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旭雙 潘建設
【摘 要】失眠癥是一種持續(xù)相當長時間的以失眠為主的睡眠的質或量令人不滿意的狀況。本文系一例男高中生的咨詢個案,在咨詢過程中,對求助者心理問題的形成原因與發(fā)展進行了解釋和分析,并運用認知行為療法進行心理輔導,并總結應用體會。
【關鍵詞】高中生;睡眠障礙;認知行為療法
一、一般資料
葉某某,男性,18歲,漢族,溫州人,在家排行老大,現(xiàn)讀高三,足月順產,幼時正常生長發(fā)育,身體健康,家族中無精神病實際遺傳疾病史。
二、主訴和個人葉述
主訴:入睡困難、擔憂,不安近3個月。
個人陳訴:我平時很認真學習,上進心強,但很少與同學交往。因中考失利,進入中職學習國際貿易職業(yè),立志通過單招單考進入大學。平日成績居中上水平,但不穩(wěn)定。3個月前因面臨“一??荚嚒?。十分緊張,徹夜未眠。導致成績在班里一落千丈,此后就一直處于睡眠不佳狀態(tài)。主要表現(xiàn)為入睡困難,容易驚醒,白天頭痛,頭暈,腦袋發(fā)脹。上課也無法集中精神。此后,每逢考試,此現(xiàn)象更嚴重,擔心失眠會對身體及學習影響,所以特來心理咨詢。
三、觀察和他人反映
家人反映:該求助者生性內向,做事追求完美,很少與同學及家長交流,有事喜歡悶在心里。
咨詢師觀察:求助者自行步入咨詢室,神情憂郁不安,態(tài)度謙遜合作,思路清晰,在敘述過程中表情自然,有時表現(xiàn)傷心流淚,理解力好,性格內向,敏感,急于要表達痛苦,未見有明顯的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
心理測驗結果如下:
(1)《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測試結果:總分17,屬于肯定有焦慮。
(2)《90項癥狀清單(SCL-90)》測驗結果:總分192,軀體化:2.58;抑郁:2.15;焦慮:2.68。
四、評估與診斷
綜合分析所獲資料,根據(jù)郭念鋒的區(qū)分正常與異常心理三原則,該求助者人格相對來說還是穩(wěn)定的。自知力也是存在的,對自身存在的問題有深刻認識,有強烈的求治欲望,想擺脫睡眠及情緒問題,主動咨詢,態(tài)度誠懇,未見明顯的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可排除精神病可能。與抑郁癥鑒別,求助者沒有明顯的情緒低,興趣下降,消極、悲觀、厭世等癥狀故不考慮。另與焦慮癥鑒別,該求助者沒有明顯的廣泛性的焦慮或發(fā)作性的恐怖狀態(tài),有不安癥狀,主要是擔心睡不好影響學習等以生理活動異常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符合CCMD-3心理因素相關的生理障礙:睡眠障礙診斷標準。該例屬失眠癥。
引發(fā)求助者失眠的原因有以下幾點:①生理因素,目前處與青春期發(fā)育高峰,有時有遺精。②社會因素:單招單考競爭激烈,壓力大。模擬考失利對其打擊較大。沒有相應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父母很少主動與其交流。③心理因素:性格內向,做事追求完美,對考試前睡眠不好必定影響成績的不合理認知,缺乏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技巧。
五、咨詢目標的制定
根據(jù)以上的評估和診斷,與求助者協(xié)商,確定以下咨詢目標:
具體目標與近期目標:對學習和考試的正確認識,調節(jié)情緒,減輕不安,緩解睡眠障礙。
長期目標和最終目標:完善求助者的人格,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技巧,促進心理健康。
六、咨詢方案的制定
根據(jù)以上的評估和診斷,與求助者協(xié)商,確定以下咨詢目標:
具體目標與近期目標:對學習和考試的正確認識,調節(jié)情緒,減輕不安,緩解睡眠障礙。
長期目標和最終目標:完善求助者的人格,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技巧,促進心理健康。
七、咨詢過程及分析
咨詢階段大致分為:①診斷評估與咨詢關系建立階段;②心理幫助階段;③結束與鞏固階段。
具體咨詢過程:
第一階段(共2次)
目標: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利用積極的暗示效應給予求助者心理支持
