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鳴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談論中華文化的頻率很高,講價值觀的時候要求傳承和升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講國家治理的時候要求實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講黨的建設時也提醒要從中華文化中汲取豐富營養(yǎng),在對外訪問中更是把中華文明作為第一名片不失時機地向國際社會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我們?yōu)槭裁匆獙χ腥A文化如此推崇備至,我們又為什么可以對中華文化如此高度自信?這一切的背后是當代中國社會對保持精神獨立性的深刻感悟和高度自覺。
在西方主導的國際格局和強勢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下,中國社會的一些人不知不覺從思想上繳了槍,精神獨立成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毛澤東曾經(jīng)講過一句話,“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順著這句話講下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同樣是要有精神的。這既是對中國革命勝利經(jīng)驗的透徹總結,又是對中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寶貴提醒。當然,這里講的精神并不是一般意義上泛泛而談的精神,而是指真正屬于自己的、從自己的文化中生長出來、并且作用于自己的社會實踐、與現(xiàn)實世界各種各樣的精神相互激蕩中能保有“獨立性”的精神。
那么何謂“精神獨立性”呢?概而言之就是一個社會從精神層面上對如何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評價問題、解決問題有自己獨立的不受他者主宰與左右的思維、價值與方法。當一個社會在如何認識世界上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在如何評價世界上有自己獨特的價值立場,在如何應對世界上有自己獨特的方法路徑,我們就可以講這個社會保有了它的“精神獨立性”。
對于一個社會來講,精神獨立奠定了經(jīng)濟政治社會獨立的前提,精神獨立也保證了經(jīng)濟政治社會在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如果一個社會在精神層面上人云亦云、亦步亦趨、唯他人馬首是瞻,不能在精神層面上想清楚、講清楚什么是好、什么是應該、什么是有意義,怎么可能走出一條前無古人的新路,怎么可能確立起優(yōu)越于他者的全新制度,又怎么可能把自己選定的道路信心百倍、義無反顧、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應該說中國社會精神獨立性的問題本來不成問題,中華文明五千年的綿綿不絕,中國社會百余年來不屈不撓的奮斗與抗爭,乃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探索與實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提出等,都是中國社會精神獨立的最好證明。沒有高度自覺且充滿自信的精神獨立,這一切都是難以想象乃至不可能的。
但是這一不成問題的問題,在今日中國社會,還真成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這與現(xiàn)代國際社會的格局有關,也與中國社會的發(fā)展方位有關。
現(xiàn)在的國際社會格局是在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發(fā)展方式和社會價值觀主導下形成的。盡管所有國家、所有群體都是在這一格局中生產(chǎn)產(chǎn)品、積累財富、分享紅利,但這一格局與狀態(tài)主要是有利于發(fā)達國家利益的。西方發(fā)達國家為了他們的既有利益,當然會想方設法維持這一格局,并強化支撐這一格局的發(fā)展方式與價值觀,甚至把它提升到“普世”和“永恒”的高度。在既定格局的影響和強勢意識形態(tài)的滲透下,中國社會的一些人就不知不覺從思想上繳了槍:在全世界都適用的東西我們中國怎能例外?人類社會到資本主義都已經(jīng)到頭了我們還折騰什么?
更重要的是伴隨著全球經(jīng)濟政治文化交往的更加緊密和中國面向世界的更加開放,中國社會需要也正在從西方社會“拿來”很多東西,從技術到管理再到制度。小到高速公路的標志牌、大型超市的促銷商標簽,大到配置資源的市場經(jīng)濟體制、企業(yè)運行的混合所有制產(chǎn)權模式、按要素分配的收入分配體制等。而且這種“拿來”很多時候還必須“全面”拿來,一星半點的拿來、斷章取義的拿來不僅不會有正效益,還會產(chǎn)生連西方社會都不會有的苦果與弊端。于是中國社會的一些人就認為:既然都要“全面”了,還要什么自己的精神獨立性,把人家的精神也拿來不是更加的“全面”?
