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正和
嘶馬,是揚州江都地區(qū)的一個古鎮(zhèn)。當?shù)赜幸豢铒L味名肴拉豆腐,筆者多年前曾品嘗過一回,其味至今難忘。
那次去揚州,應好友所邀至江都一聚,中午就餐于一家老飯店。酒過三巡,老板端上來一盤豆腐,引起了大伙的好奇。那豆腐,不冒一絲熱氣,色潔白,呈腐乳狀,上覆一層色若琥珀的素油,并點綴以竹筍的黃,香菇的褐,菠菜的綠,格外地賞心悅目。
用調(diào)羹舀起半勺,緩緩送入口中,發(fā)覺在豆腐的酥香中,還有著香菇的肥嫩、竹筍的清脆、菠菜的鮮甜,外加青蒜奪目的味道,交融在一起,如脂羹般鮮香而醇厚。味蕾登時便被驚醒,興奮起來。這豆腐真是美不勝收,亦為整桌菜增添了華彩。不多時,一盤豆腐即告見底,好友吩咐老板再上一份。筆者此時方知,這正是聞名已久的拉豆腐。
據(jù)坊間流傳,拉豆腐最早出現(xiàn)在寺廟內(nèi),僧人在禪房修行時,無意間發(fā)明了拉豆腐。隨后這個小吃又被到寺廟燒香拜佛的善男信女們學了回去,久而久之便在嘶馬地區(qū)流傳開來。
拉豆腐,單從名稱上看,就給人一種新鮮的感覺。豆腐沒筋沒骨,如何能拉?若非親眼見過拉豆腐的整個烹飪過程,的確是很難理解這個“拉”字究竟是做何解釋。因老板見當日在座中有幾位是初次光臨,為彰顯熱情,親自做菜,筆者遂有幸到廚房內(nèi)一探究竟。
只見老板取出一塊老豆腐,向筆者解釋道,為了使豆腐變得松散呈顆粒狀,需要高舉勺子將豆腐倒回鍋里,反復拉鋸,從遠處看來,這豆腐便如“拉”起來似的。而拉豆腐好吃的秘訣則在于一個“三”字。烹制中,勾芡、添油和下料三個環(huán)節(jié)最為關(guān)鍵;而前后三次勾芡,每次要求都有所不同,且每次所下的佐料也不一樣。
老板一邊說著,一邊開始現(xiàn)場操作。先開大火將鍋燒熱,放入素油,待油熱后下豆腐煸至水分收干,加白糖、醬油,大火燒沸,勾第一次芡,并用勺子在鍋中不停攪拉,使芡粉與豆腐混合均勻;待豆腐起糊時,添第二次油和水淀粉,繼續(xù)拉;隨后,第三次往鍋內(nèi)倒油,并加香菇末、竹筍末、菠菜末、青蒜、鹽、味精,文火燒上片刻,出鍋前舀一勺麻油,撒一把香蔥,一盤油汪汪的拉豆腐就算做好了。老板說,這樣做出的拉豆腐比較正宗,可如今一些廚師為了讓顧客在短時間內(nèi)享受到美味,干脆直接用手抓碎豆腐;原本的素油制作,變成了葷油翻炒;而出鍋前的那一大勺麻油也索性省略掉了。這樣摒棄了傳統(tǒng)技法做出的拉豆腐,實在名不符實。
拉豆腐貴在一個“燙”字,一定得要趁熱吃。因上有一層素油封住,拉豆腐看似無熱氣蒸騰,其實卻是炙熱滾燙的。相傳,曾有人將拉豆腐用罐子裝好,搭小劃子船從揚子江畔的嘶馬五圩碼頭上船,經(jīng)四個多小時,四五十里水路,到鎮(zhèn)江后再拿出來吃,還是熱的。
吃拉豆腐雖有“一燙抵三鮮”的講究,但千萬莽撞不得,稍不留心,就會從嘴燙到肚子里,弄不好還會口腔潰瘍。這倒應了一句俗語:“心急吃不了熱豆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