方法:會談、心理測試
過程:①運用結構化技術,介紹咨詢中的有關事項與規(guī)則;②完成HAMA、SCL-90等心理測驗;③詢問基本情況,讓求助者盡情傾訴,暴露出心理矛盾和沖突;④確定咨詢目標,引導求助者將鎖定失眠上的目光轉向探索自我。⑤講解心理治療特點,強調主動合作的重要性,要求求助者對咨詢師的解釋認真思考和體會。
如:失眠癥是一個生理紊亂過程,同時也還是一個心理紊亂過程,鼓勵其將無助的,不安的,痛苦的心情宣泄出來,以釋放積聚在內心的不良情緒。運用柔和的聲音,關切地眼神,鼓勵的話語,形成尊重、接納、關懷的良好氣氛使得其身體和情緒放松下來。
第二階段(共3次)
通過會談,使用認知行為療法,運用認知重建技術改變其對睡眠的不合理認知,幫助求助者建立有利于其睡眠的良好的行為方式。
該生過分關心自己的睡眠狀態(tài),認為自己睡眠時間嚴重不足,會導致身體較嚴重的損害,并且會極大影響到自己的學習。一方面擔憂會影響身體及學習,更深層次的是擔憂自己的未來:如果學習不好,就考不上好學校,考不上好學校就找不到好工作等。通過分析、解釋和質辯,使其改變不合理的認知,重新建立適應性認知。
學生把失眠的后果看的越嚴重,他可能就越關注,越不安。反之,如果他對失眠的癥狀評估及后果有較合理的認知,不安情緒就可以得到緩解。引導其意識到心理上的持續(xù)的壓力才使其產生睡眠障礙的原因所在,讓其有所領悟,對他當前及未來的認知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
該生反映自己為了保證睡眠,提前上床,但因為時間尚早,所以上床后仍睡不著,他不甘心,堅持躺在床上,但卻越來越興奮,入睡時間更加延長,如此反復循環(huán),不僅沒有解決失眠問題,反而更沒了信心。該生有不良行為存在使得失眠繼續(xù)保持下去,改變這些行為可以改變其失眠癥狀。所以要幫助該生打破這種不良循環(huán),對其提出作業(yè)改變其行為方式。
具體如下:①白天適當體育運動及勞動;②按時上床睡覺,不得提前;③上床到入睡時間不要超過一小時,即使睡不著可以起來看書或聽一點輕音樂。④稍有睡意時不可馬上上床,必須是睡意很濃時才上床。
在對其提出改變行為方式的建議的同時,給予一定的睡眠知識指導,并且指導其放松訓練,通過放松誘導入眠。
第三階段(共1次)
通過會談、心理測試等,回顧總結,鞏固咨詢效果和結束咨詢。
綜合所有資料,結合咨詢目標和實施方案,與求助者做一次全面的總結,制定行為改變計劃,建議繼續(xù)保持咨詢關系,如三個月后聯(lián)系匯報。
八、咨詢的效果評估
(一)心理測試:
HAMA(漢密爾頓焦慮量表)結果總分小于7分,提示沒有焦慮癥狀。
SCL-90(90項癥狀清單)結果總分95分,焦慮因子分1.25,軀體化因子分1.35,減分率50.5%。
2、咨詢師的評估:經過六次咨詢,基本達到近期目標,該生的失眠癥狀減輕,以能安然入睡,并且由于了解了有關心理學知識,掌握了有關心理自我調節(jié)的方法,心情較以前放松和愉悅。在輔導過程中,睡眠情況雖然有時反復,但總體趨勢是向好的方向發(fā)展。學生有了成功體驗后,能進入良性循環(huán),從而打破了“失眠→擔心→焦慮→失眠”的惡性循環(huán)。
參考文獻:
[1]劉賢臣等.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的信度和效度研究.中華精神科雜志,1996,29(2):103-107
[2]楊本付,張作記.醫(yī)學生睡眠質量與焦慮抑郁情緒關系的探討.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雜志,1999,9(4)346-348
[3]曾瑞華.中學生抑郁焦慮狀況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分析.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0.48(28):86-87
[4]李守龍,鄭詠梅.高中生睡眠質量與焦慮狀況的相關分析,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7.28(11):1034-1035
作者簡介:
潘旭雙,溫州華僑職業(yè)中等專業(yè)學校,中教一級,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潘建設,溫州康寧醫(yī)院,主治醫(yī)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