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澤寧 郭麗麗
摘要:關于歷史教育本義的研究并未取得理想的結果,其原因一是學術界對這個問題的探討還有待加深,二是存在著理論與實際脫節(jié)的現(xiàn)象,其中第二點對研究的影響更為不利。為使歷史教育本義的研究更加實際,需厘清“歷史”、“歷史研究”、“歷史運用”等概念。把歷史教育歸入歷史運用的范疇,與歷史研究劃清界限,可作為理解歷史教育本義的一個角度,并使往后的歷史教育理論研究更加趨于實際。
關鍵詞:歷史教育;歷史研究;歷史運用;實際
歷史教育的本義是什么?不解決中學歷史教師對這一根本性問題的困惑,我們的中學歷史教學就不能取得實質(zhì)性的進展。復旦大學葛劍雄教授曾提出,我們應把“歷史研究”與“歷史運用”切實地區(qū)分開來,這樣在我們面對該如何對待歷史學這個學科的問題上,將會避免很多嚴重的錯誤。
一、歷史教育中的“歷史”帶有很強的選擇性
關于歷史教育中的“歷史”一詞,我們應該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歷史學中的“歷史”并不是指過去發(fā)生的一切事情,而是帶有一定的選擇性。作為歷史教育中的“歷史”,則更是如此。
很多學生認為歷史就是單純的過去發(fā)生的事情,而這樣理解所造成的是在學生眼中,歷史變成了時間、地點、人名的代名詞。他們認為歷史課上學的東西是過時的,不切實際的,而學習歷史的方法也只剩下簡單的死記硬背,這也導致了學生逐漸對歷史課產(chǎn)生厭惡情緒。事實上,歷史并非單純的過去的事情,它更多的是一種人們對以往的記錄和認識。既然它是一種人們對以往的記錄,就必然會帶有主觀性和選擇性,而作為歷史教育中的“歷史”,其選擇性則會進一步加強,帶有很強的目的性。這是因為歷史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一部分,所面對的群體是中小學生,其“教育”成分依然是占主導地位,而作為知識載體的歷史學科,必然是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經(jīng)過嚴格挑選且能夠為學生所吸收的有價值部分。換言之,歷史教育中的“歷史”,是為達成一定的教育目的所挑選出來的。明白這一點,也就明白歷史教育在基礎教育中最基本的地位與意義。
二、歷史教育與歷史研究有著根本性的區(qū)別
1. 歷史研究的根本目的只有一個即求真求實,追求的是一種純粹的客觀性
我們知道,歷史研究的目的是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研究和總結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而這其中,歷史事實和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都是客觀的。如研究抗日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這一事實是一個客觀存在,而通過研究抗日戰(zhàn)爭這一事實,我們從中得出的經(jīng)驗教訓也是客觀的,也就是說不管是哪國人的研究其結果應該是不相違背的,否則即是有一方違背了事實,因為歷史事實、歷史規(guī)律本身沒有階級性可言,對任何國家、民族、信仰來說都無差別。當然,歷史是人們對過去事實有意識有選擇的記錄,這樣歷史研究也不免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但主觀上仍要以盡可能客觀作為一個出發(fā)點。
2. 歷史教育是一個有針對性的過程
歷史教育與歷史研究相比起來,由于多了一個教育功能,這一個過程必然是有針對性的。試想,一個中學歷史教師在課堂上本著歷史研究中客觀嚴謹?shù)膽B(tài)度進行教學,把一個歷史事件的方方面面都介紹給學生,那么這位老師肯定不能稱得上是一位好老師,甚至不能稱得上是一位合格的老師。當然,這里的針對性并不是指為了達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對客觀事實進行扭曲,而是有側重地把客觀事實講授給學生,以達到教育目的。如在講授抗日戰(zhàn)爭時,教師應該著重放在中國人民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與英勇抗戰(zhàn)進行講解,而對于其中一部分中國人叛投到日軍陣營的歷史事實則可略去不講,以達到激發(fā)學生愛國情感的教學目的??梢?,歷史教育是為了達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進行的,而歷史研究的目的則是總結客觀規(guī)律,無任何其它設定好的目的。如我們可以為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而進行抗日戰(zhàn)爭的講授,且這是完全合理與必要的,但如果說是為了激發(fā)愛國情感去研究抗日戰(zhàn)爭則是完全錯誤的,帶有強烈情感因素的歷史研究只會使研究結果產(chǎn)生偏差,這就是歷史教育與歷史研究根本性的區(qū)別。
三、歷史教育更應歸類于歷史運用
1. 歷史運用的多樣性
