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
“三個改起”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
2014年,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如果說30多年來的改革是破冰和開荒,那么當下的改革,無疑是真正意義上的攻堅和革命。與過去相比,當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廣度和深度都大大拓展了,難度也大大增加了。為此,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總體部署,提出了改革的路線圖、任務單和時間表,一場涉及15個領域、330多項重大改革舉措,包括經(jīng)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個方面的攻堅戰(zhàn),已經(jīng)全面打響。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改革經(jīng)過30多年,已進入深水區(qū),可以說,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jīng)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這就要求我們膽子要大、步子要穩(wěn)。膽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難也要向前推進,敢于擔當,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步子要穩(wěn),就是方向一定要準,行駛一定要穩(wěn),尤其是不能犯顛覆性錯誤”。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既要膽子大,又要步子穩(wěn),這就要正確處理好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從紛繁復雜的事物表象中把準改革脈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規(guī)律,特別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關系”,尤其要處理好“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
從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到設立經(jīng)濟特區(qū),再到深入推進國企改革……中國30多年的改革之所以能取得輝煌成就,正是堅持了“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推進”這一規(guī)律。
改革進入深水區(qū)后,各領域各環(huán)節(jié)的關聯(lián)性和互動性明顯增強,每一項改革都會對其他改革產(chǎn)生重要影響,每一項改革又需要其他改革協(xié)同配合。不整體推進,很多單項改革就無法完成。
但整體推進,并不意味著遍撒胡椒面、不分主次、平均用力。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非但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還可能陷入顧此失彼的尷尬境地。
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在整體推進的基礎上尋求重點突破,著重在節(jié)骨眼、要害處用力,這樣方能達到“一子落而滿盤活”的效果。
沒有整體推進,改革就會缺乏統(tǒng)籌協(xié)調,顧此失彼,難以形成合力;沒有重點突破,改革就難以打開局面,久拖不進,失去最佳時機。
因此,打好全面深化改革這場攻堅戰(zhàn),選準重點突破口是關鍵。
那么,今天如何尋找到關鍵處進行重點突破呢?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從群眾最期盼的領域改起,從制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最突出的問題改起,從社會各界能夠達成共識的環(huán)節(jié)改起。
“三個改起”為重點突破確立了方向和軌道——沿著這樣的方向和軌道推進改革,阻力就會更小,合力就會更強,釋放的紅利就會更多,人民群眾擁護改革、參與改革的熱情就會更高。
因此,“三個改起”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三大突破口,我們要牢牢抓住這個“牛鼻子”,牽一發(fā)而動全身,謀求“一子落而滿盤活”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