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方遠
初中生已經經歷了多年的學習生活,在學習的這條道路上有過成功也有過失敗,一些學困生形成自卑心理這是在所難免的。這種自卑心理如果不能排除,就會加重他們的厭學思想,甚至導致逃學等現(xiàn)象。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類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層次的需求就是對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賞,得到社會的肯定性評價,這是人們心理最高需要?!碑敽⒆硬恢涝撊绾潍@取關注和贊揚的時候就會用錯了方式。例如,奇異的服裝打扮、精美的文具用品或者使用暴力等等。這讓原本簡單的問題更加復雜化了。
賞識教育,就是通過各種方法讓學生找到自己的閃光點,重拾信心。在我第一年工作的時候,曾經遇到過這樣一個學生,他叫F。他和別的學生不太一樣,做事魯莽,動不動就會和老師起沖突。性格倔強,愛鉆牛角尖。成績一般,有上進心但整天表現(xiàn)出一付吊兒郎當?shù)哪?。F每次在我上課的過程中,都會制造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導致課堂教學中止。我批評他,他會和我“叫板”。這就是典型的想通過另類手段得到他人關注進而獲取賞識的例子。
我和其他老師交流對F的評價,其他老師都勸我不要和他起正面沖突,最好冷處理。班主任曾找過他的父親,沒料到F的父親一來就將他毒打一頓,還到我的辦公室向我鞠躬道歉。我覺得這個父親的手段有些過激了。從那以后,F(xiàn)很少再在課堂上“挑釁”,我也漸漸對他冷淡疏遠。
三年過去之后,每當回憶起他的時候,我都覺得有些慚愧。他畢竟是個十五六歲的孩子,而我卻沒有用一顆寬大包容的心去接受他,去感化他。就F的現(xiàn)象而言,一個孩子的成長變化,其主觀原因固然重要,但是客觀原因也起著非常大的作用。他的家人,他最在意的父親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記得有一天放學的時候,我和他聊了很久,F(xiàn)起先很抗拒,我只能慢慢地試探著讓他開口。他的意思就是認為我針對他。談起他的父親,他說著說著就背對著我。他告訴我,他的父親從小就不在他身邊,直到讀小學才把他接來。父親對他要求很嚴,只要他一犯錯誤就打。從他的話語中,我弄清楚了F之所以關注自己成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來自他的父親。談到小學班主任的時候,我明顯感覺到F內心的愧疚之情,有好幾次,F(xiàn)幾乎哽咽。我對他的那種厭惡之情突然消失了,就在此刻,我發(fā)現(xiàn)這個學生非常淳樸和單純,只是偶爾倔強而已。
那次談話成為我和F之間的秘密。在之后的日子里,我不再疏遠他,或許就是那次談話讓我和F之間的隔閡消除了。我也開始成熟地判斷是非,不再以自己的主觀意識來評價一個學生的好壞。
F就是我文章一開始所提及的那些成績處于中下游,渴望獲得老師關注卻用錯方式以至于厭學逃學的典型。一個孩子的成長和很多因素有關。下面從教師、家長、孩子三個方面,談談各自承擔的責任。
一、教師的責任
(1)懷著一顆寬容的心,帶著賞識的眼光看待孩子。教師急于求成的心態(tài)很可能對學困生的不包容害了他們。第一點,教師要根據(jù)真實情況進行表揚、鼓勵。切記不能過分賞識,或者為了達到某些目的而去故意賞識。學生是有思想的,你的行為他們也會揣摩,一旦被他們知道你的目的,學生對你的信任度也頃刻瓦解。賞識是需要分門別類的,學生的閃光點不一樣,需求也不一樣?!叭缒懶〈舭宓膶W生多肯定鼓勵,少批評指責。對調皮、好動、表現(xiàn)差的學生要善于捕捉其閃光點,及時肯定鼓勵,揚長避短。好學生、任性的學生適當賞識,多提新的更高的要求或多鼓勵他克服任性的行為”。第二點,賞識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我有時候會在學生作業(yè)本上寫個大大的“GOOD”,有時候考試成績發(fā)布,好多學生會來問自己的成績,我常常會摸著孩子的腦袋說:“考得不錯”。而對于考得稍微差的孩子,我會說:“你這次怎么才考了這些分數(shù)?不合常理吧?”學生會感到難為情,信誓旦旦地說:“老師,我下次一定考好!”讓孩子知道,老師對他們是有期待的,并且認為他們是有潛力的。
(2)不要吝嗇表揚和夸贊。學生普遍存在很強的表現(xiàn)欲望,有的時候,學生很積極地回答問題,但是回答錯了,老師可以用另外一個角度去表揚他,比方說“你能想到這個方面非常不錯!”等等。
二、學生的責任
(1)心理暗示與調整。通過閱讀故事、觀看電影或者老師的課堂敘述等,讓學生從內心深刻地感悟到積極樂觀的情緒給學習和生活帶來的快樂。當然,失敗錯誤的例子也必須時刻敲響警鐘。這項通過心理暗示調整的工作必須時時刻刻地抓,每發(fā)生一件事情就應該當作案例來討論分析,經過長期的堅持,才能獲得好的效果。
(2)適當?shù)挠柧毰c糾正。從源頭抓起,學生的自卑和憂郁情緒歸根到底都是來源于學習上的困難和成績的不理想。如果他們能夠從學習中獲得樂趣,獲得自信,那么一切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放慢節(jié)奏,從簡單的訓練開始。在簡單的習題訓練中,孩子可以找回自信,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的能力并不如想象中的差。這種方式,一方面鞏固了基礎知識,另一方面通過心理暗示的作用,令他們找回了自信心。
三、家長的責任
家長是孩子最初模仿和崇拜的對象。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孩子的思想和行為。
首先,改變有的父母總愛批評自己孩子,夸贊別人孩子的習慣。多發(fā)現(xiàn)自己孩子的優(yōu)點和閃光點。例如,我見過有的父母,對孩子說話的時候總是冷嘲熱諷,而孩子最多學會的就是為自己辯解,不愿意承擔責任。要讓孩子意識到,父母是愛他們的,是欣賞他們的。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事事不如別人,因為這種情緒一旦抬頭,事情還沒做就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
其次,家長應該放下自己“高貴”的架子,用一種朋友的態(tài)度和孩子交流。以一種平等的方式來溝通,而不是以長輩自居。孩子的自尊心是需要維護的,孩子的自信心是需要樹立的。
(江蘇省蘇州市南環(huán)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