葛劍雄教授曾把歷史運用歸類為三個方面:第一是為其他學科的研究提供規(guī)律,第二是用于宣傳教育,第三是為解決現(xiàn)實問題提供信息,包括背景、經(jīng)驗等。關于第一點很容易理解,與其它學科的運用也別無二致,重點則是第二與第三點。需要說明的是,這里所說的宣傳教育,并不單單是指基礎教育,還包括大學生及社會人士的教育,而第三點最為人們所看重,即所謂的”以史為鑒”,甚至歷史研究為現(xiàn)實、為政治服務一度被置于首位,從而導致這方面的功能被無限擴大。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歷史運用的內(nèi)涵極其豐富,除歷史研究以外的一切歷史哲學問題都基本囊括其中,涵蓋了歷史學的各項功能。與歷史運用相比起來,歷史研究的性質(zhì)則顯得十分單一,但劃清歷史研究與歷史運用的界限仍然極端重要,因為歷史研究在歷史學中處于主體地位,而混淆了歷史研究與歷史運用的區(qū)別正是現(xiàn)今歷史研究的一大弊病。歷史研究的目的只有分析歷史事實總結客觀規(guī)律,而對所總結出來的歷史規(guī)律作何解讀加以利用,則是歷史運用的事,歷史研究與歷史運用不應互相干擾。
2. 歷史教育是具體的歷史運用
(1)歷史教育不可違反客觀事實
歷史教育作為歷史運用的一部分,必然有著歷史學的一般特征,其中最基本的一個特征即求真求實。歷史運用是多樣的,各方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和自身利益去解讀與運用歷史,但是歷史事實與歷史規(guī)律本身都是客觀的,無論我們?nèi)绾芜\用歷史,都決不能違背甚至歪曲事實與規(guī)律本身。而歷史教育確實要兼顧各方利益,滿足多方條件,但是無論如何都不能以歪曲歷史為手段去達到目的,這是進行歷史教育最根本的前提。否則的話,歷史教育將變得毫無意義。在這一點上,歷史研究與歷史教育都是相似的,只是歷史研究的求真求實更純粹一些。歷史研究無論出于什么目的或處于什么條件,對真實的追求是絕對以及無條件的;而在運用研究成果時,則可以有所選擇或取舍,但還是必須以不違背真實性為前提。endprint
(2)歷史教育不可違反國家利益
在現(xiàn)今的史學界,“階級性”這個詞已經(jīng)逐漸被淡化。在歷史研究中確實可以不提階級性,但歷史教育的階級性則是必然存在的。由于歷史規(guī)律沒有階級性,所以人們在做歷史研究的時候,階級性成為了干擾因素,為使研究結果盡量客觀而去淡化階級性是應該的。但對于歷史教育,是以培養(yǎng)國家所需人才為其中一個目的的。國家對其公民必然有著自己的訴求,社會主義國家有社會主義國家的公民要求,資本主義國家也有資本主義國家的公民要求,這是不可避免的。而歷史教育作為歷史運用的一部分,是有國家運用歷史學成果而為達到一定培養(yǎng)目標所進行教育的成分,所以歷史教育必然會符合國家利益。因此,完全去政治化的歷史教學是不存在的,我們能做的只是防止過度政治化,所有的教學活動都要以不違反國家利益為前提。
四、對歷史教育本義的反思
把歷史教育歸類于歷史運用,與歷史研究區(qū)分開來的目的在于更加強調(diào)歷史教育是為達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進行的活動,無論如何表述其依然是屬于基礎教育的范疇。在本文的討論中,歷史研究是歷史教育的基礎,歷史研究的成果則更像是被用來完成教育目的的工具,歷史教育不能違背教育的一般規(guī)律與功能。當然,歷史學確實是一門偉大的學科,而從國際上看,歷史教育在各國的教育中的權重也是越來越大,而歷史教育在教育功能的某些方面確實尤為突出,如教育學生認識社會,培養(yǎng)學生批評思維等。但不宜越過教育學的范圍而過于夸大歷史教育的功能,這樣做只會導致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對歷史教育的功能挖得過深,或許會使很多中學歷史教師在理解上都會產(chǎn)生困難,更談不上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了,而我們也應該明白,這些中學教師才是教育活動的主體。筆者認為,在做歷史教育研究的時候,撇開歷史研究的干擾,以歷史運用的思維做思考,多考慮中小學教育的一般要求以及一般規(guī)律。如歷史教育中的公民教育與培養(yǎng)批判思維,即可分別對應教育的個體社會化功能與個體個性化功能,只是歷史學科在這些方面能夠發(fā)揮出其它學科所沒有的功效。至于全人類普適價值觀的討論等則更像是歷史學在人類社會研究中的運用而不是在教育中的運用,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可以進行一定的灌輸與探討,但把它作為基礎教育中的歷史教育其中一項功能或許就不適合了。
參考文獻:
[1]葛劍雄.歷史學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趙亞夫.追尋歷史教育的本義——兼論歷史課程標準的功能[J].課程.教材.教法,2004(03).
[3]李振洪.歷史學的理論與方法[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
[4]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聯(lián)合編寫.教育學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5]趙亞夫.國外歷史教育透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齊健,趙亞夫.歷史教育價值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 邱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