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瓊
中國古典詩歌以講究含蓄為上,詩人的情感表達很少直抒胸臆,往往通過具體生動的形象描繪來表達,可以說,“形象”是詩歌審美的起點,不能明白“形象”就不可能有審美感受。但如何讓詩歌語言的“符號形象”轉化為學生頭腦中的“鮮活形象”,從而使學生步入詩意審美的境界呢?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我以為從以下四個步驟入手,比較簡潔有效。
一、誦讀吟詠體會“形象”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些經(jīng)驗之談告訴我們,詩歌鑒賞從來都是從吟誦開始的。讀詩歌,只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必將有所得,朱熹所言的“大抵觀書先熟讀,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就是這個道理。通過反復吟詠,讀出詩歌的音韻美,詩歌描寫的形象就能自然而然地浮現(xiàn)于學生的頭腦之中,繼之才可能理解詩歌內容,品咂出其中的意境與韻味,使作者的感情、語言化作學生的感情、語言,作者鑒賞的美變成學生眼中的美。如學習王維的《積雨輞川莊作》,由于學生在必修課上已經(jīng)接觸過王維的詩歌,此時我大膽放手讓學生反復自讀吟詠,入境揣摩,然后讓學生談談詩歌中描繪的形象給他們的感受。學生暢所欲言,有人說,通過“廣漠連天的水田”、“陰翳蔽日的夏木”“自由飛翔的白鷺”、“鳴聲悠囀的黃鸝”等形象,詩人把雨后輞川的靜謐閑適、幽美空曠之美表現(xiàn)得活靈活現(xiàn);有人說,通過“靜觀朝槿,悠折露葵”的形象描繪,我們體會到了“閑看庭前花開花落,云卷云舒”的淡泊寧靜、與世無爭之美。總之應突出學生對古詩歌的自主誦讀,保證他們有足夠的時間自由誦讀、潛心吟詠,這樣才能使詩人塑造的“形象”活躍在學生腦海中,也為深入探究打下基礎。
二、轉詩為畫再現(xiàn)“形象”
詩人用形象來思考,形象也就是詩歌意境的基礎,而一首好詩就是由疊在一起的“形象”描繪出的美麗無比的畫面——詩畫同源本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在教學中,教師應在學生熟讀成誦的基礎上,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存和生活經(jīng)驗,讓詩中描繪的聲光色態(tài)在其頭腦中直觀地“再現(xiàn)”出來,進而感知它。詩中賞畫,就要看畫面的形、色、動、靜。欣賞詩的畫面美,主要從四方面著手:一是物象的組合方式,二是畫面色彩,三是動態(tài),四是靜態(tài)。比如教王維《山居秋暝》,我們可以讓學生把它當做一幅有聲的圖畫來欣賞:首聯(lián)“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從大處著筆,用淡墨勾勒全景——秋天的傍晚,山中空曠靜寂,山雨過后,遠山如洗,愈顯蒼翠;“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接連推出四個特寫鏡頭——明月的清輝灑落松間,淙淙的清泉靜流石上,竹林里隱隱傳來一陣陣浣衣女歸來的歡聲笑語,蓮葉的擺動下正有小漁船緩緩穿行,其中有明月、清泉、翠竹、紅蓮、山石構成的色彩美,又有月光籠罩下的朦朧美;有“明月松間照”的寧靜,也有“竹喧”、“蓮動”的動態(tài)美,還有“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寫人而不見人的含蓄美。學生在這種清幽明靜、活潑新鮮的境界中神游,由悅目到賞心,自然會喚起他們對詩人高潔的情懷和理想境界的追求。
當然,由于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和審美能力有限,他們對美的理解也可能是膚淺的。這時,教者應巧妙設置問題,啟發(fā)學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境界與藝術境界,使之漸漸步入詩境,理解詩歌的美,享受詩歌的美,提高鑒賞水平。如《春江花月夜》,在學生自由誦讀、初步感悟春江花月夜幽美景象的基礎上,我主要引導學生找出詩中“江月”與“人”融為一體的詩句,然后作簡要分析,從“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等詩句中體悟作者對“江月永恒、人生苦短”的思索。
三、聯(lián)想想象品味“形象”