中國社會的精神獨立性就在這樣的情境中一點一點被削弱、被淡化了,相應的中國自己的經(jīng)濟政治社會發(fā)展實踐也就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與挑戰(zhàn)。因此,在今天的中國社會提出“精神獨立性”問題,已經(jīng)不是杞人憂天,而需要亡羊補牢了。
中國社會的精神獨立性要有滋養(yǎng)它的土壤,它的源泉,這就是中華文化
意識到精神獨立性固然重要,呵護涵養(yǎng)精神獨立性更加重要。精神獨立性不是想當然憑空產(chǎn)生的,也不是僅靠豪言壯語就能喊出來的。中國社會的精神獨立性要有滋養(yǎng)它的土壤,孕育它的源泉,這就是中華文化。習近平總書記講,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指的就是中華文化對中國社會精神獨立性方面的貢獻。現(xiàn)僅從中選擇三個方面略作闡述:
——中華文化孕育了中國社會獨特的思維方式:天人合一的整體性思維。
思維是精神獨立性中最深層次的屬性,不同的思維方式會形成不同的世界觀。與西方文化中不斷剝離、不斷區(qū)別、不斷分割的那種原子式的注重分析的思維不同,中華文化的思維方式更突出的是一種不斷整合、不斷擴散、不斷融合的整體性思維,從整體上來觀察世界、理解世界。比如,在人與世界的關系上,受中華文化滋養(yǎng)的中國人不像西方文化那樣把自然界與人對立起來,人對自然界只是單向度的無限掠奪,而是把自然界與人看做是一個整體。又比如,在對待自我與他者的關系上,不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而是一種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協(xié)和萬邦的國際觀、天下觀,我的存在是因為有你的存在,你、我、他共生共處才成為“天下”,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中華文化塑造了中國社會根本的價值追求:和而不同的和諧價值觀。
價值是精神獨立性中最根本的屬性,價值不同所形成的行為、所構建的世界也會有不同。無論是在本體論上把世界本原歸于獨一無二的“一”,還是在宗教觀上確立一個至高無上的“上帝”,西方文化價值觀中“唯一性”的情結始終揮之不去。但是在中華文化中,即使作為最高的“道”,也不是某種確定的東西,而是一種狀態(tài),一種陰陽諧和的狀態(tài),正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以音樂為例,宮商角徵羽五音皆備,一曲美妙的“韶樂”繞梁三日;如果只要一個音調(diào),那聽到的就是啄木鳥啄樹了。具體到大千世界來說,不是說把萬事萬物都變成一個樣子、一種性質(zhì),而是讓萬事萬物都按自己的樣子、自己的本性自由生長、平等發(fā)展,在這一過程中形成和諧狀態(tài),并會產(chǎn)生新的東西。這就是中華文化中一句很經(jīng)典的話“和實生物,同則不繼”所講的意思,這句話也講出了中華文化所倡導的價值的最高境界:“和而不同”。endprint
——中國文化積淀出中國社會基本的發(fā)展方法:生生不息的日新方法論。
一個社會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所采取的基本方法是精神獨立性走向?qū)嵺`時最直觀的體現(xiàn)。在中華文化中,沒有什么永恒、到頭的社會狀態(tài),“日新之為盛德”,“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的社會狀態(tài)就在我們的不斷努力中逐步展現(xiàn);世界的變化也不是單線式的發(fā)展,而是“反者道之動”,要善于從歷史中汲取自強不息的動力與智慧,不能在追求目標的時候異化了自己,不能走得遠了就忘了為什么要出發(fā);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不是非此即彼、你死我活走極端,而是“從容中道”,“允執(zhí)厥中”,在協(xié)調(diào)平衡中堅毅前行。
中華文化中的這些思維、價值與方法塑造了中國社會的精神獨立性,也給與了中國社會以高度的自信。當今天的世界面對越來越嚴峻的環(huán)境問題時,“天人合一”為人類修復自己的家園送上一劑良藥;當今天的世界因為各種各樣的利益糾紛與沖突而可能擦槍走火的時候,“和而不同”恐怕是實現(xiàn)各得其所的唯一選擇;當人類社會越來越沉湎于社會發(fā)展方式“唯一解”的時候,讓“生生不息”告訴我們還有別樣的可能性、別樣的精彩是很有意義的。這也就是為什么習近平總書記要求 “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chuàng)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的深意所在。
選擇了社會主義并堅持下來的并不多,中國可謂個中翹楚。能做到這一點,與中華文化精神對社會主義的契合是分不開的
當一個社會在精神上保有獨立性的時候,在社會發(fā)展方面的獨立性就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情了。遠而言之,不會屈服于他者的壓迫奴役,一定要爭獨立求解放,這就是170年來中華民族的奮斗抗爭;近而言之,不會甘于照抄照搬他人的做法,一定要走自己的路,這就是60余年來中國社會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實踐。
關于中國社會為什么要走自己的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現(xiàn)在講得比較多的是國情和歷史使然,這誠然是事實也很重要,但還不夠,真正要講全面就還要講“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
