處于北東部物源體系??碧匠晒砻鳎L911小層油氣顯示較豐富 (圖5(a)),長921小層油氣顯示多為水層 (圖5(b))。從沉積相類型分析,油氣顯示與沉積相類型沒有明顯的相關性,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緣均有油氣顯示,但油氣顯示最為豐富的是三角洲平原與前緣分流河道;從物源體系分析,北部物源體系油氣顯示較好,且多數成藏,而北東物源體系,油氣顯示差,多為水層。
1)安塞油田長91油層發(fā)育北部物源體系和北東部物源體系,其中長911小層主要受北部物源體系影響,長921小層主要受北東部物源體系影響。
2)安塞油田長91油層由北部物源體系控制成藏,北東部物源體系不成藏。受北部物源體系控制的長911小層由北向南東方向延伸的分支河道多為油層;而受北東物源體系控制的長921小層油氣顯示較差,多為水層。
圖5 安塞油田長911小層 (a)、長921小層 (b)油氣顯示與沉積體系疊合圖
[1]吳志宇,李克永 .安塞油田晚三疊世長7油層組沉積微相及儲層非均質性研究 [J].西安科技大學學報,2012,32(4):470~475.
[2]趙云翔,王建峰,丁熊,等 .鄂爾多斯盆地上三疊統長9油層組物源分析 [J].石油天然氣學報 (江漢石油學院學報),2012,34(4):7~13.
[3]宋凱,呂劍文,杜金良,等 .鄂爾多斯盆地中部上三疊統延長組物源方向分析與三角洲沉積體系 [J].古地理學報,2002,4(3):59~66.
[4]付金華,郭正權,鄧秀芹 .鄂爾多斯盆地西南地區(qū)上三疊統延長組沉積相及石油地質意義 [J].古地理學報,2005,7(1):34~44.
[5]陳飛,樊太亮,高志前,等 .鄂爾多斯盆地南部上三疊統延長組物源方向與沉積體系分析 [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2009,24 (6):24~29.
[6]時志強,韓永林,趙俊興,等 .鄂爾多斯盆地中南部中侏羅世延安期沉積體系及巖相古地理演化 [J].地球學報,2003,24(1):49~54.
[7]梁積偉,肖麗,高小林,等 .鄂爾多斯盆地晚三疊世早期物源分析 [J].西北地質,2008,41(2):81~86.
[8]武富禮,李文厚,李玉宏,等 .鄂爾多斯盆地上三疊統延長組三角洲沉積及演化 [J].古地理學報,2004,6(3):307~315.
[9]師桂霞,劉軍鋒 .安塞油田南部延安組延9油層組沉積相研究 [J].石油天然氣學報 (江漢石油學院學報),2010,32(1):184~187.
[10]付金華,李士祥,劉顯陽,等 .鄂爾多斯盆地上三疊統延長組長9油層組沉積相及其演化 [J].古地理學報,2012,14(3):269~284.
[11]何自新 .鄂爾多斯盆地演化與油氣 [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