詩歌含蓄抒情的特征使之忌諱記敘過程和說明因果,它的詞、句之間聯(lián)系松散,形象之間有時不用詞語粘接,詩行跳躍轉換,形成藝術空白。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千方百計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聯(lián)想力、想象力,品味詩歌中的形象,進而把握詩人的情感。例如杜甫《月夜》,教師可以抓住“獨看”“雙照”等關鍵詞,拋出能激發(fā)學生聯(lián)想的問題:詩人在前三聯(lián)寫閨中妻子“獨看”的形象,與作者要表達的情感有何關系?首聯(lián)中“獨看”與尾聯(lián)中“雙照”的形象相呼應,又寄寓了詩人怎樣的深層意蘊呢?經(jīng)過沉思默想,想象生發(fā),有學生做出了這樣的回答:我隱約看到了一位飽經(jīng)離亂、滿鬢風霜的老人獨自倚坐窗前,抬頭凝視寂靜的夜空中的那輪孤月,老人的眼光異常凝重,此刻他在想些什么呢?同樣的月光,家中的妻子是否也在倚窗望月思念著人在異鄉(xiāng)、生死未卜的丈夫呢?“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表面寫妻子思念自己夜深未寐的情景,實際上正是詩人自己因思念家人、終夜與月光為伴的真實寫照。通過這樣的想象與聯(lián)想,學生才能真正品味出蘊藏在詩歌形象背后的情感。
對那些篇幅有限但內容豐富的詩歌,更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擺脫思維的束縛,馳騁想象,補充細節(jié),把抽象的文字符號變成形象可感、內容豐富的畫面。
四、主客相生感悟“形象”
情感感悟與共鳴是詩歌教學的最終目的,教與學都離不開情感的激勵與推動,“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本褪谴艘?。因而詩歌教學必須溝通詩人和學生之間的情感,讓學生被美好境界所激發(fā)的感情與詩人所寄寓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交流,達到柳宗元所謂的“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心凝神釋,與萬物冥合”的主客相生的境界,這就是注重詩情的審美體驗。教學中,教師要調動自身情緒,披文入情,從而使學生在感情醞釀中受到啟迪,叩響學生的審美情弦。如我在執(zhí)教《念奴嬌·赤壁懷古》時,一開始便極動情地朗誦:“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伴隨著擲地有聲的詩句,我平舉右手,緩緩地伸向前方,眼隨手去,仿佛讓人看到英雄豪杰如潮涌來,這個簡單的手勢和表情把學生帶到歷史的悠悠歲月,忽聽“啪”的一聲,我猛擊書案,快速誦起:“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干堆雪”……我通過自己有感情地范讀和獨特的手勢、表情,創(chuàng)設出教學情境,讓學生感悟到赤壁雄奇壯麗的景物形象,融情入景,把學生帶進一個萬馬轟雷、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錦繡山河,必然會哺育無數(shù)英雄兒女,自然引出“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很多詩篇傳達的情感美、人格美、道德美至今仍有現(xiàn)實意義,教師可引導學生移情現(xiàn)實,陶冶情操。學生在步入詩境、領悟詩人情感的同時,可結合自己的社會經(jīng)驗、心理評價再次關照審美對象,從而獲得深厚的情感享受,領會再創(chuàng)造的愉悅。如學習柳永《雨霖鈴》,若我們引導學生以自己依依惜別親人師友的情景來比況,學生定會重生強烈的情感震撼,這就是基于“詩物”、“詩情”而又超越“詩物”、“詩情”的綿長的情感氛圍享受。
當然,通過形象感悟達到審美體驗,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并不是按部就班,一成不變的,因為它們相互影響、相互轉化、融會貫通。在教學中,教師應利用古典詩歌的各種“美”的因素去誘發(fā)學生的審美體驗,充分調動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讓學生在美的感受、美的體驗中去發(fā)現(xiàn)美、領悟美,讓學生在熏陶漸染、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熱愛傳統(tǒng)文化的情懷,逐步樹立崇高的審美意識,使他們在古典詩歌的學習中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在充滿生機和美感的教學中愉快學習健康成長。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