百余年來世界上爭取獨立解放的民族國家并不少,但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社會主義并堅持下來的并不多,中國可謂個中翹楚。能做到這一點,與中華文化精神對社會主義的契合乃至與馬克思主義的良性融匯是分不開的。
在中華文化的思維中,從修身到齊家再到治國平天下,像同心圓一圈圈向外擴展,“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個體不是在與國家社會的張力中凸顯自我,而是在融入家國天下中找到存在的意義。這樣的文化精神,就很自然地成為價值觀上的集體主義、所有制層面上的公有制、分配方式上的共同富裕等社會主義屬性所親和適宜的文化土壤。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近百年來中國社會接受社會主義的歷史路徑中看得很清楚:當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文化心理被經(jīng)濟政治生活中的剝削事實所放大之后,自然會對私有制有天然的不感冒,而對公有制產(chǎn)生些許希冀,對共同富裕更有種本能的親近感。再比如,中國社會對中國共產(chǎn)黨作為領導核心這一模式的認可同樣有著一種文化心理的延續(xù)。既然我們相信“滿街都是圣人”,相信圣人與君子可以做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什么不可以對堅持先進信仰集聚優(yōu)秀成員的中國共產(chǎn)黨以相應的期待?更進一步看,為什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和平發(fā)展之路,“中國威脅論”是無稽之談?習近平總書記最近的一次講話講到了根底上:“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霸世界的基因。”所以,從一個側面來說,不是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選擇了中國社會,而是中華文化選擇了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
西方社會的一些人老跟我們矯情,說什么你中國總說不走西方的道路,不照搬西方的觀念,其實你們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和你們的發(fā)展道路社會主義不都是從西方拿來的嘛!這種說法看似很有事實依據(jù)不好反駁,其實不然。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并不僅僅是名稱上在社會主義前加了“中國特色”四個字,也不僅僅是實踐層面把“中國特色”與“社會主義”簡單焊接在一塊的“拉郎配”;同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不僅僅是把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翻譯成“中國話”然后照本宣科,不僅僅是鄭人買履式的拿馬克思主義本本來套中國的問題,而是根植于中華文化沃土的、在中華文化滲潤滋養(yǎng)中“化”出來的全新理論與全新實踐。
當然,我們做這樣的分析并不是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本來就有馬克思主義,就有社會主義,而是說當通過政治革命把馬克思主義的種子,把社會主義的種子播種下去之后,中華文化的沃土可以、也確實讓它們茁壯成長了,并且成長為站在巨人肩上的全新創(chuàng)造,成為了中華文化中的新內(nèi)容。這也就是為什么盡管世界社會主義只有500年的歷史,但習近平總書記卻講“中國道路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深意所在。能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溯5000年,讓它不僅成為一條政治發(fā)展道路,還是一條文明發(fā)展道路,實賴于中華文化的“化育”之功。
沒有中華文化的隨時維新,老祖宗的精神獨立性挽救不了不肖子孫的坐吃山空。要在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實現(xiàn)中華文化的“現(xiàn)在進行時”
當下中國有兩個概念同時在使用,一個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個是中華文化。很多人在使用這兩個概念的時候往往不做區(qū)分,其實它們是有區(qū)別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過去完成時,盡管我們可以不斷對之做出新的理解與闡釋,但其內(nèi)涵畢竟是既定的;而中華文化則是涵蓋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一個動態(tài)概念,不僅包括過去5000年文化的燦爛,也意指今日中國文化的繁榮,更要求未來中國文化的輝煌與復興。
沒有中華文化的隨時維新,老祖宗的精神獨立性挽救不了不肖子孫的坐吃山空。就算把老祖宗的好東西原原本本不打折扣地全部接受下來,昨日的舊船票也登不上今日的客船,畢竟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應該也不可能是復古。所以對于今日中國社會,不僅要講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內(nèi)容傳承下來,更要大講特講中華文化的“現(xiàn)在進行時”,讓中華文化作為一個整體趕上時代、引領未來,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fā)展繁榮為條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